围炉话新剧|《如果去了忘忧山》:拨开荆棘,找到月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0 03:36 1

摘要:“戏剧的目的不是生产一个完美的结果,而是让创作过程本身成为真实的生活。”在3月29日上午的围炉话新剧上,《如果去了忘忧山》的主创团队用这句话开启了他们的对谈。这部聚焦女性生存困境的作品,以三位母亲的故事为线索,撕开生活的伤口,在疼痛中埋下治愈的种子。

“戏剧的目的不是生产一个完美的结果,而是让创作过程本身成为真实的生活。”在3月29日上午的围炉话新剧上,《如果去了忘忧山》的主创团队用这句话开启了他们的对谈。这部聚焦女性生存困境的作品,以三位母亲的故事为线索,撕开生活的伤口,在疼痛中埋下治愈的种子。

《如果去了忘忧山》主创

在理想与真实之间架桥

“真实比完美更重要。”编剧、导演张博反复强调这句话。剧中三位母亲的角色原型来自乡村单亲妈妈、失独家庭作家和迷失自我的全职太太,她们的故事充满撕裂感,但团队拒绝用戏剧化的冲突掩盖现实的粗粝。“我们删掉了原剧本中诗意的独白,改用更朴素的对话——生活本身没有那么多修辞。”

编剧、导演 张博

剧中的三位母亲均由演员盛贝娜饰演,她认为角色塑造的关键在于“心理区分”,即通过语言、肢体和情绪层次,让观众忘记她们由同一人饰演。

主演 盛贝娜

接纳不完美

“戏剧是接纳的艺术。”还有着教师身份的张博分享了一段经历:他从不否定学生的即兴表演,而是将“错误动作”转化为集体创作素材。“就像剧中母亲们的‘不完美’,那些笨拙、愤怒、失控的瞬间,恰恰是人性最动人的部分。”这种理念也被带入剧组排练——张博鼓励演员“在错误中发展使命”,甚至将一场原本悲情的戏改为黑色幽默,“因为真实的生活本就苦乐交织。”

联合导演黄沁潇提到,当下的戏剧教育常陷入“结果导向”误区:追求技巧的精准,却压抑了表达的真诚。“年轻演员总问怎样演才对,但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敢不敢演自己。”

联合导演 黄沁潇

让纹理说话

“我们像一群手艺人,十年磨一剑。”四位核心成员合作超过十年,自嘲是“中年戏剧民工”,但仍以“青年心态”投入创作。制作人高颖回忆,项目初期因题材冷门屡次碰壁,但团队坚持“再改一稿”,就像雕刻一块木头,直到纹理自己说话。这种默契甚至延伸到生活,张博坚持多年的跑步习惯,成为剧组“接纳焦虑”的隐喻——“跑步时思绪最自由,创作也需要这样的留白”。

制作人 高颖

永远心怀热烈

面对部分活动对“青年创作者”的年龄限制,盛贝娜直言:“40岁的人生沉淀,难道不比20岁的热血更值得书写?《如果去了忘忧山》中母亲们的挣扎正源于中年危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那种疲惫与不甘。”高颖则说:“南京新剧荟没有年龄的规定,我们依然在创作,依然有热情,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停下——我们依然是年轻的创作者。”

当被观众问到“青年导演应该如何坐好青年导演这把椅子?”时,黄沁潇答道:“青年导演不应只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份需要专业积淀与持续精进的职业。真正的青年导演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善于激发团队潜能,始终与戏剧同行、与社会同行——这才是对'青年导演'最好的诠释。”

结语

《如果去了忘忧山》的舞台上没有英雄,只有普通人笨拙地寻找出口。“不要对自己说谎,真实地活下去。”或许这正是戏剧的力量——它不提供答案,却在伤口中埋下一道光,照亮彼此前行的路。

3月30号,在艺术金陵文化创意产业园还有3场围炉话新剧活动,南京新剧荟期待通过围炉话新剧讲述更多戏剧背后的故事。南京广播电视台

1、围炉话新剧 |《少年故事》:当少年的伤疤成为镜子,我们如何照见自我2、围炉话新剧 |《量子时代的爱情》:爱与算法的博弈,开启未来剧场新维度3、这个春天,“剧”热闹!我们从此天天见关注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来源:乍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