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欢迎收听“畅读万卷书”!今天我们要聊一本心理学界的“老古董”——爱德华·伯克利的《动机心理学》。别看这本书年代久远,它就像一个藏着宝藏的旧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关于“为什么我们会做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的秘密。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一边刷手机一边想“我应
大家好,欢迎收听“畅读万卷书”!今天我们要聊一本心理学界的“老古董”——爱德华·伯克利的《动机心理学》。别看这本书年代久远,它就像一个藏着宝藏的旧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关于“为什么我们会做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的秘密。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一边刷手机一边想“我应该去学习啊”,结果手就是不听使唤?或者某个目标明明很遥远,你却像打了鸡血一样非要把它拿下?爱德华·伯克利这本书,就是帮我们解码这些“动机迷雾”的钥匙。今天,我们不仅要走进他的心理学世界,还要用最有趣的方式,带你看看动机的“前世今生”。准备好了吗?这期节目,绝对让你耳朵舍不得离开!
先来认识一下主角——蒂奇纳。他是心理学史上的大牛,结构主义的扛把子。啥是结构主义?简单说,就是把我们的心理活动拆成一块块“乐高积木”,然后研究这些积木是怎么拼成“动机”这座大厦的。他有个绝招叫“内省法”,就是让你盯着自己的内心,像侦探一样观察:我为什么想吃这个?我为什么不想干那个?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在跟自己聊天?别笑,这可是当年心理学的硬核操作!今天,我们就用爱德华·伯克利的视角,带你解剖动机的“零件”,再加点现代调料,让你既能听懂,又能笑出声。
好了,咱们正式翻开《动机心理学》。爱德华·伯克利一上来就抛出个大问题:动机到底是个啥?他认为,动机是我们行动背后的“发动机”,但这个发动机不是一整块铁疙瘩,而是由一堆小零件拼起来的。这些零件包括:感觉、意象和情感。啥意思?举个例子吧。假设你现在饿了,特别想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爱德华·伯克利会说,你的动机可以拆成三块——
1. 感觉:肚子咕咕叫的空虚感;
2. 意象:脑海里浮现出牛肉面香喷喷的画面;
3. 情感:对美食的那种迫不及待的渴望。
这三块零件凑在一起,就像点燃了发动机,让你立刻冲向厨房或者外卖APP。爱德华·伯克利的绝活就在这儿——他不满足于说“你饿了所以想吃”,他非要把“饿了”拆开,研究每个零件是怎么让你动起来的。这种“拆解大法”,是不是有点像把手机拆开看零件的工作原理?不过爱德华·伯克利拆的是我们的脑子——当然,是心理上的那种拆法!
他还要求我们用内省法,去观察这些零件。比如你盯着牛肉面的冲动时,别急着下单,先问问自己:“我现在是啥感觉?脑海里想啥了?情绪咋样?”爱德华·伯克利的学生们甚至被训练得像“心理显微镜”,连看到苹果都不能直接说“这是苹果”,得说“红的、圆的、光滑的”。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累?哈哈,当年可是下了苦功夫的!
聊完动机的零件,爱德华·伯克利在书里还给动机分了类,分成两大“家族”:“本能动机”和“习得动机”。
本能动机:天生自带的,比如饿了要吃、渴了要喝,还有……嗯,那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冲动(你懂的)。
-习得动机:后天学会的,比如想考个好成绩、想升职加薪、或者单纯不想被老板骂。
举个例子。你早上被闹钟吵醒,第一反应是“再睡五分钟”,这是本能动机在作祟——身体想偷懒。但你突然想到今天有场重要会议,爬起来洗脸刷牙,这就是习得动机跳出来说:“兄弟,别睡了,起来干活!”这俩动机有时候还能打架,比如你想减肥(习得),但又想吃蛋糕(本能),结果就是一边吃一边骂自己“没出息”。
爱德华·伯克利觉得,通过内省,我们能搞清楚这些动机的“家谱”,明白它们从哪儿来,又为啥总让我们纠结。他虽然没解决“吃蛋糕还是减肥”的终极难题,但至少给了我们个思路——下次纠结时,别急着行动,先当个“心理侦探”,拆拆看。
接下来,爱德华·伯克利讲到了动机的“运转机制”。他说,动机要想启动,得靠注意力这个“方向盘”。你的注意力往哪儿转,行动就往哪儿跑。比如,你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突然闻到旁边桌飘来的咖啡香。你本来没想喝咖啡,但这香味一勾,注意力“唰”地转过去,脑子里全是咖啡的画面,然后——恭喜你,下一秒你就端着咖啡回来了。
爱德华·伯克利认为,注意力就像动机的放大镜,把某个刺激放大到你没法忽视。比如考试前一晚,你妈喊你吃饭,你可能完全没听见,因为注意力全在书上。这就是动机在“开足马力”。他还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比如测测人在不同动机下反应有多快。结果证明:你越想要某样东西,注意力就越集中,行动就越麻利。
现代心理学也印证了这点。比如“选择性注意”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掉不相关的干扰,直奔目标。这不就是爱德华·伯克利说的“注意力驱动动机”吗?只不过他当年没高科技设备,只能靠学生盯着自己的内心“手动研究”。
再往后,爱德华·伯克利抛出个更有意思的概念:“动机冲突”。啥叫动机冲突?就是你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干这个”,另一个说“干那个”。最经典的例子:减肥 vs. 吃甜点。你一边想着“为了健康我得忍住”,一边又盯着蛋糕流口水。这种拉锯战,爱德华·伯克利说,是动机之间的“擂台赛”。
他觉得,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内省来分析。比如你问自己:“我为啥想吃蛋糕?是饿了,还是单纯馋了?”答案可能是“其实我刚吃饱,就是嘴寂寞了”。找到根源,就能想办法解决——比如嚼个口香糖转移注意力。
现代心理学把这块研究得更深了。弗洛伊德说,冲突来自“本我”和“超我”的斗争;还有“认知失调理论”,说我们会调整想法让自己好受点。比如吃完蛋糕后安慰自己“明天再减肥”,哈哈,是不是很熟悉?爱德华·伯克利虽然没走到这一步,但他开了个好头。
除了理论,爱德华·伯克利还在书里讲了不少实验。他特别爱研究注意力跟动机的关系。比如,他会让学生盯着一个东西,看看他们在不同动机下反应有多快。饿着肚子看面包,跟吃饱了看面包,反应肯定不一样。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在当时可是心理学界的“高科技”。
他还写了本《实验心理学手册》,教大家怎么做内省实验。那本手册厚得像砖头,学生看了估计都想拿来砸人。不过爱德华·伯克利很认真,他相信这些实验能帮我们揭开动机的真面目。现代心理学后来用上了脑成像技术,发现动机确实会点亮大脑的某些区域——这不就是爱德华·伯克利当年想干的事吗?只不过他只能靠嘴说,咱们现在能靠机器看。
聊到这儿,《动机心理学》差不多翻完了。爱德华·伯克利的结构主义后来被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挤下台,因为内省法太主观,验证起来费劲。但他的贡献可不小——他让我们开始思考,动机不是一团迷雾,而是能拆开研究的东西。他还带出了一堆厉害的学生,包括心理学史上第一位女博士玛格丽特·弗洛伊·沃什伯恩。
书的最后,爱德华·伯克利呼吁大家继续探索动机的奥秘。他说,理解动机,就能理解人类。今天,这话依然管用。你想想:老师用奖励激发学生兴趣,老板用奖金激励员工,我们用目标激励自己戒掉拖延——这些不都是动机的“实战应用”吗?爱德华·伯克利的书虽然老,但里面的智慧就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
现代心理学给了我们更多工具,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从吃饱穿暖到自我实现;还有自我决定理论,说我们需要自主、能力和归属感。爱德华·伯克利没见过这些,但他用内省法点了个火,后来者才把这把火烧得更旺。
好了,今天的播客就到这儿。希望你听完这期,对爱德华·伯克利和他的《动机心理学》有了新认识。这本书不光是心理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我们理解自己的起点。下次你纠结“干还是不干”时,不妨试试爱德华·伯克利的内省法,拆拆自己的动机,看看能发现啥新大陆。
感谢大家的收听!如果你觉得这期有趣又有料,记得点赞、订阅、分享,和朋友们一起“畅读万卷书”。咱们下期再见,拜拜!
来源:正能量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