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来袭!儿科医生:这些药千万别给孩子乱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0 03:39 2

摘要:每年一入秋,门诊就开始热闹起来,尤其是儿科,几乎每天都在“人挤人”。这两年你可能也发现了,身边感冒发烧的孩子越来越多,发病时间也越来越集中。流感季的号角已经吹响,而作为一线儿科医生,我最怕的不是病毒多强,而是家长们“爱子心切”的用药误区。

参考文献:《中国儿童合理用药指南》《流感防控技术指南(2023年版)》《中国流感疫苗接种技术指南》《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诊治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23年版)》

每年一入秋,门诊就开始热闹起来,尤其是儿科,几乎每天都在“人挤人”。这两年你可能也发现了,身边感冒发烧的孩子越来越多,发病时间也越来越集中。流感季的号角已经吹响,而作为一线儿科医生,我最怕的不是病毒多强,而是家长们“爱子心切”的用药误区。

你是否也曾在孩子发烧时,翻出家里的“万能感冒药”?是否听信邻居的推荐,用了成人药“对半掰给孩子”?你以为是在救孩子,其实可能是在给小小的身体增加额外的负担,甚至埋下危险的种子!

从专业角度出发,今天这篇文章不仅告诉你哪些药不能乱吃,更拆解你可能从没意识到的健康误区,带你看清其中的行为心理陷阱,用真实的临床案例唤醒每一位家长的安全意识。

很多人以为流感就是“厉害点的感冒”,吃点药顶一顶就过去了。其实两者在病毒类型、传播速度、并发症风险上都有本质区分。

流感病毒(Influenza):有A、B、C三型,其中A型变异快、传播广,是每年大流行的主力;普通感冒多为鼻病毒或冠状病毒,症状轻微,少有严重并发症。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流行病监测数据显示,在流感季高峰期(11月至次年3月),儿童感染率高达38.7%,其中3岁以下儿童最为高发。而在这38.7%中,有近一半的患儿在家自行服药后病情加重才来就诊,延误了治疗时机。

**重点提醒:**流感不是简单的发烧流鼻涕,它可能引发肺炎、中耳炎,甚至重症脑炎。普通的感冒药根本无法对抗流感病毒!

很多家长觉得“成人药减半”就等于儿童剂量,但你知道吗?儿童的肝肾解毒代谢机制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速度远低于成人,“减半”可能依旧是超量!

真实案例:去年冬天,门诊接诊一名4岁男孩,因父母自行给其服用了成人复方感冒药(含对乙酰氨基酚+人工牛黄+氯苯那敏),结果孩子出现嗜睡、呕吐、体温不降,检查后发现肝功能异常,住院7天方才恢复。

**重点提醒:**儿童用药请严格遵照说明书或专业医嘱,成人药不是简单减半就能用!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损失厌恶”**:人们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非获取收益。家长看到孩子发烧,第一反应往往不是等待观察,而是“先吃点抗生素保险”。

但你知道吗?**流感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是对细菌有用的!**你喂进去的抗生素除了白搭,还可能破坏孩子肠道菌群,降低免疫力,甚至诱发“二次感染”。

2023年《儿童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指出,我国儿童抗生素滥用率约为42.3%,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5%控制线。

**重点提醒:**发烧≠细菌感染,抗生素≠退烧药!滥用只会让病情更复杂!

很多家长对“高烧”有天然恐惧,总觉得烧坏脑子了怎么办?于是冰敷、酒精擦浴、甚至私自加大退烧药剂量的行为屡见不鲜。

行为心理学解释:**“恐惧驱动行为”**常导致非理性决策。家长不是不知道要遵医嘱,而是在恐惧状态下倾向于“做点什么”,哪怕没有科学依据。

但你知道吗?高热本身并不会烧坏大脑,真正危险的是持续高热+脱水+误用药物。

真实场景:门诊曾遇到一次性服用三种退烧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柴胡注射液)的孩子,结果不仅没退烧,还出现了急性肝损伤。

**重点提醒:**退烧药两种足矣,间隔4-6小时轮换使用,不要混搭、不要叠加、不要频繁!

虽然生姜大葱有一定驱寒作用,但对流感病毒基本无效。这类“偏方安慰”往往起的是心理作用,让家长“觉得自己做了点什么”,但病情可能在拖延中悄然加重。

过度发汗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对3岁以下儿童极其危险。体温上升反而引发惊厥。

**重点提醒:**民间偏方慎用,科学用药才是正解!

从预防、观察到治疗,我们可以围绕**“三S原则”:Screen(识别)、Shield(防护)、Support(支持)**进行操作。

我见过太多好心办坏事的父母:有的因为“感冒药万能论”,错过了最佳抗病毒时机;有的因为“怕打针”,反复拖延,最终发展为肺炎;还有的因为“怕孩子输液”,坚持自己在家喂药,结果孩子抽搐送进ICU。

**重点提醒:**儿科不是成人医学的缩小版,每一个孩子都应有专属的治疗方案。别拿孩子当“小大人”处理!

流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它当成寻常小病来处理。孩子对世界的免疫力刚刚建立,他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守护,而非经验主义的误伤。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已经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家长。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家长,让我们一起用知识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