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四川德阳市生活垃圾分类事务中心联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针对市民对过期药品分类归属普遍存在认知盲区的问题,开展专项公益宣传活动。通过投放10万个定制生物降解药品购物袋,以“用药场景 + 实物载体”的创新模式,推动过期药品精准分类投放,为垃圾分类与医疗健康领
近日,四川德阳市生活垃圾分类事务中心联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针对市民对过期药品分类归属普遍存在认知盲区的问题,开展专项公益宣传活动。通过投放10万个定制生物降解药品购物袋,以“用药场景 + 实物载体”的创新模式,推动过期药品精准分类投放,为垃圾分类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跨界协作提供了示范样本。
直击痛点:破解过期药品分类认知难题
过期药品含有抗生素、化学毒素等成分,若随意混入生活垃圾,不仅会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甚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尽管《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德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已明确将其列为有害垃圾,但从垃圾分类常态工作中发现,过期药品仍是最容易被混淆分类的垃圾种类之一。
针对这一痛点,市垃分中心聚焦医院这一药品使用核心场景,借助药房发放药品的关键环节,将定制购物袋作为分类知识传播载体,嵌入市民取药流程。市民在领取药品的同时,即可直观接触过期药品分类知识,实现“一次取用、长效记忆”,有效打破分类认知壁垒。
创新举措:跨界协同打造定向科普新路径
此次活动中,市垃分中心提供政策指导与资源支持,市第二人民医院发挥医疗公共服务平台优势,共同开创“垃圾分类 + 医疗健康”跨界协作新模式。
通过在购物袋身清晰印制“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请投入红色有害垃圾桶”的温馨提示语,以此为媒介覆盖患者及家属群体,形成“取药即科普、回家即传播”的裂变效应,引导市民规范投放过期药品,为进一步阻断过期药品污染链、完善专项回收处理通道奠定基础。
社会价值:推动意识转变与宣传体系完善
新模式成功建立起“职能部门 - 医院 - 市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免费提供的购物袋深受市民欢迎,其同步印制了垃圾分类科普内容及医院官方微信二维码,既为市民学习分类知识提供了延伸渠道,也为挂号就医提供了便利。这一实践不仅体现出“健康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也是对有害垃圾宣传的最直接表达,进一步扩大了垃圾分类宣传覆盖面。
从印有温馨提示语的药品袋,到市民主动将过期药品投入红色有害垃圾桶,市垃分中心以低成本、高精准的方式,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效能的最大化。这一创新实践证明,破解环保难题需立足民生需求,以跨界思维整合资源、激活场景,才能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未来,市垃分中心将继续探索跨界协作模式,推动垃圾分类宣传植入更多行业场景,让分类理念更深入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通讯员 郑兰兰 李元丁
来源:源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