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创新创业。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广发证券及其社会公益基金会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了2024年广发证券·KAB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并与浙江大学、吉林大学、
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创新创业。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广发证券及其社会公益基金会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了2024年广发证券·KAB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并与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分别举办“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三场主题大学生微创营。通过线下活动、线上直播、线上专题等方式,进一步激发高校与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对有意愿创业的青年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激励并帮助他们投身创新创业大潮。
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已经成功举办10届。该活动以大讲堂、项目路演、微创营、项目征集与资金扶持等系列标志性活动,发掘优秀的微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人才,通过提供创业辅导、资金扶持、资源对接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者保驾护航。10年来,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吸引上万个微创业项目团队参与线上专题展示,上千所高校广泛参与,资金扶持520个微创业项目,在创业教育、创新实践、创业孵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项目分析不仅对进入线上专题展示的178所高校的1023个微创业项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文本分析;同时对来自75所高校的159个项目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研,以期描绘出参与大学生微创业行动的“微创业者”画像。
具体内容如下。
一、微创业项目文本文件分析
(一) 项目基本描述性统计
1. 项目高校分布统计
2024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以及海外高校参与团队的踊跃参与。45所双一流高校、129所非双一流高校、2所中国香港高校以及2所外国高校,共计178所高校的1023个微创业项目进行了线上专题展示。
本次项目征集中,各地高校热情高涨,呈现出多元参与格局。其中,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共提交了301个创业项目,占全部项目的29.42%,有16所双一流高校的申报项目超过5项,充分彰显其在创新创业领域的高活跃度和深度参与。同时,来自非双一流高校的项目有718个,占比达70.19%。此外,2024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还吸引了来自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和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高校的创业项目。
如图1.1.1中所示,从参与项目的高校地理分布来看,大学生微创业行动覆盖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辽宁、广东和北京的高校表现最为活跃。华北地区中,北京的项目数量从去年的51个增加到今年的90,河北的项目数量也从46个增长到77个,均有明显的提高。东北三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参与度,辽宁的项目数量在2024年显著增加,达到了116个项目,黑龙江和吉林保持相对稳定。在华东地区,浙江的项目数量从47个增加到75个,来自上海的项目数量则保持稳定,为19个。华中地区湖北、湖南的参与数量均有所增加,接近50项。西南地区一如既往以四川、重庆为突出。华南地区,广东的项目数量从84个增加到114个。总体来看,北方和华东地区在2024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中的参与度相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另外,本次项目征集有2个来自香港高校的项目和2个来自国外高校的项目,由此可见,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在海外留学生等群体间有一定的影响力。
图1.1.1 参与项目所在高校的地理分布
考虑大学生微创业行动专家评审和网上专题展示效果,选取出了来自111所高校表现优异的项目列为300佳项目。图1.1.2展示了入选300佳项目数在5个及以上的高校。
图1.1.2 有5项及以上参与项目入选300佳的高校分布
2. 团队负责人相关信息
2024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的参与团队负责人的年龄跨度较大,涵盖“70后”至“05后”,很好地体现了活动广泛的覆盖面。如图1.1.3所示,在所有参与负责人中,出生于2003至2005年的群体占比最高,达68.13%,是此次活动的主力军。
图1.1.3 参与项目团队负责人出生年份分布
在2024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参与团队的项目负责人中,在读本科生占比86.31%,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力量。此外,参与者中也有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在读学生以及已毕业的创业者。这展现了参与团队在学历背景上的多元性,具体情况如图1.1.4所示。
图1.1.4 参与团队负责人年级和学历分布
参与团队项目负责人的专业情况如图1.1.5所示,词云中最为突出的是“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等财经类学科。此外,“自动化”“环境工程”“化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理工类专业也有较大占比。
图1.1.5 参与团队项目负责人学历专业词云图
3. 项目类型统计
2024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设置了“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三条赛道,报名项目的类型分布如图1.1.6所示。可以看出,科技创新类项目占比较高。而在项目实施进展方面,已落地实施的项目达342项,占总数的33.43%,其余项目则处于规划筹备阶段。
图1.1.6 参与项目报名类型分布
如图1.1.7中所示,不论是在全部1023个项目中,还是在300佳项目中,科技创新类项目均是最多的,也有部分团队看好农村和绿色项目,在这两条赛道中找寻创业机会。
图1.1.7 全样本与300佳参与项目报名类型分布对比
4. 团队成立时间及竞争力表现
2024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参与团队的创立年限的平均数为2.17年,大部分团队都是2023年或2024年刚成立的。只有少数参与团队有较长的历史,在1023个团队中,创立11至15年的团队有15个,16至20年的团队有5个,21年及以上的团队仅有4个。
如图1.1.8中所示,在专利数量方面拥有1到2个专利的团队有174个。专利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创业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对于处于雏形阶段的项目,还需要社会各界予以适当的关注与扶持。
图1.1.8 参与团队拥有的专利数量分布(横轴表示专利数量,纵轴表示参与团队数量)
(二) 项目文本数据词频统计与分析
大学生微创业行动报名表中要求各个参与团队以相对统一和标准化的方式从项目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创新性、可持续性、社会价值这五个方面展示创业项目。为挖掘出参与项目在文本表述上的共性和差异,报告从这五方面入手对1023个参与项目的报名表中的内容进行了词频统计与词云绘制。
1. 项目商业模式
图1.2.1 商业模式“大于2字符”词云
图1.2.1为商业模式中“大于2字符”词频数绘制出的词云图。其中,“消费者”“农产品”“知名度”出现频率最高。可以看出:“消费者”的突出,反映出参与团队普遍注重挖掘需求端潜力、精准定位目标市场;与2023年聚焦科技创新不同,2024年的团队侧重于农业领域。在全部项目中,乡村振兴赛道项目占比35%,绿色发展赛道项目占比17%,因此对“农产品”的表述也就更为突出。这也表明2024年的参与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号召,在“三农”领域发掘创业机会。“知名度”的高频出现则表明参与团队重视宣传营销和品牌建设,着力通过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来吸引客户、提升收益。另外,“个性化”“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竞争力”“影响力”等词频率也较高。
2. 项目盈利能力
图1.2.2 盈利能力“大于2字符”词云
图1.2.2为盈利能力中“大于2字符”词频数绘制出的词云图。其中,“消费者”“市场需求”“农产品”都是高频词。可以看出,2024年参与团队高度重视需求导向,聚焦挖掘客户需求以寻找利润增长点。同时,参与团队在阐述盈利能力时着重从市场竞争和品牌塑造角度切入,反映到数据上即是“竞争力”“知名度”“影响力”等词相对突出。此外,一些收益计算指标如“净利润”“利润率”“毛利率”“销售额”等有较多体现,而且很多参与团队在撰写盈利能力时能用可视化手段如表格和折线图来阐述预期,这说明参与团队普遍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能清晰、有条理地传递项目盈利能力。
3. 项目创新性
图1.2.3 创新性“大于2字符”词云
图1.2.3为项目创新性方面“大于2字符”词频数绘制出的词云图。除了“消费者”和“农产品”被广泛提及外,“个性化”“传感器”“智能化”“技术创新”“机器人”等词也频繁出现。可以看出,“个性化”的突出与“消费者”的突出是一体两面,表明参与项目的创新方式往往是聚焦于某个细分领域,用产品或服务个性化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智能化”和“技术创新”的突出则反映出部分参与项目有很强的技术属性,参与团队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或自己的核心科技赋予产品或服务智能属性,这也体现了参与团队对智能化、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关注;“传感器”和“机器人”的高频出现则表明很多参与项目提供的是传感器或机器人类的创新产品,展现了参与团队较强的科技属性。另外,“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互联网”等词频率也较高。
4. 项目可持续性
图1.2.4为可持续性中“大于2字符”词频数绘制出的词云图。其中,“市场需求”“消费者”“农产品”“竞争力”“技术创新”等都是高频词。可以看出,参与团队普遍希望通过把握“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所需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运转;“竞争力”的突出表明,多数团队认为项目存续的关键在于竞争优势的构建,部分项目通过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如“农产品”,保持竞争力,部分项目则通过“技术创新”建立竞争优势和市场壁垒,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另外,“影响力”“知名度”“经济效益”等词频率也较高,这体现了参与团队对项目可持续性理解的新思路,即项目和团队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同样是保障创业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5. 项目社会价值
图1.2.5 社会价值“大于2字符”词云
图1.2.5为社会价值中“大于2字符”词频数绘制出的词云图。除“消费者”和“农产品”外,“就业机会”“大学生”“产业链”“智能化”“环境保护”等词也频繁出现。可以看出:“就业机会”最为突出,说明参与团队普遍将创造就业岗位、提供收入渠道视为创业项目实现社会价值的核心路径;“大学生”的突出表明参与项目多围绕于大学生人群,通过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更好的服务来创造社会价值;“产业链”一词的突出反映众多团队已意识到,社会价值的实现需上下游协同发力;“智能化”“环境保护”等则是项目创造社会效益的具体路径,如通过智能化手段为“老年人”和特殊人群提供便利、利用“机器人”等技术手段创造“生态环境”效益等。另外,“文化遗产”“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词频率也较高。
(三) 项目关键维度分析
为分析微创业项目各个团队在撰写报名表描述自身项目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征,分析可能存在的改进方向。报告选择了报名表中“项目商业模式”和“项目社会价值”两个维度,运用统计方法对1023份报名表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1. 项目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用于描述企业或商业项目的运作模式和内在逻辑的一种模式化工具[1]。借助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人们通常能更清晰地展现一个商业项目的战略制定、资源配置、流程设计等细节,解释项目如何满足顾客需求、创造价值、获取利益并实现与员工、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Osterwalder等提出的九维度商业模式模型[1],广受学术和实践界的认可。该模型认为,阐述商业模式应从“重要合作”“关键业务”“核心资源”“价值主张”“客户关系”“渠道通路”“客户细分”“成本结构”“收入来源”九个方面着手。报告借鉴该模型,对本次微创业活动参与项目在“项目商业模式”处的文字表达进行统计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运用时,对模型某一维度的使用可能会出现数个相近的表达,如描述商业项目合作伙伴网络的“重要合作”维度就有“伙伴网络”“重要伙伴”等不同的表达方式。为提高统计的准确性,报告结合国内多篇权威文献扩展了上述九个维度的表述方式外延[2-10]。模型维度、各维度表意词汇、维度定义等信息如表1.3.1所示。
根据上述9个方面,报告对参与项目在“项目商业模式”处的文本内容进行了统计。为方便比较,报告采用的是出现情况除以样本数后得到的词语频率数据。报告统计了“是否提及”这一指标,举例而言,在1023个项目中,共有98个提到了“重要合作”维度。
图1.3.1 商业模式九维度要素词频分布历年对比
从图1.3.1可知,商业模式的“收入来源”和“客户细分”维度历来得到了参与团队最多的关注,这说明参与者最重视的是如何找到自己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客户,以及如何从客户手中赚到钱。参与者对其他维度的关注则较为平均。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自2022年至2024年,参与团队对九维度商业模式模型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无疑得益于大学生微创业行动等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大力推广。但从本年度的数据中仍可看出,各参与团队对“关键业务”“核心资源”“渠道通路”“成本结构”等方面的理解和重视还有待加强。营销和销售只是创业的一个方面,如何找到“关键业务”,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配置“核心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何搭建“渠道通路”,提高自身在供应链上下游的话语权,如何优化“成本结构”,在开源的同时也实现节流……这些都是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所需思考的核心问题。
由于参与项目一部分是项目计划书,一部分是已实施项目,随后报告比较了2024年这两部分项目在商业模式阐述上的差异,结果如图1.3.2所示。有趣的是,项目计划书组在每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已实施项目组。这说明项目计划书组在撰写项目的商业模式时更为规范,考虑得也更全面。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项目尚是雏形,所以团队更慎重,思考得更全面。
图1.3.2 计划书与已实施项目商业模式部分词频分布对比
根据报名的类型,参与项目可分为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三类。报告比较了2024年这三类项目在文本上的差异,结果如图1.3.3所示。可以看出,不同赛道的参与项目在商业模式的侧重上略有不同。乡村振兴赛道的项目更加重视“价值主张”,即传递项目能为客户和社会带来怎样的价值,例如“点草成金-秸秆还饲综合利用”项目所传递出的价值主张是“产学研用技术优先、乡村振兴及农民增收一体、产品销售和技术指导统一”,利用先进技术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为农民创收。但是,乡村振兴赛道的项目对“重要合作”“客户细分”“成本结构”等不够重视,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项目更多的是政策导向,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和道德优先级,所以对成本控制以及上下游管理的关注较弱。与之相对,科技创新赛道的项目很多都是某一领域上微小但精细的创新,因此这部分项目尤为关注“客户细分”,强调挖掘合适的客户群。绿色发展赛道的项目则重视“重要合作”,这是因为这部分项目往往与节能减排有关,需要来自产业链上下游和政府的协作,例如“新型二氧化碳捕集分离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就关注与政府、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增强技术的合法性和市场认可度。
图1.3.3 不同赛道项目商业模式部分词频分布对比
2. 项目社会价值
一个好的商业项目,一款好的产品或服务,不仅要能给企业带来利润,还要具备一定的亲社会属性,即运用普通的商业企业所不具备的方式将人财物服务于能带来社会价值的结果,应对诸如贫困、不平等、气候危机等问题[11-13]。报名表中的项目社会价值部分即是为了评估项目这方面的贡献。Phills等通过社会认同、社会责任、社会贡献三方面衡量商业项目的社会价值特征[14]。其中,社会认同强调对社会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转变,社会责任强调对社会使命的担当,社会贡献则关注商业活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与项目商业模式部分的处理相同,报告统计了2024年微创业行动参与项目对社会价值三个维度的关注情况,并将其与2022和2023年的情况做了对比,结果如图1.3.4所示。考虑到参与者的文字表述习惯,报告放松了对社会价值统计的界定要求,删去了“社会”一词的限制,即仅根据“认同”“责任”“贡献”对文本数据进行统计。
图1.3.4 社会价值三维度要素词频分布历年对比
可以发现,比起前两年,2024年的参与项目在项目社会价值的阐述上有了很大变化,“认同”“责任”“贡献”三者的得分均远高于以往。这说明本次微创业行动的参与者对比之前,在对项目造福社会这一点上有了更深的思考,更好地认识到了一个好的创业项目要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与前两年类似,参与项目偏重于叙述“贡献”,对另外两者,尤其是“认同”的认识和理解仍比较薄弱。因此报告建议,一方面,参与团队应更主动地将项目所应当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内化于项目主体,不能仅停留于对项目贡献的介绍,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承担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重任;另一方面,参与团队也应加强思想上的引领,响应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同时团队也可尝试改变,如利用商业项目转变人们的精神和认知,进而培养社会对良善价值观念的社会认同等。
报告也比较了2024年的项目计划书和已实施项目这两部分在社会价值阐述上的差异,结果如图1.3.5所示。可以看出,项目计划书在“认同”部分的得分略高,而已实施项目在“责任”和“贡献”略胜一筹,但二者没有特别大的差距。这说明,参与团队在构思自己的创业项目时能将“社会”这一属性纳入考量,在项目落地实施时也能做到“不忘初心”。
图1.3.5 计划书与已实施项目社会价值部分词频分布对比
此外,报告还比较了2024年的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三条赛道上的参与项目在项目社会价值表述上的差异,结果如图1.3.6所示。乡村振兴类项目和绿色发展类项目是各有千秋,前者在“认同”上表现突出,后者在“贡献”上更为抢眼。但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创新类项目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较低。这意味着,科技创新类项目普遍还未能很好地找到技术创新与造福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报告建议,这部分参与团队在未来的创业计划和实践中,应着重思考“科技向善”的问题,将技术进步与百姓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方面更有机、更强力地结合起来,让科技的力量惠及更多人。
图1.3.6 不同赛道项目社会价值部分词频分布对比
二、微创业者画像
为进一步了解参与团队的所思所想所惑所需,给大学生微创业行动未来的创业支持工作提供参考,报告对来自75个高校的159个参与团队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研。接下来,报告将分析问卷结果,以期描绘出参与微创业行动的“微创业者”画像。
在填答问卷的微创业者中,性别分布较为均衡,男性占比49.06%,女性占比50.94%,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创业,打破了传统认知中创业行为普遍由男性主导的刻板印象。
图2.1 微创业者的性别分布
在填答问卷的微创业者中,24岁以下的居多,占到了总人数的88.05%。这展现了青年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热情,突显出了创业大潮中来自大学生群体的青春力量。
图2.2 微创业者的年龄分布
在填答问卷的微创业者中,本科和专科学历(包括在读)的居多,占到了总数的89.30%。此外也有少部分的硕士和博士(包括在读)。这说明不论对哪个阶段的人们来说,创业都是一个重要的选项。这也与图1.1.4一起侧面印证了大学生微创业行动涵盖范围之广。
图2.3 微创业者的学历分布
可以看出,微创业者的人生理想多种多样,既有关注自身的,如“自由”“人生”“自我”“财富”,也有关注他人的,如“人民”“社会”“世界”。多样的追求使创业的世界更加丰富,也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多彩。
图2.4 微创业者的人生理想
在填答问卷的微创业者中,因为“创业经验延续”和“为了梦想与兴趣”选择创业的人数较多,分别占到总数的19.05%和16.93%。同时,为了“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等高阶需求而走向创业的个体占比约为26.98%,比例显著高于为了“获取财富”。还有少部分个体是因为“自我才能的驱动”“商机导向”“科研成果转化”等原因而选择创业。
图2.5 微创业者创业原因分布
在微创业者看来,对创业成功最有助益的3个方面分别是“坚持”“创新”和“合作”。另外,如“努力”“勇气”“诚信”“敏锐”“自信”等以及合适的“机遇”,充分的“资源”“资金”等也是非常关键的。
图2.6 微创业者创业成功关键驱动因素词云
虽然“项目基本描述性统计”中梳理了2024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参与项目所报名的赛道的情况,但为了更深入地剖析创业者所选择的细分领域,问卷对项目的类别进行了考察。在填答问卷的微创业者中,从事“文化创意”方向创业的个体最多,占比为18.24%。“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这类科技创新的领域也得到了许多微创业者的重视。另外,在数字时代引领发展下,“大健康”“新消费”“大数据”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创业机会。
图2.7 参与项目的细分领域分布
在填答问卷的微创业者中,认为“技术型项目”值得重点挖掘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商业模式创新项目”以及“人工智能项目”,最低的则是“低成本项目”。这说明微创业者普遍能将创业的概念与创新紧密结合,认为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意上的变革更具竞争力,也更有价值。
图2.8 微创业者认为值得重点挖掘的创业方向
微创业者在选择开展创业的城市时,更偏好前往经济发达、政策支持力度大、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地区。在问卷调研环节,每位微创业者可以选择三个理想的创业城市,结果表明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5地最受欢迎,选择了这些区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2.57%。另外,四川、河北、湖北等地也是微创业者比较青睐的地方,但与上述几个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图2.9 微创业者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分布
已有研究认为,创业者在选择创业城市时会综合考虑目标城市的政策支持、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创业者活动等指标。报告以此为基础并补充了个人层面可能的驱动因素,调研了微创业者选择理想创业城市的原因。结果表明:好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是最打动微创业者的原因。政策支持上,创业补贴和政府办事效率最受微创业者的关注,另外直接的财政激励和高效的行政服务也影响很大。市场环境方面,支持机构、人才密集度和市场网络很重要,这反映了创业者们对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优质的人才资源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的强烈需求;其次则是文化环境和创业者活动,这体现了所在城市是否有创新包容的社会环境以及足够充分的创业机会是吸引创业者的重要因素;排在最后的则是个人因素,如资源人脉、本地人身份、陪伴父母和爱人等原因对微创业者们的影响比较弱。
图2.10 微创业者选择心仪的创业城市的原因分布
有研究认为,资金短缺是青年创业者所面临的最突出困难,报告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填答问卷的微创业者中,有21.53%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这体现了初创阶段融资渠道不畅、启动资金匮乏的普遍状况。除了资金问题外,缺乏敏锐的商业嗅觉、难以获得扶持、缺乏创业所需的经验资源和人脉等也制约着微创业者的创业过程。
图2.11 微创业者遭遇的创业困难分布
报告还调研了微创业者所需的扶持类型。结果表明,填答问卷的微创业者最需要的是政府和孵化器等相应的组织机构帮助他们扩大项目的传播和影响、为他们对接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及加大力度地扶持,以渡过困难的初创期。另外,向创业团队传授更多的创业知识和成功经验等也是部分微创业者所期待的。
图2.12 微创业者希望得到的创业支持分布
三、 总结与启示
(一) 数据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2024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的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活动覆盖范围广。首先,活动吸引了近200个高校的上千个微创业项目,地理范围上涵盖了我国的大部分省市,还吸引了海外高校微创业项目团队的参与,这很好地展现了大学生微创业行动的活力和在创业领域的影响力;其次,参与活动的微创业者极为多样化,年龄分布跨越大,既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在读学生,也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职场人士,甚至还有长期从事创业的连续创业者,在学科专业上也非常多元,理科、工科、文科、商科均有代表。这种百花齐放的格局有力体现了活动举办的成功;最后,活动设置了“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三条赛道,兼容并蓄地吸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创业项目,力争做到为每一个微创业者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第二,参与项目优质。在参与项目中,有3成以上的都是已落地、正在推进的微创业项目,另外,有6成以上的项目有属于自己的专利。这些数据说明了参与团队很多都经历了一定的打磨,是真正想要创业、热爱创业的。当然,由于是“微创业”,很多参与项目成立时间短,仍面临着人手不足、资源短缺等问题,因此需要大学生微创业行动主办方在后续提供更充分的指导和扶持。
第三,参与项目具有很强的需求导向性。从报告的词频统计和词云图可以看出,本次活动的参与团队在阐述商业计划时,多围绕“消费者”,更愿意从需求端和顾客的痛点出发来设计产品和服务,开发自己的商业模式。另外,在对商业模式的关键维度分析中,“客户细分”“客户关系”两个维度较为突出的这一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对需求的重视和把握,使得参与项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市场价值。
第四,参与团队具有较强的创业知识储备。通过对商业模式关键维度的历年对比可以看出,2024年的参与团队能更好地理解、更系统地运用如商业模式画布一类的模型和分析工具,在文字叙述上也更为严谨全面。借助丰富的创业知识和系统性的创业思维,微创业者能更好地构思和呈现创业项目的框架和价值所在。这方面的进步该归功于参与团队自身积极积累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多年来鼓励和引导。
(二) 启示
结合对2024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参与项目的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优质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而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所在。10年来,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形成了微创业大讲堂、微创业项目路演、微创营等专家-朋辈价值共创的创业教育模式,通过活动参与者“角色唤醒、互动体验、自我反思”的动态演化,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化提供了概念验证平台,全方位激发了大学生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但是,在数智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与更高的要求,亟待建立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未来,大学生微创业行动仍需不断根据时代发展调整创业孵化的机制,更好地支持创业者的创业征程。
第二,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进一步明晰创业项目的价值导向,激励学生切实将创新创业和人类共同福祉结合起来。一个好的创业项目不是技术的独角戏,不仅要关注市场、经济效益,还应该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体现社会价值、有温度的创业项目,才能长久地获得市场和社会的青睐。为此,需要社会各界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关注创业项目的“亲社会属性”,培养创业者“得益于社会,反哺至社会”责任感,力所能及地创造社会价值,践行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第三,创业教育实践导向、学科知识集成的性质,决定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特征。大学生微创业行动自启动以来,以特色鲜明的创新实验场域,扶持、孵化连续创业项目520个,直接投入扶持资金1090万,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一大批学生的专创融合能力。但是,从对微创业者的问卷调研可以看出,即便有不少外界的扶持,创业者在真正落地实施创业时仍面临着诸多困难挑战。资金不足、缺乏经验、人脉有限等,都是横亘在微创业者面前的大山。为此,要加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的互动性与协同性,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类型的创业项目提供“催化剂”,有效促进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循环流动。
参考文献:
[1]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Tucci C 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16(1): 1.
[2] 成文,王迎军,高嘉勇,张敬伟.商业模式理论演化述评[J].管理学报,2014,11(03):462-468.
[3] 胡保亮.基于画布模型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J].技术经济,2015,34(02):44-49.
[4] 梁云志,司春林.孵化器的商业模式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01):43-51+67.
[5] 汪寿阳,敖敬宁,乔晗,杨一帆,胡毅,姜懋.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模式冰山理论[J].管理评论,2015,27(06):3-10.
[6] 王鑫鑫,王宗军.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12):33-38.
[7] 谢巍,胡月.实体书店商业模式研究——基于商业模式画布模型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7(08):32-35.
[8]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9] 张帆.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的业态融合与创新——基于义乌B2R商业模式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2):110-113.
[10] 张玉明,毛静言.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及成长策略研究——以优客工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7):1-8.
[11] Brieger S A, Terjesen S A, Hechavarría D M, et al. Prosociality in business: A human empowerment framework[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9, 159(2): 361-380.
[12] Baker T, Powell E E. Prosocial ventures: Meaning well and thinking good thoughts are nice, but not enough[J]. Rutgers Business Review, 2020, 5(2): 145-152.
[13] Capo F, Vaccaro A, Berrone P. Revitalizing urban places: How prosocial organizations acquire saliency in the eyes of resisting stakehold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24, 189(4): 655-675.[14] Phills J A, Deiglmeier K, Miller D T. Rediscovering social innovation[J].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2008, 6(4): 34-43.
报告发布
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广发证券社会公益基金会
报告撰写
中央财经大学KAB创新实验室
葛建新研究团队
成员
葛建新 林嵩 李治亿 胡嘉滢 时子凡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周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