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三尺讲台 守望四季花开!达州东部经开区优秀教师风采展之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5:24 1

摘要:在达州东部经开区这片孕育希望的热土上,教育的薪火正代代相传。这里,一批批优秀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书育人的动人篇章,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这片孕育希望的热土上,教育的薪火正代代相传。这里,一批批优秀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书育人的动人篇章,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又一个教师节将至,在这个致敬师者的特殊时节,让我们一同走近这里的优秀教师群体,聆听他们扎根讲台的故事,感受他们四季耕耘的辛劳,更读懂那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欣慰与坚守。

曾凡俊

耕耘育桃李,丹心护成长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麻柳中学,数学教师、教研组长兼班主任曾凡俊用15年的教育坚守,将爱岗敬业刻进日常,把关爱学生融入细节,用精细化管理点燃班级活力。

每天清晨,曾凡俊总会提前来到教室,观察学生课堂准备情况与卫生状况;课后,办公室里总能看到他伏案的身影,或是反复打磨教案,或是精心挑选练习题,“只有把准备工作做足,上课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真正听懂学会。”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15年来从未改变的工作准则。

“教育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温暖的陪伴与唤醒。”在曾凡俊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从教多年,他从不用“一刀切”的方式教育学生,而是像朋友一样走进学生的内心。遇到调皮的学生,他不批评指责,而是耐心倾听行为背后的原因;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他会第一时间在班级里表扬,让自信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管理班级,曾凡俊有自己的“秘诀”——精细化与民主化并行。他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班规的制定从不是他“一言堂”,而是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自主设计。

“规则是大家定的,执行起来才会更自觉。”他笑着说。在他的班级里,值日表细化到每一项任务、每一个人,避免了推诿扯皮;座位实行大组轮换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学习环境。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不仅减少了班级矛盾,更让学生感受到了“主人翁”的责任感。

付出终有回报。2025年高考,曾凡俊所带的高三(3)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在班级入学时最高等级B2仅2人的情况下,本科上线人数达10人。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他日夜的坚守,是师生同心的奋斗,更是家校携手的温暖。

如今,站在新的教育起点上,曾凡俊依旧满怀热忱。“教育的路新奇而漫长,我会带着对孩子的爱,一直走下去。”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位人民教师最真挚的初心——用一生耕耘,护桃李芬芳。

于小勇

一路艰辛一路欢歌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福善镇中心学校的校园里,于小勇从农门走出,毅然回到家乡讲台;他坚守二十八载,把青春与热爱都献给了乡村教育;他说“平凡是底色,真实是追求”,却在平凡中活出了丰盈温暖的模样。

1970年出生的于小勇,自幼尝尽生活的艰辛,“走出农门”曾是他最坚定的志愿。但1997年从达县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时,他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到家乡的学校任教。“我淋过雨,想为更多农村孩子撑把伞。”这份朴素的心愿,成了他扎根乡村教育的起点。

一站上讲台,便是二十八年。从青涩的青年教师到沉稳的“老园丁”,于小勇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从未动摇。

2002年,于小勇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爱生如子”四个字,不是他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至今,他仍清晰记得学生小辉的故事:小辉家境贫寒,母亲常年患病,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一度萌生退学的念头。

于小勇得知后,一次次往小辉家跑——泥泞的乡间小路上,留下他家访的脚印;昏暗的屋子里,他耐心鼓励小辉“困难是暂时的,知识能改变命运”。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承担起小辉的初中学费,2005年又拿出2000多元资助小辉读完高中。

这份善意没有被辜负:小辉勤奋自强,在校时多次获奖,工作后也屡屡传来喜讯,还总不忘和于小勇分享成长点滴,两人的师生情谊延续至今。

2008年起,于小勇兼任学校数学组组长。面对年轻教师,他毫无保留:从备课技巧到课堂管理,从解题思路到育人方法,他把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一一分享,带领数学组教师“抱团成长”。十余年间,福善镇中心学校的数学教学成绩在片区内名列前茅,成了大家公认的“强项”。

这份勤恳与付出,也让他收获了诸多荣誉:2015年至2022年间五次被评为福善镇优秀教师,还曾获区级表彰。但于小勇从不张扬,他总说“这些都是本分”。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对岗位的坚守:二十八载乡村教学生涯,他仅请过两次假——一次因骨折,伤口未痊愈便撑着拐杖重返课堂;另一次是结石手术,仅休息两三天,便忍着疼痛站回了讲台。“孩子们的课不能耽误。”简单一句话,道尽了他对教育的执着。

刘明瑞

用热爱点亮学生未来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檀木初中,有一位让学生信服、让同事敬佩的“老园丁”——刘明瑞。自1998年踏上讲台,她便将根深深扎在农村教育土壤,26年如一日,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信念,在三尺讲台书写着平凡却动人的教育故事。

多年来,刘明瑞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仅是业务精湛的“教学能手”,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暖心人”。作为共产党员,她把“立德树人”刻在心底,尤其关注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学生。学生小悦父亲常年患病仍外出务工,母亲在狱服刑,与奶奶相依为命,曾因叛逆厌学与老师“对着干”。刘明瑞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联合其他老师反复谈心,从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引导,最终帮孩子重拾信心,考入心仪学校。

在教学上,刘明瑞从不含糊。面对农村学校条件限制,她主动钻研教材教法,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出适合农村学生的分层教学法。她常年承担毕业班教学任务,所带学科成绩在年级和区统考中长期名列前茅,凭借过硬能力获评“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为学校骨干,她还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指导李佳艳、谭雪娜等青年教师成长,带动学校教学水平提升。

26年里,刘明瑞有近20年担任班主任。她深知农村孩子的需求,累计家访数百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既是学业导师,也是生活益友、心理疏导者。2024级学生小锋聪明却任性,对未来毫无规划,刘明瑞多次办公室谈心无果后,主动联系其母亲家访,共同寻找问题根源,帮助小锋端正学习态度,考上重点高中。她带的班级凝聚力强,曾获评区级优秀班集体,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这些年,刘明瑞曾因嗓子嘶哑、腿脚不便强忍不适上课,也曾多次收到条件更好学校的邀请,但她始终选择留下。“农村孩子更需要我。”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她对乡村教育的坚守。

张丽娜

烛照杏坛,润物无声

西华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张丽娜,已在麻柳小学教育岗位默默耕耘十六载。她以爱为犁、以专业为种,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希望,先后获评“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用行动诠释着“教育是唤醒与陪伴”的真谛。

初登讲台时,张丽娜便把教室打造成“第二个家”。她贴卡通贴纸、摆绿植,用温馨环境驱散新生的陌生感。面对内向的学生,她主动讲故事、鼓励其参与班级活动,慢慢帮孩子们打开心扉。“这里是你们的家,我是大家长”,这句温柔的承诺,成了她守护孩子成长的起点。

课堂上,张丽娜是“创意魔法师”。教《咏柳》时,她带学生到柳树下观察春风拂枝,让诗词从文字变成可触摸的美景;为提升读写能力,她发起“阅读漂流瓶”,让书籍在班级流转,附上手写心得传递分享的快乐;“创意写作工坊”里,她以“假如我有翅膀”为题,激发孩子想象力,曾让怕写作的小萱写出充满奇思的《我的魔法书包》,并在全班表扬,帮小萱重拾写作信心。

课后,她更像孩子们的“暖心妈妈”。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为学困生课余补课,帮他们攻克薄弱点;给优等生布置挑战性任务,挖掘潜能。小博数学考砸后情绪低落,她耐心分析错题、加油鼓劲,助其下次考试逆袭。

在家校共育上,张丽娜搭建起坚实桥梁。她定期开家长会,分享教育方法;建家长微信群,实时同步学生动态。曾有家长反映孩子沉迷游戏,她联合家长制订合理管控计划,建议多陪孩子户外活动、合理分配时间,最终帮孩子戒掉陋习、提升成绩。

十六年来,张丽娜早出晚归,备课批改作业常至深夜,却从未懈怠。她带的班级多次获评“优秀班级”“书香班级”,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即便荣誉加身,她仍坚守初心:“看着孩子眼里有光、慢慢成长,就是我最珍贵的收获。”这束教育的微光,正温暖着更多孩子的童年路。

达州东部经开区的这些优秀教师,只是众多教育工作者的代表。他们用汗水与智慧,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他们以爱为底色,在教育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在他们的引领下,这里的教育事业必将蒸蒸日上,培育出更多栋梁之材,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达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