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琴教授解读《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导航:专家共识2.0》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14:00 1

摘要:2025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宁琴教授牵头组织并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导航:专家共识2.0》。该共识阐述了临床治愈的定义及其关键挑战,提出了慢乙肝临床治愈的治疗策略与路线图,探讨了治疗监测与长期随访的策略,旨在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

站内免费正版图

2025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宁琴教授牵头组织并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导航:专家共识2.0》。该共识阐述了临床治愈的定义及其关键挑战,提出了慢乙肝临床治愈的治疗策略与路线图,探讨了治疗监测与长期随访的策略,旨在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目标提供全新策略。

肝胆相照平台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宁琴教授深入剖析该指南核心内容,并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问题一

肝胆相照:《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导航:专家共识2.0》相较于第一版,在临床治疗策略上有哪些关键性突破或更新?这些更新是基于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或临床观察?

宁琴教授:《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导航:专家共识2.0》已于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发表在国际知名肝病领域期刊《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上,引发了全球肝病领域及广大病友的广泛关注。相较于2019年发布的1.0版本,本次更新充分吸纳了过去六七年内大量循证医学研究及临床观察的最新成果,内容更为严谨、系统,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持续深入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积累。

首先,在临床治愈的定义与评估标准上进行了进一步统一与细化。新版共识明确提出,在治疗结束后需继续随访24周,观察HBsAg持续阴转及HBV DNA不可检出,这一标准相比既往更为严谨,强调疗效的持久性与可重复性,提升了临床实践的可操作性。

其次,在治疗策略方面,共识提出应更好发挥现有核苷(酸)类药物与免疫调节剂(如长效干扰素)的联合优势,明确指出联合而非单纯药物转换是当前更优的路径。这一点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可有效提升治愈率,且安全性良好。新版共识绘制了更为清晰的治疗路线图,涵盖基线评估、治疗中动态监测及停药前预判,强调科学精准用药。

同时,新版共识前瞻性纳入了近年快速发展的新药研究动态,包括siRNA、ASO、PD-1/PD-L1通路抑制剂、TLR激动剂等,这些疗法大多已进入II/III期研究或即将上市,在HBV DNA与表面抗原清除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为临床治愈提供更多可能。此外,新版共识结合我国7000余万慢乙肝存量患者的实际情况,首次对合并肝硬化、代谢病、自身免疫病等复杂人群的治愈路径进行探讨,虽尚缺乏足够循证依据,但为未来研究奠定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除HBsAg外,HBV RNA、HBcrAg等新型生物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已被纳入共识视野,这些标志物将在评估疗效与治愈路径中发挥重要补充作用。目前相关研究已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由王晓晶、吴迪教授等团队持续推进。

总体而言,2.0版共识不仅系统总结了既往经验,更融入了最新研究动态与前沿趋势,是指导未来慢乙肝临床治愈探索的重要里程碑。

肝胆相照:2.0版共识强调了低病毒血症患者、肝硬化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治愈策略,但这类患者常面临治疗风险与获益的平衡难题。能否结合您的临床经验,分享如何通过个体化方案优化这类患者的治愈路径?

宁琴教授:特殊人群的临床治愈策略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难点,也是此次新版共识重点关注的内容。关于低病毒血症人群,现有核苷(酸)类药物完全具备将HBV DNA抑制至不可检出的能力,临床上若出现低病毒血症,首先应分析患者依从性、用药品种及既往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绝大多数此类患者通过调整药物或联合免疫调节剂,仍有望纳入临床治愈路径。

新版共识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分层依据,如HBsAg定量、HBV RNA、HBcrAg等生物学标志物,结合动态监测,可帮助临床医生更精准评估治疗预期,指导个体化方案调整。当前针对低病毒血症患者的治愈探索,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了更明确的生物学指标与实践路径。

对于肝硬化患者,尤其是失代偿期人群,治疗更需谨慎评估与密切监测。核苷(酸)类药物安全性已被充分证实,但长效干扰素等免疫调节剂因其免疫活化机制,可能在诱导免疫修复过程中带来一定风险,需结合患者肝功能状况与纤维化程度权衡使用。

目前尚缺乏广泛适用于失代偿期患者的免疫调节方案,未来仍需依赖安全性更高、机制更精准的新一代药物问世。值得期待的是,针对HBsAg直接作用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正在快速推进,未来有望为此类人群带来更多获益。总之,特殊人群的治愈路径应强调个体化评估、动态监测与科学联合,结合新型标志物与治疗手段,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方案。

问题三

肝胆相照:从“国际多中心协作”到“全球共识推广”,您认为本共识对全球乙型肝炎防治格局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未来在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成就方面,中国学者可发挥怎样的引领作用?

宁琴教授:本次专家共识虽然并非强制性指南,但作为国际多中心协作成果,已成为全球该领域临床与科研的重要参考。从中国专家主导制定,到国际同行深度参与,标志着我国在慢乙肝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并跑”,再到“引领”的转变。回顾历程,早期我国主要依赖海外引进药物,随着本土医药企业与研究能力迅猛发展,我们逐步完成了从跟随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核苷(酸)类药物与免疫调节剂的本土研发为此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中国专家积极主导并发起了诸多国际公认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如OSST、Anchor、OCEAN(海洋计划)等,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这一版共识的发布,正是中国经验走向国际共识的重要体现。

我认为,本共识将深刻影响全球慢乙肝治疗格局。一方面,为全球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系统、前瞻的功能性治愈路径,弥补部分地区指南空白;另一方面,为新药研发确立治愈目标与评价标准,助推新药更聚焦真实临床终点。同时,也为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目标贡献了“中国路径”。

展望未来,中国学者可在以下方面持续发挥引领作用。首先,继续主导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持续输出原创数据与研究成果。其次,深化基础与转化研究,推进新型治疗靶点与生物标志物探索,为全球治疗提供创新方案。

此外,中国专家应积极参与并主导全球共识的持续更新与推广,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最后,依托庞大的患者基数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国方案将在未来国际消除乙肝战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总的来看,《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导航:专家共识2.0》的发布,不仅彰显了中国肝病领域研究者的责任担当,更有望推动全球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目标。

站内免费正版图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健康生活推荐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