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几个月过去,基本盘回归,政治处境稳固,所有选项皆未关闭,因此无需仓促决策。他一方面向其强硬派基本盘宣示,要彻底征服加沙;另一方面,又向调解方释放信号,暗示愿意接受一份部分协议。随着来自美国的压力加剧、以色列外交孤立加深,以及军方将重心转向伊朗,他很可能最终
以色列情报和军事机构经过八个月的秘密策划,对伊朗发动了新一波军事行动,旨在打击其核设施、导弹基地和高级领导层目标。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此次行动的目标是“消除”伊朗的核能力和弹道导弹能力。他说:“只要有必要,这次行动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我们完成任务。”
如今几个月过去,基本盘回归,政治处境稳固,所有选项皆未关闭,因此无需仓促决策。他一方面向其强硬派基本盘宣示,要彻底征服加沙;另一方面,又向调解方释放信号,暗示愿意接受一份部分协议。随着来自美国的压力加剧、以色列外交孤立加深,以及军方将重心转向伊朗,他很可能最终选择与哈马斯达成一项协议。
但是结果还没有出来,以色列就又开始搞事情了,这下以色列彻底不装了!加沙吞并计划刚获内阁批准,特朗普装聋作哑。
加沙的孩子在吃土充饥,脊椎骨隔着皮肤都能数清而以色列的推土机正碾过最后25%的“自由区”。 8月的某天凌晨,以色列安全内阁熬了10个小时夜班,终于举手通过了内塔尼亚胡的“加沙终极吞并计划”。特朗普被记者堵着追问态度时,只甩了句:“这基本上取决于以色列”。
根据决议,以军将在4至5个月内完成对加沙城的军事控制,同时实施“结束战争的五项原则”,解除哈马斯武装、归还所有被扣押人员(无论生死)、实现加沙非军事化、维持以色列对加沙的安全控制,并建立一个独立于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新民事政府。
内塔尼亚胡的策略,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你得同时看才能明白。对内,尤其是在那些强硬派盟友面前,他必须把话说得够狠。什么“彻底征服加沙”、“铲除哈马斯”,这些口号喊得震天响,就是要稳住那些希望看到一场摧枯拉朽式胜利的人心。
可一转身,他又通过各种渠道向埃及、卡塔尔这些调解方悄悄递话,暗示一份“部分协议”并非不可能。他的得力助手,战略事务部长罗恩·德默尔就曾扮演过这样的传声筒角色。这种操作手法,外界早已见怪不怪,这正是内塔尼亚胡惯用的伎俩:保持所有可能性,让你永远猜不透他到底要干什么。
一位高级外交官甚至透露,尽管谈判在过去一个月里毫无突破,但当前的僵局中或许正隐藏着达成协议的契机。所以,千万别被他公开的那些狠话给骗了,那很可能只是谈判桌上的烟雾弹。他最终会不会选择和哈马斯达成某种妥协?谁也说不准,但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
当然,内塔尼亚胡的日子也并非那么好过,他正坐在一个四面八方都在加热的压力锅里。最大的压力源之一,来自大洋彼岸的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可没耐心陪他玩什么持久战,这位总统期望的是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最好几周内就搞定哈马斯。
在特朗普看来,对付“恶徒”唯一的语言就是武力,这才能换来以色列的所谓繁荣。内塔尼亚胡心里清楚,军方制定的作战计划,跟特朗普的期望完全是两个次元。如果战事拖拖拉拉,很可能会耗尽特朗普的耐心,随时被叫停。不过,也正是与特朗普的那通电话,让他感觉自己拿到了“放飞自我”的底气,白宫方面似乎并没有给他划下任何明确的“红线”。
然而,以色列军方高层却在给他不断泼冷水。总参谋长提交的计划显示,加沙的行动预计要持续整整八个月,而且这不会是一场决定性的闪电战,而是一场渐进、复杂且充满风险的泥潭。军方大佬们不止一次地劝他悠着点,甚至考虑停火,他们直言不讳地警告,硬冲加沙城会让士兵付出惨重的伤亡。
更让他们揪心的是,一旦强攻,那些被扣押的人质很可能被直接撕票。军方的声音,是理智的,也是沉重的。与此同时,来自政府内部的反对声也越来越响。外交部长吉迪恩·萨尔,这位来自利库德集团的同僚,就曾描绘过一幅灾难性的外交图景。
他警告说,一旦以色列全面占领加沙,全世界的电视屏幕上将会日夜播放着饥饿的平民和遇难儿童的画面。届时,欧洲国家可能会掀起一波制裁浪潮,贸易禁令、航班取消、领空关闭都可能接踵而至。甚至,以色列足球队有高达99%的概率被国际足联和欧足联禁赛。外交上的孤立,将是前所未有的。
这还没完,伊朗这个老对手像一头潜伏在侧的猛兽,随时可能搅局。国防部长以色列·卡茨之前那些要推翻伊朗政权的豪言壮语,如今也渐渐没了声音。虽然短期内没有对伊朗导弹设施发动新一轮打击的计划,但谁也不敢保证未来几个月会发生什么。
任何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都将极大地分散以军的精力,削弱其在加沙战场的专注度,这无疑是内塔尼亚胡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内忧同样让他焦头烂额。在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愤怒的民众走上街头,他们高喊着“让士兵和人质回家”,要求立即停战。
在普通以色列人看来,用一份协议换回亲人的性命,远比一场血腥的巷战更值得。公众的普遍情绪,正与政府的强硬路线背道而驰。为了缓解这些压力,内塔尼亚胡也在做一些姿态,比如努力确保人道主义援助能够进入加沙,并反复对外宣称以色列无意长期占领这片土地。
加沙城内的谢赫·拉德万街区,早已被坦克的履带碾成一片废墟,以色列的旗帜被插在这片断壁残垣之上,显得格外刺眼。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用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命令着平民撤离。一位名叫扎基亚·萨米的当地母亲,用颤抖的声音形容她所看到的一切:“这里就是地狱。”
军队正在系统性地炸毁房屋,焚烧难民的帐篷。随着战线从郊区推进到市中心,暴力也在升级。难民营的帐篷被夷为平地,手榴弹被扔进了用作避难所的学校。为了彻底推平整条街道,以军甚至动用装甲车来引爆炸药。就在最近的一次冲突中,又有24人丧生,其中很多都是孩子。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这场冲突已导致超过六万加沙人死亡,更有无数人正在被活活饿死,救援物资的通道被堵得严严实实。对于幸存的平民来说,迁往所谓的流离失所者营地几乎没有任何吸引力,因为生命的价值感早已被磨灭殆尽。
面对如此惨状,内塔尼亚胡的说辞显得格外苍白。他声称,打下加沙城是结束战争、带来和平的最快方法。但在批评者,包括以色列人权组织看来,这种逻辑简直可笑至极。他们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对巴勒斯坦土地的长期占领,而不是某个单一的组织。
他又说,要建立安全走廊来保护平民。但这番话与加沙堆积如山的平民伤亡数字和严重的人道危机一对比,显得无比虚伪。他还抛出了一个战后方案:占领加沙后,将控制权移交给一个“非哈马斯”的阿拉伯政府。这被普遍视为一种缓兵之计。
因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主流共识是“两国方案”,而这恰恰是以色列右翼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有人尖锐地评价,内塔尼亚胡的这些表态,无异于“为亚马逊河般奔涌的血流贴上一张创可贴”,毫无意义。
来源:影史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