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颜真卿在与怀素讨论笔法时提出“何如屋漏痕”,将自然现象提炼为书法线条的审美标准。从字面意思上说,“屋漏痕”指雨水沿破败屋墙自然流淌形成的蜿蜒痕迹。因土墙吸水性强,水流受墙面阻力形成顿挫迂回、边缘不规则的肌理,这种痕迹既凝重又灵动。南宋姜夔《续书谱》进一步阐释:
颜真卿在与怀素讨论笔法时提出“何如屋漏痕”,将自然现象提炼为书法线条的审美标准。从字面意思上说,“屋漏痕”指雨水沿破败屋墙自然流淌形成的蜿蜒痕迹。因土墙吸水性强,水流受墙面阻力形成顿挫迂回、边缘不规则的肌理,这种痕迹既凝重又灵动。南宋姜夔《续书谱》进一步阐释:“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强调笔画应如自然流淌般浑然天成。
颜真卿“屋漏痕”笔法要求起收笔处不露锋芒,线条中段饱满浑厚,体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笔法原则。中锋行笔,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中线,墨色向两侧均匀渗透,形成立体饱满的线条。而且行笔速度要缓慢,笔锋时左时右微微摆动,如水流遇阻迂回,产生“留得住笔”的遒劲感。
颜真卿《争座位帖》全帖以中锋用笔,笔力深厚,笔势纵横,行笔过程中用笔提按顿挫,线条跌宕起伏,生动地展现了“屋漏痕”的技法。如 “仆射” 二字的横画,中段略提,收尾重按,暗合 “漏痕” 的起伏规律。
《祭侄文稿》多处出现 “屋漏痕” 式的颤动线条。如“蒲州”“丹杨”等字,起笔处藏锋蓄力,线条如雨水渗墙般自然凝聚。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句中 “死” 字的竖弯钩,笔锋在纸面摩擦生涩,墨色枯润相间,犹如漏痕的斑驳质感。
“屋漏痕”最基本的要求是避免刻意雕琢,追求“不工而工”的返璞归真之境。黄庭坚的颤笔与“屋漏痕”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屋漏痕”。黄庭坚的颤笔亦称为“战笔”或“抖笔”,是其书法中一种独特的笔法。这种笔法使线条呈现出一种涩势,通过毛笔在运行过程中颤动前行,使线条边缘呈现不规则的锯齿状或波浪状,同时保持线条的连贯性和基本走向,使点画显得更加遒劲有力。长笔画通过颤笔产生一波三折的顿挫感,字势如惊蛇入草,节奏对比更强烈。颤笔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草书线条节奏的单一性,增加了线条的涩滞感和波动效果,赋予作品独特的质感和韵律。
黄庭坚大字行书中经常用到颤笔,比如《经伏波神祠》,用笔清瘦劲健,竖、撇直而长,横、捺曲而重。横画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尽显”屋漏痕“笔意。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行笔顿挫,如“逆水撑舟”,线条起伏跌宕,力能扛鼎。颤笔与章法布局浑然一体,体现“无法之法”的自由境界。
颤笔在黄庭坚的草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诸上座帖》中,笔画顿挫强烈,节奏铿锵有力,线条如长枪大戟,硬朗生涩,森严劲健。
黄庭坚曾研习颜真卿书法,其颤笔可视为对颜体“屋漏痕”的笔法提炼。明代徐渭评其草书“破除牢笼”,正指其将“屋漏痕”的古意转化为个人风格。黄庭坚的颤笔在某种程度上与“屋漏痕”的效果相似,都追求一种笔画的涩感和力度感。例如,黄庭坚在《李白忆旧游草书卷》中,颤笔的运用使笔画裹锋逆势,对抗纸张的摩擦,这种效果与“屋漏痕”中笔画的迟涩感十分接近。
黄庭坚吸收了“屋漏痕”的精神,但通过颤笔发展出独特的语言,打破平滑流俗的弊端,体现“老辣生涩”的审美。属于创造性转化而非简单模仿。黄庭坚的颤笔更主动夸张,带有主观表现性;而“屋漏痕”更侧重自然含蓄的质感。
来源:汉中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