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和数据反驳“戏霸”说 就越剧传承茅威涛堪称榜样和大格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7-03 21:56 3

摘要:有时会看到网上攻击茅威涛老师是戏霸,一味给自己配戏,影响浙江小百花其它优秀演员事业发展等恶意不实言论,作为一个看戏多年、经常上网的老戏迷可以斩钉截铁的说茅威涛老师在戏曲传承和支持后辈演艺事业发展上,已经做得足够好,并没有辜负老一辈宗师和戏迷们对她的认可和期望。

有时会看到网上攻击茅威涛老师是戏霸,一味给自己配戏,影响浙江小百花其它优秀演员事业发展等恶意不实言论,作为一个看戏多年、经常上网的老戏迷可以斩钉截铁的说茅威涛老师在戏曲传承和支持后辈演艺事业发展上,已经做得足够好,并没有辜负老一辈宗师和戏迷们对她的认可和期望。

就茅威涛不是“戏霸”以及她在艺术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从两个方面来做列举和分析。一方面是她在团时浙百的舞台演出情况;另一方面是她在给下一代传承剧目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个人见识有限,也欢迎戏迷朋友们给予信息补充和指正。

我们先具体看看就“戏霸”这两个字茅威涛老师如何理解的。

下面是2006年10月05日,央视主持人王志采访茅威涛的片段内容:

虽然茅威涛表白自己有肩负拯救越剧的责任,但是小百花越剧团曾拥有的“五朵金花”现在纷纷离开了剧团,人们开始对作为团长和主要演员的茅威涛提出怀疑。

王志:她们为什么离开?

茅威涛:我不太好做评价,因为我觉得人生有很多追求,每个人自己可以去选择自己的追求。有一些演员觉得她自己在通过别的行业的时候可能更找到自我的一种价值,她就毅然的就走了,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心里头一直就是我有点裹梗在喉那种(感觉)。

王志:我听到过另外一种说法,茅威涛太突出了?

茅威涛:因为我的突出所以把别人给挤走了。我们戏班子里过去有一句话叫有戏吃戏饭,没戏吃气饭。我不知道能不能解释这样的一种现象。

王志:就茅威涛太突出这是很客气的说法,还有不客气的。

茅威涛:什么不客气?

王志:戏霸?

茅威涛:戏霸,这个词显然是不好听的,霸道嘛,霸道就有点不讲道理那个感觉。但是我理解就是,如果要想干一件事情,你没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你是做不成的。就是因为茅威涛可能确实就是说以一种非常执着的,主观的,这种主观是自己对艺术的那种坚守,我的作品的成活力比较高,其实我跟所有的五朵金花的演员们一样,平均三年排一出戏,而我的戏基本上都留下来了。我真的,我认为我是一个就是愿意去思考的,去琢磨点事的,而且明白我觉得我今天应该把越剧做成什么样的。我干得很累,真的很累,有的时候我都觉得就是说身心疲累到要崩溃的感觉,不想做了。

就以上采访,一些饭圈粉丝经常单独把“因为我的突出所以把别人给挤走了。我们戏班子里过去有一句话叫有戏吃戏饭,没戏吃气饭。我不知道能不能解释这样的一种现象”这句话拿出来攻击茅威涛,以印证是茅把其他“金花”排挤走的。完全不顾前面茅威涛已经对这些同事离开剧团有了足够的解释:每个人自己可以去选择自己的追求。有一些演员觉得她自己在通过别的行业的时候可能更找到自我的一种价值,她就毅然的就走了,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心里头一直就是我有点裹梗在喉那种(感觉)。还有为什么是因为自己的突出而导致部分演员离开这个问题,茅威涛在后面的采访中也做了分析和回应。根本原因就是茅威涛的作品的成活力比较高,虽然她跟其它金花一样,平均三年排一出戏,但茅威涛的戏基本上都在舞台站住了并有获奖。

说到底,当初那些浙百演员的离开是她们自己的选择,而茅威涛能够留下来完全是因为她的作品能站得住。在大家拍戏频率都差不太多的情况下。最终比的还是舞台硬实力和观众喜爱度,这就能充分解释为什么浙百当初主要演员都报了梅花,但只有茅威涛最后脱颖而出拿了榜首,而某些演员连初选都没有过。

下面是博网友“硫酸铜之梦”汇总整理的浙百五朵金花83-95年大戏汇总表格。

注:只算A组和主演,不算五女拜寿、专场、和一些合作性演出。

综上表格内容,五朵金花在83-95年期间,就舞台主演剧目数量,董柯娣3部,茅威涛6部,方雪雯5部,何英3部,何赛飞5部。主演可以看出浙百的这几个当家演员并没有在舞台机会上拉开差距。

而其中何英87-89年赴美陪读,何赛飞90年后重心逐步转向影视,否则她们的主演剧目数量可能还会更多。

1985年茅以榜首成绩首夺梅花,这是浙百第一个国家级戏曲奖项,九年后茅威涛凭借《西厢记》和《陆游与唐婉》第二次获得梅花奖。另外,茅威涛在1993年和1994年连续夺得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戏曲奖项“文华表演奖”。而方雪雯在1995年才凭着《红丝错》获得“文华表演奖”。

茅威涛从来没有因为95年之前连夺四次国家级戏曲奖项的荣誉,在越剧行业内已经是众所瞩目的天之骄子,她的舞台机会相较其它金花就被更多照顾。

试想下,如果是当下某些年轻演员23岁就如茅一样拿到了国家级奖项,而且后面接连二度梅和蝉联国家文华奖,她的戏迷能接受这10年期间这位演员还是和其它演员差不多的舞台演出机会吗?

那些把方雪雯、何英、何赛飞等老师离开浙江小百花的原因归结于是受到茅威涛排挤的网友,完全不顾下面几个现实:

第一:90年代改革开放,人心思动。在戏曲相对落寞,外面世界打开好多扇门的情况下,那些老师无论是从商、出外留学还是另谋生路都可以理解。但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浙百的茅威涛是不是更值得肯定?

第二:无论是从浙百出走的那些老师后期采访内容,还是一些描写浙江小百花的相关文字,从来没有一字一句提到是茅威涛逼迫她们离开的,甚至一点映射都没有。更何况这些年浙江小百花每次团庆或者大型活动都会邀请过去那些原生代老师参加。

那些曾经离开浙百,另谋发展的老师们和茅威涛之间不管是叙话问候,还是拍照合影,都其乐融融,没有看出一点相互有嫌隙的地方。何赛飞老师更和茅老师几次同台演出,以何老师的脾气,如果是有过节仇隙,或者从人品上她看不上的人,是不可能亲密接触和合作的;

第三:经常有人说是茅威涛造成了今天浙百生旦以尹吕为主、流派稀少的局面。

其实造成浙百流派上不再百花齐放的的根本原因,就是原声代的这些老师纷纷出走造成了院团人才缺乏。方雪雯夏赛丽的离开,浙百小生缺了范陆两根台柱子,何英何赛飞的离开,浙百方面也少了傅张两个花旦主力,从而原来相对二线的陈辉玲顶替了双何成为茅威涛相对固定的舞台搭档。

就茅威涛老师担任团长期间,对于下一代进行的传承工作做得非常多。一直到现在即使退休后,她依然还在做年轻一代的指导和培养工作。

以浙江小百花这样一个单靠《五女拜寿》平底起家、没有宗师传承和剧目支持的年轻院团,能在几任团长努力下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力,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其中离不开茅威涛担任团长这18年来的付出和耕耘。

在她的艺术生涯里,不管是对最早一辈学生如蔡浙飞魏春芳李霄雯等,还是对于当下正青春的90后陈丽君张亚洲等,包括最年轻的19届这一代,都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和传承工作。就传承方面,同辈的中生代越剧艺术家里面我并没有看到有比她做得更多的。

茅威涛老师几位学生接大奖剧目的时候都比较年轻。

蔡浙飞20多岁接《陆游与唐婉》《西厢记》《汉宫怨》;

李霄雯21岁接《藏书之家》;

魏春芳30多岁接《新梁祝》

以下是微博网友“苏津津”就茅威涛老师担任团长期间做的一些传承以及给年轻演员的排戏情况汇总:

蔡浙飞、魏春芳于90年代初进团,跑龙套近十年,期间蔡浙飞排了《胭脂》《白兔记》,魏春芳排了《胭脂》,李霄雯于90年代末进团。

99年,茅威涛被请回小百花当团长,黄依群排《陈三两》,后由章益清、李云霄接手。接着把看家戏《陆游与唐琬》《西厢记》《汉宫怨》传给蔡浙飞。

01年,茅威涛排《藏》,彩排后进行改版,04年改版《藏书之家》,B组李霄雯同时接手。

06年,茅威涛排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B组魏春芳同时接手。同年,蔡浙飞、章益清排《春琴传》,二人同时获得文华表演奖。B组李霄雯同时接手。

07年,蔡浙飞排《道观情缘》。

09年,李霄雯排《传奇浪子》。

11年,李霄雯排《琵琶记》。

12年,茅威涛排《江南好人》,李霄雯排《陆游与唐婉》。

13年,蔡浙飞、魏春芳排《步步惊心》,B组08班同时接手。魏春芳排《孔雀东南飞》,B组由08班跟着学习排练。

14年,茅威涛为纪念建团三十年,创排《二泉映月》。

15年,魏春芳排《春香传》,B组由90后跟着学习排练。

16年,茅威涛排《寇流兰与杜丽娘》,B组李霄雯同时接手。蔡浙飞排《吴越王》,B组由90后跟着学习排练。

陈丽君13年进团,刚进团就是毕业大戏是《步步惊心》,陈丽君曾经说过这部戏中的男主角“四爷”对于她的舞台成长非常重要。陈丽君14年排《五女拜寿》,15年排《胭脂》,17年彩排,《何文秀》是茅威涛在任时申报的项目,茅威涛于17年离任,《何文秀》于19年创排成品。

茅威涛和她那个时代的中生代越剧名家比,主演的戏是相对较少的。她之所以能够获得三度梅花、五次文华表演奖以及二次白玉兰主角奖等国家级戏曲大奖,是因为她上报竞争奖项的剧目成功率都非常好,没有浪费院团的资源投入和竞争名额。

同时,她的学生蔡浙飞是同辈演员里最早拿到文华奖和梅花奖的,也同辈演员里最早拥有属于自己的新编大戏的。

而且茅威涛的搭档陈辉玲和章益清也同样获得了梅花奖。她们两位的获奖都是基于茅老师的新编大戏,而且梅花奖竞演的时候时候茅威涛都是亲自过去和她们配戏的。曾经舞台合作的两位搭档都上报了合作剧目或者包含合作剧目片段的折子戏组合去竞争梅花戏曲奖且都获奖了,这才是越剧生旦之间真正的相互托举,这在整个戏曲圈内都是不多见的。

综合茅威涛老师四十多年的演员舞台生涯来看,在担任浙江小百花团长前,作为普通演员在舞台表演机会上并未受到特别照顾;担任浙江小百花团长后,她也并未特别照顾自己,始终不忘剧目和舞台艺术的传承。

茅威涛老师非但不是一些网友口中说的那种“戏霸”,她反而是一个时刻不忘初心、注重艺术传承,有大格局的越剧舞台艺术的杰出实践者和播种人。

来源:天远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