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会期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郝婧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她结合行业观察,探讨了当前中国药企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药企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从原料药、仿制药出口向创新药出海升级,逐步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未来,中国企业如何继续突破技术壁垒、优化市场策略,并在国际市场中树立品牌,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会期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郝婧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她结合行业观察,探讨了当前中国药企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创新药是更具潜力的出海方向
中国药企出海并不是最新趋势,从首个仿制药出海算起已有二十年历程。不过,随着中国创新药水平的提升,中国药企出海已经从传统的仿制药开始转向创新药,这一转变对于中国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郝婧表示,尽管中国药企在仿制药领域已有较长时间的出海经验,但由于中国仿制药的价格和成本竞争力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与此同时,持续多年的政策与资本支持叠加工程师红利,助推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创新药成为更具潜力的出海方向。
郝婧认为,从快速跟进到自主创新,中国本土创新医药持续转型升级,在不同阶段呈现核心优势,优势叠加加速了其全球化进阶之路。
在中国创新药发展初期阶段,往往以“快速跟进”(Fast-follow)策略为主,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和高效执行力,快速跟进全球适应症、靶点和技术平台创新进展,利用“中国速度”实现接近同频甚至进度超越。这一阶段,往往面向国内市场。
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企业进入“工程化创新”(Best-in-class)阶段,主要通过分子优化和技术平台的改良,实现同类更优,在抗体和细胞治疗药物上尤甚。中国创新药企业尤其擅长“工程化创新”,郝婧判断称,中国可能在未来几年之内出现更多此类创新药,一些优质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海外。
当下,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业正向“源头创新”(First-in-class)迈进,即从基础科研创新到自主发现新靶点和新药物。中国病人基数大、临床资源丰富,为创新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当前转化为候选药物的能力仍有待提升。这是从无到有的创新,并非中国企业最擅长的,不过将是中国企业真正走向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Newco模式助力企业走更远
创新药企业出海入局国际市场亲自做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是最直接的形式,但门槛很高,风险也较大。
“在海外自主进行创新药的临床试验和商业化推广,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特别是欧美市场,临床试验成本很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药品监管体系各不相同,例如美国的FDA、欧盟的EMA、日本的PMDA等,都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和要求,中国企业需要适应海外监管环境。而且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长期由跨国药企主导,中国药企不仅需要面对本土企业的竞争,还需要突破国际巨头的壁垒。中国本土创新药企大多缺乏海外市场独立运营经验,直接进入海外市场意味着企业需要自行搭建市场准入、定价、销售网络等体系,而这对于初创或中型企业来说难度尤其大。”郝婧认为,尽管一些中国创新药企已开始尝试这一路径,但直接进入海外市场的挑战仍比较大。
目前,更多的中国创新药企业正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加速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将国产新药对外许可(License-out)给海外药企,借力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当前绝大部分国内药企的选择。
波士顿咨询的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全球Top 20的跨国药企中,共有13家全球领先的跨国制药企业与中国创新药企达成42项BD交易,总交易金额达到593亿美元。参与交易的中国创新药资产最高所处阶段正向早期阶段(临床前、I期、II期)倾斜,早期资产占比明显上升。
同时,郝婧也观察到,去年以来,中国药企出海采用Newco模式并出现爆发式增长。NewCo模式通常围绕单一或少数创新药资产展开,由受让方牵头,联合资本方成立新公司进行运营。
郝婧认为,相较于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NewCo模式的优势在于,中国药企能够保留部分股权,创新药企不仅能获得授权和里程碑收入,还能在后续新公司价值提升中获益。同时可借助资本力量,加速海外市场布局,提高产品全球竞争力,也具有更灵活的合作方式,让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更好地调整国际化策略,NewCo模式有望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重要趋势。
日本药企全球化历程的启示
中国药企国际化路径日益多元,出海仍大有空间。
郝婧认为,日本药企的全球化发展历程对于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以武田制药、大冢制药等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最初也是本土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成长为国际化的制药公司。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Me-better(优化改良型)产品切入国际市场;第二阶段,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全球合作,不仅仅依赖License-out模式,而是逐步与跨国药企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拓展市场;第三阶段,收并购推动国际化,成为全球企业。到了这一阶段,日本药企不再仅是‘出口产品’,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研发、市场和生产体系,成为真正的跨国企业。”郝婧表示。
不过,她也认为,日本药企的全球化路径表明,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中国企业可以借鉴日本经验,但也需正视自身的挑战和机遇。
郝婧认为,中国药企国际化发展速度可能比日本更快。在AI技术、大数据支持下,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效率可能更高。目前资本市场更活跃,也使得中国企业有更大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国际化所需资金。
不过,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和海外运营能力仍需加强,日本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全球化的研发中心和本土化管理团队,而中国企业目前仍在探索这一路径。尽管TMT行业在海外研发方面有所积累,但生物医药领域的经验仍较为有限。
此外,目前也要关注地缘政治和国际资本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政治格局可能影响中国药企的国际化进程,例如监管政策、资金流动限制等。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环境,可能比日本当年更复杂。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