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狼”到“群嘲”,吴京踩中了谁的情绪雷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00:11 1

摘要:在娱乐圈,最容易让人迷惑的,不是某个明星塌房,而是他们明明没犯下原则性错误,却在不知不觉间被推到了舆论的中心。

文 | 安青

编辑 | 9527喵咕君

在娱乐圈,最容易让人迷惑的,不是某个明星塌房,而是他们明明没犯下原则性错误,却在不知不觉间被推到了舆论的中心。

比如说周迅,她曾经是无数影迷心中的“灵气女神”,结果过去一年却因为《如懿传》被反复吐槽,包括周迅在采访中的发言,也导致她风评翻车。

很多艺人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但形象却一度被“标签化”,成了段子和调侃的对象。

这种没塌房,却口碑骤跌的轨迹,如今又落在了吴京身上。

不同的是,周迅代表的是文艺气质演员的口碑流失,而吴京曾经是“国民硬汉”“战狼符号”,他身上的争议更像是一场情绪爆炸。

舆论风暴中的“吴京语录”

要说吴京为什么突然成了群嘲对象,关键还是那一堆被反复翻出来的“吴京语录”。

这些话本身放在当年,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或者为了某种人设效果,但一旦被重新包装、被剪辑进短视频语境,就成了“火药桶”,谁看都想顺手点火。

最典型的,就是那句被广泛传播的:“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差点死过,你死过吗?我让坦克从身上轧过,你轧过吗?”

原本这句话出自他谈论拍戏的艰辛,意思是“我是真的玩命干过”,只是表达方式,太自傲,太爹味。

这段话出圈之后,网上就出现了各种仿写。

“我挤过早高峰地铁,你挤过吗?我996熬秃了头,你熬过吗?”。

这种反差式的嘲弄把“吴京拼命”背后的“吴京优越感”展露无遗。

再比如,吴京曾在采访里说过的:“枪炮是不长眼的,黑哥们儿的语言是不通的。”

这句话也是他回忆《战狼2》海外拍摄的危险境遇,但现在却被嘲讽,战狼哥拍戏回来就像打完二战。

除了这些硬核语录,吴京在综艺上的一些表现也被翻出来玩梗。

比如做简餐的时候,老婆随口一句“你也不喊我”,就点燃了吴京的火气,“你是在怪我吗?”,吹胡子瞪眼的模样,把大男子主义展现得让人反感。

吴京的种种发言,放在过去没什么问题,但在今天被一点点放大后,却充满了争议。

吴京被嘲讽,不是单点爆发,而是“标签效应”的不断叠加。

第一个标签是“过度自信”。

当年《战狼2》大火后,他一度接受各种采访,语言里透着强烈的自我肯定。

比如那句:“中国电影要崛起,就得靠我们这种拼命的。”在观众民族情绪高涨时,这话是豪气。

但几年后再看,就容易被解读成过度的自我迷恋。

第二个标签是“爱国人设”。

吴京因为战狼系列和《长津湖》等片,几乎和“爱国”绑定。

但网络是个反讽机器,很多人不满“情绪消费”,就直接冲着他发泄。

哪怕他没说过什么过头的话,也会有人给他套个“爱国生意人”的帽子。

比如有人说:“吴京拍电影不是真爱国,是因为爱赚钱。”这类质疑越多,越容易模糊公众对他真实动机的判断。

第三个标签是“情绪绑架”。

不少网友调侃吴京的“疼痛叙事”,说他喜欢强调自己拼命过,所以别人没资格质疑。

但事实上,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吃这一套苦难诉说的道德绑架,他的发言放在今天必然会翻车。

而客观来说,从“拼命三郎”的褒义,到“大男子主义”、“油腻爹味”的调侃,再到“群嘲”的阴阳,吴京在舆论场的形象彻底翻转,不是空穴来风。

真正踩中的雷区,并不是某一句失言,而是他过去十年一路高歌猛进、过度曝光后的反噬。互联网不喜欢长期高高在上的偶像,总要找机会拉下来调侃一番。

从无名到成名,吴京的确有成功的底气

在中国电影圈里,吴京无疑是个特殊的存在。

今天的他,是硬汉的代言人,是“战狼”的化身,是票房的保证。

但把时间往回拨,你会发现,这个如今顶着“百亿影帝”光环的男人,曾经走过的路,是一段几乎要把人碾碎的漫长岁月。

吴京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自小习武。很多人只看到他在大银幕上拳拳到肉地打斗,却不知道少年时期的他,日子并不好过。

8岁进入北京武术队,长期的高强度训练让他遍体鳞伤。为了练好动作,他一次次摔倒在硬地板上,骨折、脱臼成了家常便饭。

别人眼里的童年是玩闹,他的童年却是汗水和血水。也正是这段磨砺,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

进入演艺圈,吴京的开局并不顺。

1995年,他因《太极宗师》崭露头角,打出了“李连杰接班人”的名号。

但说是接班,实则背负的是巨大的压力。

彼时香港动作片如日中天,成龙、李连杰、甄子丹各自称雄,吴京要想闯出一片天地,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他在一部部影视剧里打酱油,演配角,演反派,拼命打却得不到真正的机会。

2000年后,吴京南下香港发展,试图闯荡更广阔的舞台。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已过,他拿到的角色,大多还是那些“打手”、“反派”。

真正的转折,来自于吴京的“破釜沉舟”。

他不再满足于替别人打工,而是决定自己做导演,拍一部属于自己的动作片。

2012年,他筹拍《战狼》。

投资方不看好,觉得军事动作片难卖座,剧本修改无数次,资金一度断裂。

为了凑钱,吴京几乎把自己所有积蓄都投进去,甚至抵押了房子。

而他在片场是真拼命,跳水、爆破、近身搏斗,几乎不用替身,伤病更是不断。

2015年,《战狼》上映,票房并不算惊人,但开了一个好头。

三年后,《战狼2》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格局。

56.8亿票房,一举刷新中国影史纪录。

吴京从一个被忽视的小配角,变成了全民热议的“战狼”,他的名字几乎和“中国硬汉”画上了等号。

然而成功背后,依旧伴随着争议。

有人赞他是民族英雄,把中国电影打进了新时代。

有人批评他过于强调“硬汉”“爱国”符号,把作品拍得脸谱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吴京,就没有《战狼2》的奇迹。

从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到如今稳坐票房第一的巨星,吴京的经历几乎就是一部“逆袭史”。

这过去十年的高歌猛进,是光环,是荣耀,但反噬起来,也的确难捱。

人越站得高,越容易被放大。

吴京在《战狼》爆红后,说过不少“硬气”的话,但有时候话糙理不糙,有时候则真是欠斟酌。

他那种直来直去的个性,本来是优点,可在公众语境里,常常被解读成“傲慢”“狂妄”。

尤其当“战狼”标签过度绑定在他身上时,一旦涉及敏感话题,他就成了靶子。

换句话说,吴京的口碑翻车,并不是因为他没作品、没实力,而是因为他在成为“全民偶像”之后,没能做到谨言慎行。

观众爱他的真性情,但同样会因为那份真性情而产生反感。

成功的背后,有血有泪。翻车的背后,也有原因。

吴京是幸运的,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银幕地位。吴京也是无奈的,因为舆论时代从不留情。

未来,他可能继续拍“硬骨头”的电影,也可能慢慢学会“沉默是金”。

无论如何,属于他的高峰已经刻在中国电影史上,这是谁都抹不掉的。

至于吐槽和群嘲,只是一段时间内的舆论导向,当吴京拿出让人心服口服的作品,大众还是会狠狠吻上。

最后,你对吴京近期的风评有什么看法?在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来源:喵喵娱乐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