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叫嚣:让儿子当“101%美国人”的中国教授,在美国过得咋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21:43 1

摘要:原本拥有令人艳羡的学术地位,手握多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重要机构任职。

他,原本拥有令人艳羡的学术地位,手握多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重要机构任职。

2018年,一纸移民决定改变了他的轨迹。

他看似匆忙地卖掉北京市中心的房产,带着家人远渡重洋,只为追求心底那份被他称作“欧美契约精神”的理想。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曾公开表示:“希望儿子成为101%的美国人”,甚至刻意疏远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一切。

声称“被白人打比中国人好”,却在异国街头被撞倒后不敢吭声。

时过境迁,如今他在美国的生活并非人人眼中那般“幸福”。

7年后的今天,徐思远却被曝在美国靠送外卖为生,因签证问题多次被拘留,甚至删光辱华言论试图回国。

从江苏淮安到浙江大学,再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徐思远教授一路学有所成,足迹跨越了中西方两大教育体系。

他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担任院长,也曾出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还兼任过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重要职位。

作为一名主攻宏观经济、国际经济以及政治经济学的专家,他曾在多家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任编委。

这些头衔与荣誉,足以说明他在国内学术圈拥有稳定而闪耀的地位。

但在2018年,他却决然选择移民美国。

表面上看,他似乎是想借助美国更完善的学术环境与所谓的“契约精神”,将个人成就更进一步放大。

真正让人关注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批评与否定。

他不仅直言中国文化“低劣”,还说自己要和祖国“彻底切割”,并对外宣称,他要让儿子成为“101%的美国人”。

当时的舆论哗然四起:为什么一位成就卓越、在国内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经济学者,会如此强烈地排斥自己的文化根基?

或许,他曾设想过在美国能够轻松获得一份大学教授,或研究机构的全职教职,但现实不是如此。

第一道坎出现在签证问题上:根据相关报道,他因签证过期而数次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甚至还遭受过短暂拘留的尴尬

得不到合法的长期居留权,意味着他无法顺利地申请多数高校的职位。

各种挫折令他的“美国学术之路”变得举步难坚。

经济压力接踵而至。坐吃山空的同时,他还面临着身份尴尬:没有绿卡,也没有稳定的收入,不得不在送外卖或餐馆打杂等“底层工作”中艰难维生。

当初声称“摆脱中国,不再回头”,如今却要为温饱奔波。

朋友圈里,他曾抱怨自己过得并不如意;在网络上,他更是屡次发文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甚至指责美国社会里依然存在对移民、尤其是对华人的歧视。

令人不解的还有他的家庭教育方式。

徐思远教授曾高调表示,绝不会让儿子学习中文,不接触任何中国节日和风俗。

“101%的美国人”,在他心目中,似乎意味着与过去的根源全部断裂

这种极端的教育理念负面影响随之浮现。

儿子成长在美国,对中文和中国文化近乎一无所知,却也并未完全融入美国社会。

学校同学可能会对他的亚裔背景指指点点,孩子本身的身份认同陷入了混乱。

对于很多华裔家庭而言,中美文化冲突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下一代的成长。

倘若父母仍秉持中国式教育方法,要求孩子在成绩、日常行为上严格遵循“服从高压”的观念,而美国社会更提倡独立与自由表达,这之间的矛盾也许还会爆发。

徐教授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排斥和否认中文,这同样让下一代在校园与社会里倍感尴尬。

毕竟真实的美国从来不是能容纳一个完全忽视自己原生文化的孩子的乌托邦。

事实上,中国和美国在过去数年里,国际经济与文化层面的互动更加复杂,甚至一度出现互相质疑、偏见升温的局面

对于一些“崇美”倾向严重的人而言,他们理想中的美国,也许是新闻里光鲜亮丽的美国精英社会,却往往忽视了其中的社会分层与文化冲突。

徐思远教授的案例恰恰证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有时足以使人万劫不复。

不但美国高校对海外人才有其苛刻的录用标准,就业市场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高学历或在别国的成就就开辟“绿色通道”。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裔都明白,“美国梦”需要踏实与积累,也意味着不可避免地面对种族、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挑战。

四、“中国教授”

早前,官方媒体对像他这样的知名学者,多半采用“专家访谈”或“成果报道”的方式,以相对正面的叙事来树立学术典范形象。

姓名旁的院长或教授头衔,往往能为人平添敬意。

但当他的言论触及“贬低自家文化”“炒作对美盲目崇拜”等争议议题后,自媒体的声音迅速升温,批评指责甚至谩骂均不绝于耳。

其中,也不乏有人贴上“卖国贼”标签将其口诛笔伐。

不过,主流官媒更多呈现较为中立和克制的态度。

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虽也会转载或评论此类争议话题,但通常不会用极端语言;相反,他们更注重探讨“文化认同”“国家责任”等深层次问题

相比之下,自媒体则注重流量和阅读量,以冲突性、情绪化的标题和评论吸引眼球,形成显著的爆发式传播规律。

据报道,徐教授在美国的生活已经走到了相当艰难的境地:多年攒下的积蓄消耗殆尽,想要办绿卡却处处碰壁。

而他激烈的言论,更让他在中美两国都成了“边缘人”,两边都不认同。

但渐渐地,他自己也对先前的极端判断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反省。毕竟面对真实的人生,任何激进的观点都无法代替务实的选择。

别盲从“走出去”等于“飞黄腾达”的假象,也别过分理想化地相信异国的一切都更优越。

试图逃避或割裂自身文化,从来就不会换来真正的尊重或认同。

同样,想把国内的经验一味“照搬”到美国,也很难行得通。

在学术圈,趋于理性的言论往往强调客观分析与证据,然而在自媒体时代,极端声量可以轻易获得关注。

通过他在美国的种种经历,我们多少也能看到某些华裔学者在美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签证、就业、歧视、文化割裂……

若只凭一腔热血或对外国制度的不切实际幻想,最终的结果,可能像他一样——坠入了个人身份与经济上的双重漩涡。

盲目排斥或盲目认可,都是站不住脚的,唯有理解与尊重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成长。

来源:耿医生讲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