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资讯】《巴蜀史志》2025年第3期出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5:29 1

摘要:2025年9月5日,《巴蜀史志》2025年第3期公开出版发行。本期设“时政辑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封面故事”“口述回忆”“蜀中人物”“巴蜀文献研究”“历史文化”“方志研究”“资治探索”“好书品鉴”“方志与我”11个栏目,刊发27篇文章,共20余万字

《巴蜀史志》2025年第3期出刊

2025年9月5日,《巴蜀史志》2025年第3期公开出版发行。本期设“时政辑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封面故事”“口述回忆”“蜀中人物”“巴蜀文献研究”“历史文化”“方志研究”“资治探索”“好书品鉴”“方志与我”11个栏目,刊发27篇文章,共20余万字。

“时政辑要”栏目,刊发《赓续文脉守初心 数媒发展创未来——2024年度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传播力分析报告》一文。文章从关注用户总体情况、文章阅读量分类分析、音视频影响力分析、亮点及成绩、留言分析五个方面,总结2024年“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理念,通过微信公众号、澎湃号、喜马拉雅电台、抖音号等多平台协同发力,在内容传播上聚焦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及巴蜀文化,凭借优质内容、紧扣时代节点的策划、多方合作及品牌建设,实现了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为四川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新媒体力量。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2025年特设专栏。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开创未来的精神和力量,本期特开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栏。专栏刊发《抗战时期自贡盐业的“增产加运”》《乐山人民对抗战胜利的贡献》《戎州燃热血浩气映长天——抗日战争中的宜宾》《柔肩担兴亡素手挽山河——四川妇女在大后方投身抗战的五个历史片段》《音乐家沙梅抗日救亡的历史功绩》《前线浴血卫山河 后方倾力固根基——从四川省志看四川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贡献》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讲述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无惧敌人惨无人道的大轰炸,以全省之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全国抗战。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在大后方坚忍不屈、慷慨奉献。无论是物质支援还是精神贡献,都体现了川人的坚韧不屈和担当奉献。通过回顾这些历史事件,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讴歌川军抗日的悲壮和惨烈,展示四川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业绩,彰显伟大的抗战精神,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

“口述回忆”栏目刊发2篇文章。《几经辗转,初心未变》是一篇珍贵的历史亲历者口述记录,记述了肖林同志从1949年以来的人生历程,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变迁。这些经历不仅是肖林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代建设者群体的缩影。他们背井离乡、不畏艰辛,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段口述史为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干部培养、三线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西南地区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的抗美援朝岁月》以亲身参与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李云久的个人回忆为主线,围绕其抗美援朝及后续人生轨迹展开,重点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克服困难浴血奋战的真实经历,折射出特殊历史时期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通过讲述峥嵘岁月,让抗美援朝老战士的重要史实、优良传统、革命精神留下来、传下去,让英雄的故事历久弥新。

“蜀中人物”栏目刊发3篇文章。《黄埔军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一文,立足史实,系统梳理了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含武汉分校)中的四川籍共产党人的数量、产生的原因、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对后续革命工作的重要影响。《情多难忘忧家国:革命家、诗人、鉴藏家杨庶堪》一文,梳理了重庆籍革命家、诗人、鉴藏家杨庶堪生平事迹及其文化、政治活动,并将杨庶堪生平事迹置于“诗人革命家”的整体视野下加以考察,为理解杨庶堪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哲人巍巍师者蔼蔼——贺麟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刍论》一文,对贺麟教育思想的起源、主要内容、当代价值以及对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意义作了研究,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几篇文章尊重客观历史事实,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巴蜀文献研究”栏目刊发3篇文章。《唐宋巴蜀医药文献初考》一文,梳理唐宋巴蜀重要医药文献的学术脉络、版本流变及历史影响,以期为中国古代医学史研究提供地域视角的阐述与解读。《易学在蜀,于兹为盛——宋代巴蜀易论文献纵论》一文,梳理了巴蜀易论文献的种类及其与经学、文学及政治思想领域的互动,论述了巴蜀易论文献的价值与意义。《融旧开新:清代巴蜀〈诗经学著述初考〉》,主要阐述了清代巴蜀《诗经》学在经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其既植根传统经学,又因地域文化浸润展现创新特质,具体介绍了不同学者的研究特点及代表性著作,为《诗经》研究提供了丰富样本。

“历史文化”栏目刊发3篇文章。《“水电报”的精神分析》围绕“水电报”这一巴蜀地区特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展开,阐述了其起源、发展及历史意义。《艰苦卓绝筑天路砥砺奋进续华章——档案见证川藏公路70年》一文,立足于川藏公路的修筑背景讲述修建川藏公路的艰苦历程、养护情况以及川藏公路沿线地区在“两路”精神的激励与鼓舞下发生的巨大变化。《成都饮食文化中民族元素与地域元素的交融典型》一文,以成都回族餐饮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民族餐饮文化与地域餐饮文化的融合发展问题。几篇文章选题独特,史料丰富,内容翔实,见解独到。

“方志研究”栏目刊发《简议〈华阳国志〉对方志“地理”属性的传承与创新》《浅析广元第二轮修志成果转化利用》2篇文章。前文聚焦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围绕其对方志“地理”属性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论述,凸显该书在中国传统方志发展史上的源头性与里程碑意义;后文对广元第二轮修志成果转化利用的必要性、存在短板与不足、对策和途径等进行分析研究,对进一步加强第二轮修志成果转化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资治探索”栏目刊发《川派文创设计中儒家思想的运用》《三线藏品的特殊性及藏品征集难点研究——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为例》2篇文章。前文以川派文化创意产品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其中的融入路径、具体体现及价值意义,旨在揭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融合逻辑,为川派文创的文化内涵提升与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后文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为核心案例,围绕三线藏品的含义、特性、征集难点及解决建议展开系统分析,并就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提出参考建议,进而助力三线文化传承与三线精神弘扬。

“好书品鉴”栏目刊发《如实记录双城建设深度见证改革前沿——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2024)〉》《读史更知蜀天阔——读〈四川简史〉》2篇文章。前文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录(2020—2024)》编纂始末,聚焦其选题、特征、价值和意义。后文记述了作者在阅读《四川简史》后的收获和启迪,作者认为该书内容简练、意蕴丰富,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史志性、科学性和易读性,是一部适合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阅读的四川历史学习读物。

“方志与我”栏目刊发《方志与我:从笔尖到心间》《悠悠逢此生情系修志缘》《深耕方志润巴蜀匠心融墨写春秋——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点赞》3篇文章。85岁的作者陈世松,以自身经历串联起与地方志的深厚渊源,围绕与地方志的结缘历程展开,从初识时的认知转变,到入门时的实践成长,再到深耕时的修志突破,聚焦关键经历与情感变化,凸显方志情怀的深化以及方志人坚守、担当、奉献的精神;李长清以75年人生阅历,书写了与新津地方志绵延数十年的深厚缘分,其修志经历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轨迹,更折射出基层方志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后文从读者的视角看待和点评四川地方志工作。

撰稿:谢灵慧(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政策法规宣传处)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