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说的“向近代化迈进”,并不是指的社会阶段和历史进程的近代化,也不是说这时的城市已经成为近代的城市。
从北宋开始,中国封建城市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城市的功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这里说的“向近代化迈进”,并不是指的社会阶段和历史进程的近代化,也不是说这时的城市已经成为近代的城市。
而是说,中国的城市,从宋代起,挣脱了封建体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开始具备了近代城市所应该具备的某些 功能,如它的贸易功能,特别是它的大众贸易功能,服务功能,大众娱乐功能等等。
这是中国城市从封建泥潭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
自唐朝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中的手工业 生产、商业活动也有了飞快的发展,到了北宋就更为突出了。
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夏四月下诏:“……东京(今河南开封)华夷臻凑,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加之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亿兆无究,僦货之资,增添不定,贫阙之户,供办实艰,而又屋宇交连,街衢湫溢,入夏有暑湿之苦,居常多烟火之忧。将便公私,须广都邑……”(《历代宅京记·开封》)
这篇诏书,前面讲了东京的经济发展情况,篇幅很多,但都是铺垫,最后说到“须广都邑”,需要扩建城市才是重点。
这正说明,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城市规模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进入北宋后,手工业、商业比唐朝、五代时期有了更长足进展。
以手工业为例,当时的“文思院”是官营手工业中规模最庞大的一个生产机构。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初置文思院”,专门制作金银、犀玉工艺品等各种贵重饰物,专门供应皇室享用。
熙宁九年(公元1079 年),又将东西两杂作共3000多个手工作坊并入文思院。
当时,除文思院外,还有凌织院、文绣院、裁造院、染院等,这些都是官营服装部门,规模都相当庞大。
由于能盈取巨额利润(如冶炼、采矿)和事关国家利益(如军械制造等)的部门,都已经由国家垄断,即官营,因此民间手工业只能局限在普通日用品、餐饮业,以及需要特种工艺的特色工艺品方面。
但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宋代的民间手工业生产没有成为高高在上的、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闭性行业领域,反而更向社会化、民间化贴近,更贴地气了。
当时的京城中,许多适应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手工业和 店铺、迅速得到发展。如诸行市有川广生药市、象牙玳瑁市、 金银市、珍珠市、丝棉市、枕冠市、故衣市、衣绢市、花朵市、肉市、米市、银珠彩色行、金漆桌凳行、南北猪行、青器行、处布行、麻布行、青果行、海鲜行、纸扇行、麻线行、蟹行、鱼行、木行、竹行、果行、笋行……
“京都有四百十四行”,这句话出自《西湖老人繁胜录·诸行市》,远超民间俗语中的三百六十行,而这里的“京都”是指南宋都城临安。
这些民间开设的商业行 市,正是城市挣脱了“官营”禁锢之后的产物。它们与官营商 业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这些行市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市民生活 紧密相关。正是这点,赋予了这些行市极强的生命力。
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 《西湖老人繁胜录》等史料中记载,两宋的京城中(即今天的开封和杭州),有着与城市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行业和店铺。
如饮食行业,包括各种酒楼、酒铺、饭店、茶楼、茶馆;肩挑手提小贩业,包括走街串巷叫卖羊肉、干果、杂货等货郎;服务性行业,包括修路、箍桶、掌鞋、刷腰带、修幞头帽子、补角冠等;还有专门为人家打水、砍柴、换扇子柄、供香饼子、帮人杀鸡宰鹅的人;到了夏天,则有帮人家洗毡、淘井、苫房的各种帮工。
此外,还有专为人家操办婚丧喜事的人员,只要出钱雇请之后,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他们都会按照当地的风俗和主人的要求,办得井井有条。
如果有人要出门游玩但又不想步行,怎么办?
开车啊!
没有车呢?
……
在宋代“自有假赁鞍马者,其价不过百钱”,颇有点汽车租赁的意思呢。
假如你需要修整房屋,泥补墙壁,或家中有生辰忌日,需请僧尼道士的,怎么办呢?
熟人打听?网上搜索?广告卡片?
古代没有这些怎么办?
“早辰桥市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侯人请唤。”
这应该是宋代的人才市场了。
古人早就有了生活的智慧,别说是各种工匠人力,就是道士僧人都在人才市场找活干。
随着生产的发展,必然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城市中出现了各种饭馆酒楼。
高档豪华的酒楼有大和楼、和乐楼、春风楼、和平楼、太平楼、春融楼、中和楼。这些酒楼中不但有美酒佳肴,还有歌妓、乐妓相伴。
什么家庭,到这消费?
当然,这种酒楼,不是一般的平民敢问津的。
如果要随意小酌,那么沿街的各种小酒店则是最好的光顾之处,喝酒吃饭,丰俭随意,平民首选。
除了酒楼酒店,还有各种食店,相当于现在的沙县小吃之类的小饭馆和熟食店。
由于京师人口众多,各有所好。这些食店又分南食店、北食店和素食店,以适应不同人的口味和要求。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工、商、贾三者合一。
中国古代的工、商、贾都是各有所指的。工为手工业,商为长途贩运,贾为坐守待售,三者互不混淆。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三者是三个不同的经营部门。
但在宋代,这三者逐渐趋向合一。
由于社会经济在各地的普遍发展,长途贩运在商业活动中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
在各大城市中,手工业生产的比重日居首位,尤其在民间手工业中,往往是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家长即是作坊主,儿子或侄子既是学徒,又是帮工。后院是手工作坊,临街的客堂就成了店铺,后院产了前面卖,自产自销就成了他们最好的经营方式。
这就是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商业新模式,省去了中间商赚差价,当然也就省去了长途贩运的辛劳。
从北宋开始,这种工商贾合一、产销一体的家庭经营方式,极为流行。
于是,原来的城市规划中,将一切交易行为都集中到“市”里去进行的规定,到这时显然行不通了。
因为,这时候进行市场交易的“市”和城市居民居住的“坊”已经成为了一个地方,管理市场的官吏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把人赶出市场,难道要一家一户把人从前堂赶到后院吗?
这显然不现实。
因此,结合了实际的北宋政府顺应了这一经济发展的趋势,取消了坊巷制度、市里制度,允许沿街开设店铺。
这在中国封建经济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犹如一场“城市革命”,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打开了枷锁,成为近代城市的发端。
从此以后,城市中类似唐朝以前的那些集中的“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坊合一。
在宋代东京城的示意图上,已经找不到“坊”、“市”的固定位置了,因为这时候的“坊”、“市”已经遍地开花,存在于各家各户……
市坊合一后的场景,市坊合一后的生活,和我们在现在的影视剧中看到的场景又有什么不一样?
下篇再讲。
来源:正大光明圆月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