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9 年新春,凛冽的寒风尚未褪去,喜庆的爆竹声已在东北大地热烈响起。赤绍宗伫立在皑皑白雪中,凝望着铅灰色的苍穹,心中感慨万千。过去一年,风雨如晦,而新的一年,在这内忧外患的艰难局势下,注定充满挑战与变数。与此同时,东北大学在张学良校长“广纳贤才,振兴教育”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三百零四回
乱云润生 第四十五章
绍宗挥笔救亡剑指寇仇恶行
思成徽因兴学共襄东大荣光
第三百零四回
1929 年新春,凛冽的寒风尚未褪去,喜庆的爆竹声已在东北大地热烈响起。赤绍宗伫立在皑皑白雪中,凝望着铅灰色的苍穹,心中感慨万千。过去一年,风雨如晦,而新的一年,在这内忧外患的艰难局势下,注定充满挑战与变数。与此同时,东北大学在张学良校长“广纳贤才,振兴教育”的理念下,迎来了新学年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赤绍宗、梁思成、林徽因等怀揣教育救国理想的有志之士,也在这片黑土地上开启了新征程。
1929年3月,林徽因也来到东北大学任教。新年伊始,赤绍宗接到东北大学的重要任务。张学良校长为提升学校学术水平,计划举办一场大型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共商国家发展大计。
赤绍宗作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与梁思成一同肩负起筹备工作的重任。彼时,张学良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不仅招揽了梁思成、林徽因,还邀请到诸如章士钊、梁漱溟等学界泰斗加入东北大学。章士钊学贯中西,在法学与文学领域造诣颇深;梁漱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乡村建设有着深刻见解,他们的到来,为东北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两人初次商讨时,梁思成目光坚定,条理清晰地说道:“绍宗,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主题的确定需既能紧扣当下国家困境,又能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赤绍宗点头赞同:“梁兄所言极是,我认为可围绕‘文化救国与国家现代化’展开,这既能唤醒民众的文化意识,又能探讨国家在各领域的现代化路径。”
此后,赤绍宗、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从拟定邀请嘉宾名单,到安排会议场地,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策划。林徽因凭借细腻的心思和出色的沟通能力,负责与嘉宾们的联络工作,确保每一位受邀学者都能如期参会。
学术研讨会初衷是,教学创新与学术交流;在教学上,赤绍宗结合法学教学与文学创作经验,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他将法学知识与文化救国理念融入课堂,通过剖析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被他的激情与深刻见解所感染。
一次课后,赤绍宗与梁思成、林徽因就教学理念展开深入交流。此时,章士钊、梁漱溟也参与进来。梁思成点燃一支烟,缓缓说道:“在建筑教育中,我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学生实地考察古建筑,能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建筑的魅力与文化内涵。绍宗,你在法学教学中融入文化救国的理念,与我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赤绍宗若有所思:“是啊,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林先生在建筑教学中,对建筑美学与历史文化的讲解,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林徽因微笑着回应道:“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希望通过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有担当、有学识的人才。”
梁漱溟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我在乡村建设研究中发现,民众的文化觉醒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我们的教育应当扎根基层,唤醒民众的自我意识。”
章士钊点头赞同:“在法学研究中,同样需要结合国情,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与爱国情怀。”
学术研讨会:文化救国的呐喊,阳春三月,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齐聚东北大学,共同探讨国家发展的诸多问题。赤绍宗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文化救国:唤醒民族精神的灯塔》的演讲。
赤绍宗站在演讲台上,目光坚定,声音洪亮:“当前,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是唤醒民众、凝聚力量的关键。我们需通过文化的力量,让民众认识到国家的危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演讲结束后,台下掌声雷动。梁思成走上前,拍了拍赤绍宗的肩膀:“绍宗,你的演讲振奋人心。文化救国不仅是口号,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在建筑领域,我希望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传承,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
赤绍宗深受鼓舞:“梁兄,我们携手共进。我长年坚持将文化救国的理念融入到画册创作中,通过这种图文并茂艺术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国家的困境与希望。”
文化救国宣传团:传播希望的火种;研讨会结束后,赤绍宗与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成立了文化救国宣传团。他们深入东北各地的城市与乡村,通过演讲、演出等形式,宣传文化救国的理念。在宣传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章士钊、梁漱溟等学者的支持,章士钊凭借深厚的法学知识,为民众讲解国家的法律制度与发展方向;梁漱溟则分享乡村建设的经验,鼓励民众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
在一次宣传活动中,赤绍宗遭遇当地反动势力的干扰,宣传资料被没收。
梁思成得知后,找到赤绍宗:“绍宗,反动势力的阻挠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念,调整宣传策略,让文化救国的理念深入人心。”
赤绍宗握紧拳头:“梁兄,我不会退缩。我会将这些经历融入画册创作,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斗争。”
创作投稿:为文化救国助力;1929 年下半年,赤绍宗全身心投入到画册创作中。他以 1929 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背景,如蒋桂战争、中东路事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等,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国家面临的危机与人民的苦难。
完成画册后,赤绍宗积极向各大报刊投稿。在等待投稿结果的过程中,他与梁思成、林徽因分享创作心得。林徽因仔细翻阅画册,称赞道:“绍宗,你的画册极具感染力,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困境与希望。”
梁思成也点头认可:“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唤醒民众的有力武器。希望它们能广泛传播,为文化救国事业贡献力量。”
岁末反思:继续前行的信念:1929 年岁末,赤绍宗回到抚顺千斤寨大哥绍文家中。这次奉献亲人,除旧迎新,赤绍宗通过涨薪手头更加宽裕,给绍文夫妇及亲家八块银元,寄回关内渠阳赤阳庄父亲与二哥赤绍武二嫂尚子琴及全家人共十五块银元。
看着亲人熟悉的面容,绍宗心中满是温暖与欣慰。回顾这一年的经历,他深知文化救国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他从未动摇过信念。
1929年的春节,抚顺千金寨热闹非凡。街上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把街道映照得格外喜庆。集市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年货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红彤彤的春联、精美的窗花、各类糖果点心,应有尽有。孩子们穿着新衣,手里紧紧攥着刚买的糖葫芦,在人群里嬉笑奔跑,清脆的笑声在街巷中回荡。
街头巷尾,到处弥漫着美食的香气。炸丸子、蒸年糕,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商户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人们挑选着心仪的年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着准备。
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忙碌着。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张贴春联,女人们则在厨房精心准备着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分享着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
1929年春节,龙去蛇来,秀清在厨房忙碌,少文张贴大红春联。家中弥漫着年节醇香,灶台上炖着香气扑鼻红烧肉,锅里煮着白白胖胖大饺子。绍文向刚从集市买年货回来的绍宗,热情招呼他坐下,递上一热茶。
除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饭菜冒着热气,大家有说有笑。绍文给绍宗夹了一块肉,说道:“今年过年,祝福步步登高,蒸蒸日上。”秀清也笑着说:“快尝尝我做的饺子,看看味道咋样。”赤绍宗心里暖烘烘的,感受着这难得的温馨与团圆 。在这喜庆氛围里,千金寨百姓们暂时忘却生活艰辛,尽情享受着春节带来欢乐与温馨 。
1930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赤绍宗暗暗发誓,要继续与梁思成、林徽因、章士钊、梁漱溟等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前行,在文化救国的道路上,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懈奋斗。仁人志士就像黑暗中的点点星火,怀揣着对光明的渴望,等待着燎原的那一刻。
来源:小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