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阳光透过窗棂,轻轻落在藤椅上。家住定安县翰林镇龙坡村的周启珍老人今年已经95岁了,他微微眯起眼睛,手指一遍遍抚过那枚珍藏多年的军功章——那是他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士时的荣誉见证。面对前来拜访的记者,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九月的阳光透过窗棂,轻轻落在藤椅上。家住定安县翰林镇龙坡村的周启珍老人今年已经95岁了,他微微眯起眼睛,手指一遍遍抚过那枚珍藏多年的军功章——那是他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士时的荣誉见证。面对前来拜访的记者,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周启珍的立功证明书和军功章。
1950年,周启珍在家乡翰林镇参军入伍,成为第四野战军的一名战士。195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次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他22岁。在班长和指导员的培养下,周启珍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从此坚定地走上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奋斗的道路。
他曾服役于海南边防团、海南独立团炮兵连,是一名炮兵。后因在新竹作战期间突发高烧,被转送至澄迈新吴治疗,康复后改编入步兵单位。
在澄迈瑞溪驻扎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至今铭刻在老人记忆深处。那天村里正上演琼剧,广场上聚满了看戏的群众,首场演出尚未落幕,“土匪进村”的消息骤然传来。周启珍所在部队立即包围村庄,展开地毯式搜索。村旁的水沟成为关键搜索区域。解放军沿水沟两侧仔细排查,狡猾的土匪却藏身于水沟暗洞之中。就在战友搜索过后,冷枪突然从背后响起,子弹擦着战友的后背飞过——战火瞬间点燃,双方展开激烈交火。解放军多次喊话劝降遭拒后,展开追击。土匪且战且退,翻越数个村庄,双方依托椰子树作为掩护反复激战,直至土匪弹尽粮绝,才被迫走出隐蔽处投降,并交出藏匿在泥地里的枪支。
周启珍回忆,在行军途中,遇到深及胸口的河流,他和战友们便把枪举过头顶,泅渡而过,继续执行剿匪任务。为侦察敌情,他还曾和班长乔装成土匪,潜入村庄接触群众。村民一听是土匪,立刻躲回家中紧闭门户。当时村里仍有民兵活动,稍有不慎便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1953年12月,因在多次剿匪行动中表现勇敢、军事素质突出,周启珍荣获个人三等功。喜讯传回家乡,全家为之欢欣鼓舞。
▲周启珍的立功喜报。
战争结束后,他随部队前往文昌学习文化知识。因成绩优异,被选为小教员,协助开展教学,之后晋升为排长。复员后,周启珍在八一农场担任生产队长,历任生产队长、工会主席、党支部组织委员、保卫营一连连长等职。担任生产队长期间,他带领百余名职工开垦荒地,在建设祖国的新战场上继续奉献力量。
1957年6月,因父母年迈,周启珍回到生他养他的龙坡村,肩负起为人子女的责任。返乡后,他重新拾起农具,耕田种地,过着朴实而安宁的田园生活。如今,他已九五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痕迹,却未曾改变他那颗忠于信仰、热爱家国的初心。
来源:定安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