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的府谷柴氏人——记后套柴氏油坊的创业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0 01:20 2

摘要:黄河向西流,穷山恶石头,土地贫脊,靠天吃饭,十年九不收。面对府谷恶劣的自然环境,柴氏祖先被迫背井离乡走西口。越过长城,步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包头……巴盟河套……。漫长西口路,一部血泪史,战乱、兵匪的骚扰,更使饥寒交迫的走西口人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人离活,

走西口的府谷柴氏人

——记后套柴氏油坊的创业者

柴峰

黄河向西流,穷山恶石头,土地贫脊,靠天吃饭,十年九不收。面对府谷恶劣的自然环境,柴氏祖先被迫背井离乡走西口。越过长城,步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包头……巴盟河套……。漫长西口路,一部血泪史,战乱、兵匪的骚扰,更使饥寒交迫的走西口人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人离活,树离死”,走西口的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抱着坚定的信念,探索和寻找生存的摇篮,渴望命运得到质的改变。

公元1875年,府谷柴家墕村柴三疤一头担着儿子生财,另一头担着行李,与老父亲、妻子杨氏从府谷岀发,一路西行。走到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高头窑则时,老父亲生病,感觉自己走不成了,就让儿孙们赶紧先走逃命,杨氏不忍心,又折回去给老父放下了一袖格桶粮食,找了个姓贺的人照应,复追三疤而去。三疤父亲把留下的所有粮食都吃完了,最后人也殁了。姓贺的顺便将其垒在了土窑子里。

身无分文的柴三疤一家只能继续前行,但见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白天乞讨,晚上睡在用火烤热的沙窝子里。不顾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忍饥受饿,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三圣公(现在的磴口)、宏盛义(渡口乡)一带,又迁到内蒙古临河白脑包三八。几经辗转,最后才来到杭锦后旗蛮会。

今日蛮会镇

蛮会有天主教堂,汉人来此入教並耕种教堂霸占下的土地。在元朝时,汉人一度被侮为蛮子,“蛮会”意为汉人会聚之意,据此,蛮会地名的来源是因对汉人汇集称谓而沿用下来。

蛮会北依阴山,南临黄河,地处河套平原腹地,是塞北茶马古道商贸流通的重要驿站,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向北翻过阴山就是蒙古国,向南到达黄河元则渠水旱码头,水运直抵中原。辽阔的河套平原有大量土地可以开垦。宜人的自然环境与相对较好的生存条件吸引无数走西口的人来这里落脚求生。

柴三疤生有八子,老大生财,老二生源,老三生茂,老四生盛,老五生旺,老六生长,老七生久,老八生远。他把财、源、茂、盛,旺、长、久、远八个字巧妙地用入八个儿子的名字之中,寓意早日发财,改变人生。

老七柴生久(中医太夫) 老八柴生远(中医太夫)

柴三疤发挥了自己的聪敏才智,利用掌握的农耕技术,带领八个儿子给当地财主揽了三年长工,赚下了郝发财的一座油坊,交由八子经营,冠名柴氏油坊,简称柴油坊。八子不负家父期望,精诚团结,各尽所能,奋发图强。老大生财老五生旺,管理业务,精打细算,平等互利,开拓销路,与蒙古通商。老二生源,诚信为本,统筹兼顾。老三生茂,老四生盛生产经营,一絲不苟,千方百计,提高质量。老六生长皮匠、石匠,为人实在,技艺惊人,精雕细刻,口碑载道。老七生久,老八生远中医太夫,医技高超,救死扶伤,名扬四方。老大生财妻田氏精明强悍,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管理地下金库。府谷柴家墕村的柴二老虎为账房先生。柴根保往返后套、伊盟、府谷,是柴油坊的经纪人之一。

他们不但有油坊,还发展起粉坊,碾坊,磨坊、皮业加工,军鞋制做。生产下的胡麻油、面粉、粉条、白麻等定点销售到了米倉县、陕西米脂、府谷等地,又充分利用茶马古道的便利条件把自产的糜子卖给蒙古人做炒米。炒米与奶茶绝配,是蒙古族人最喜爱的一种食品。

军鞋主要供应内蒙古驻军。皮革制品远销全国各地。八大弟兄齐心协力,使柴油坊生意风生水起,兴旺发达,迅速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于是又向蒙古人买了”跑马地”1400多亩。为什么叫跑马地呢?就是蒙古人骑着马跑,马跑到哪里,地就丈量到哪里。

河套的水利工程开发较早,当时,八大灌区已经形成。清末初,晋、陕、冀、鲁等地的人,由于生活困难或受天灾人祸的威迫,都来到这里谋生,寻求生路,柴三疤有了这么多的土地,就顾上长工短工进行耕耘,凭借黄河灌溉的有利条件,1400多亩土地变成了良田,

打下的粮食堆积如山,资金充盈,盖起了四合大院,牛羊满圈,骡马成群,六畜兴旺,地藏万金。

柴油坊的地下金库设有暗道,有一次田氏一时疏惑,忘记了关门,自家的童养媳偷偷跟了进去,但见里面是长明灯,中间只留有人行道,地上摆满了装有银元的石二大瓮(1石等于10斗),两面货架上还有数不清的金银元宝和各种名贵珠宝。

柴油坊的经营者们始终没有忘记兴教育人,铭记”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的家训,从长计议,办起学堂,请了教师,教育子孙学习文化,同时吸收外姓子女入学,让蛮会地区有了书香气息,在当地享有盛名。公元1929年,即民国十八年,三百年不遇的大旱席卷西北地区,波及山西、河北、山东诸省,陕北、晋北亦不能幸免,大量的灾民涌入后套,此时的后套也是青黄不接,但柴油坊人大设粥棚施舍难民一直到麦收。最后愿意留下的当长工,不愿留下的另谋生路,体现出柴油坊人的仁慈、善良、宽厚。

1947年柴油坊在高人的指点下,审时度势,卖掉了油坊分了家。柴油坊人没有忘记祖先,也没有忘记帮助过自己的人,曾经在达旗高头窑则照应过柴三疤父亲的那位姓贺的一家人,受到了柴油坊人的厚待,一直到蛮会解放。

在老大生财主持下,八大弟兄隆重祭奠祖先,请了六个纸匠,做了6个月的时间,做下的纸扎供品从油坊摆到墓地,约一里多长,叩拜焚烧。然后分金分银,分珠宝,分钱粮,分牛羊,分骡马,各奔前程,自谋生业。两家没有走的土改时定为破产地主。柴油坊的后代约300余人,分布在内蒙古杭后、磴口、五原、临河、前旗、后旗,中旗、包头、呼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热爱国家,自强不息,为社会进步,家族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5年柴油坊后裔柴占元参加淮海战役荣获三等勋章一枚。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用机枪打下了一架美国飞机,荣立三等功,获勋章一枚、把美国侵略者赶过三八线纪念章一枚。在朝鲜战场负伤荣立三等战功。1952年,回国退伍后,政府安排他在黄河三公区工作。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蛮会镇以东民主十社的柴氏油坊是走西口的府谷柴氏祖先开办的第一个企业。开天劈地,創造了奇迹。展现出柴氏人智慧非凡,勤劳奋进,不屈不挠顶天立地的风格。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与瞩目闻名的成就万世流芳。为柴氏家族历史写下极其浓重的一笔,永远是传承柴氏后代刻骨铭心的精神文化。它的真正内涵与魅力不会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消逝。永恒地镌刻在人们的心灵中。1928年建碑以示纪念。2018年,其后裔敬重祖先,弘扬祖德,慷慨解囊,筹集巨资,齐心协力,精心维修,祖茔面貌焕然一新。碑文:“柴油坊来历(位居上蛮会)阴山南麓,河套腹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时有柴三,育有八子,财源茂盛,旺长久远。浑金璞玉,淑质英才,各操其业,兴于边塞。老大生财,老五生旺,通商外蒙,互惠互利;老二生源,油坊掌柜,重义轻利,诚意为夲;老三生茂,老四生盛,生产运营,精益求精;老六生长,五匠之首,为人朴实,手艺精湛;老七生久,老八生远,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时有各坊,一应俱全,良田千亩,房屋百间,骡马成群,牛羊滿圈,地藏万金,富甲一方;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世人称颂,谓:柴油坊;柴氏先祖,永垂不朽,后人缅怀,精神永存!始建于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修复于二0一八年岁次戊戍年。曾孙立碑”。

根据柴油坊后裔柴树林、柴汉璋、柴占山等提供的资料编写成此文,昭示和激励后人!

黄河后浪推前浪,一代精英创伟业。祝愿柴油坊子孙后代继续奋发向上,创造新的辉煌,祝愿柴氏大家族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更加兴旺发达!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里征程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公元2025年3月20日

柴峰 于新府山修改定稿

来源:云乐茶乐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