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人再说历史,除唐朝外,就数“明朝”有意思了,尤其开头几位皇帝:从一个破碗开局,再到“皇圣孙”称帝,从叔侄夺权到兄弟夺嫡,再到叔侄夺权。
今人再说历史,除唐朝外,就数“明朝”有意思了,尤其开头几位皇帝:从一个破碗开局,再到“皇圣孙”称帝,从叔侄夺权到兄弟夺嫡,再到叔侄夺权。
中间的龙争虎斗、魍魉诡计,600多年后依然让人津津乐道,至于“朱瞻基”身上的谜团,至今难以解释,咋回事呢?
历朝历代,开头几位皇帝都不差,明朝也类似:朱元璋、朱棣、朱高炽,这几位各有功绩,都能称得起“明君”。
朱棣,不用多介绍,他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权,史称“永乐大帝”。
史书中的“朱棣”是一位猛人、好皇帝,他的三个儿子也不差: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古代皇权多用“嫡长子继承制”,理论上讲,“朱高炽”是长子,他最有希望继承皇位,但其他两位兄弟不愿意,为啥?
刨去“皇权诱惑”,朱高煦和朱高燧也不差,尤其“朱高煦”勇武过人,曾多次救驾,身边又有三弟“赵王朱高燧”帮衬,就连朱棣也要高看他一眼。
反观“朱高炽”,一身肥肉颤颤巍巍,胖的走路都要旁人搀扶,虽然满腹经纶、为人慈悲,但这副尊容哪有人皇圣主的样子?
朱棣曾一直不定太子人选,按理该是朱高炽,但永乐帝却时常说:勉之!世子多疾。
这就形成一个有趣的皇室格局:朱棣看不上朱高炽,朱高炽却是顺序太子、朱高煦有能力,却有一颗夺嫡野心。
话虽这么讲,朱高炽也非一无是处,至少他有一个好儿子:朱棣很喜欢的“皇圣孙”朱瞻基,那又怎样?别看父子4人斗得厉害,真正的主角却是孙子。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伐得胜还朝,途中逝与榆木川,危机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出现了。
前面讲过,朱高煦身为次子,理论上不能继承皇位,但他勇力过人,常在山东厉兵秣马,专等一朝兴兵夺权,这事天下人都知道。
如今朱棣死了,理论上该是朱高炽顺序继承帝位,但大家都能预见:朱高煦一定会兴兵篡位,那时兄弟夺嫡,势必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张辅、杨荣两位权臣马上布局:一是封锁朱棣去世的消息,令朱高炽在北平调兵遣将,严阵以待“汉王”朱高煦。
关键在其二,朱棣虽然死了,但仍要装作一切如常:每天有人照例往皇帝帐篷内送吃喝。
朱高煦不辨真假,一时不敢兴兵作乱,两位权臣这才通知“皇圣孙”朱瞻基,远赴千里到草原去接圣驾、爷爷的灵柩。
朱高煦一时狐疑,错过了最有利的夺位时机,朱高炽趁势登基为帝。
再等朱高煦得到确切消息,大哥(朱高炽)已经称帝了,这怎么能甘心?
不甘心也没办法,此时再兴兵就是“谋朝篡位”,气的朱高煦捶胸顿足,暗下决心:定要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此后,朱高煦大呼小叫,处处与大哥对着干,世人都能看出“汉王”的不甘和野心。
前面说过:朱高炽为人慈悲,他不愿兄弟相残,面对咄咄逼人的二弟,当了皇帝的他仍想着安抚二弟,封赏甚至远远超过了他爹(朱棣),这能起到实质效果吗?
说得简单,朱高煦一直都在“争当皇帝”,结果半生努力白费了,汉王怎么可能甘心,但面对“现皇帝”的大肆封赏,朱高煦又不好做得太过分,至少要表面平静。
不管咋说,朱高炽有时间治国了,他收缩战线、释放靖难受害者、还田与民、大搞农桑,一系列举措终于开创“仁宣盛世”。
说是“盛世”,实则朱高炽没能长久,做皇帝前后不到一年。
时间虽短,但仁宗时代绝对是明朝最安乐的时光,百姓、国力无忧,可好景不长:夏四月,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
简单解释:朱高炽登基第二年,南京发生多次“地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命令儿子、皇太子(朱瞻基)居守南京。
这道旨可不简单,或许有人已经猜出来了:明朝初祖朱元璋,他立国定都原是“南京”,后来迁都至北地燕京(北京)。
长城以北就是蛮夷,北平就是“国门”,这才有了著名的“天子守国门”之说。
朱高炽安排儿子“居守南京”,真实意图是“再将都城迁回南京”,时局这么明显,朱高煦能猜不出嘛,他的机会又来了?
朱高煦一直想当皇帝,他一边在山东磨刀霍霍,一边在北平和南京安插许多眼线,随时观察大哥(朱高炽)、侄子(朱瞻基)的一举一动,机会终于在1425年5月11日出现。
这个时间,朱高炽仅当了8个多月的皇帝,皇帝虽好,朱高炽的身体却不行了,他马上下旨召儿子速回:这是要安排后事,为朱瞻基当皇帝做准备呀!关键就在这里。
5月11日,快不行的朱高炽下旨召回儿子,同时朱高煦的眼线获取情报,将消息传回山东,汉王闻讯后欣喜若狂“如果在此时半路截杀侄子,朱瞻基不能赶回北平称帝,我不就顺理成章的当皇帝了?”
朱高煦计划的周密,但也中规中矩,他在“乐城”安排敢死队用以半路截杀朱瞻基,同时安排主力大部队向北平挺进,这样即使不能“顺理成章”当皇帝,大部队也能快速夺权。
这里的关键词是“乐城”:南京到北京超过1000公里,“乐城到北京”却只有700公里,朱高煦在这里设伏,一来“乐城”是朱瞻基的必经之路,二来方便朱高煦的大部队快速赶到北平。
乍一看,朱瞻基命悬一线,此次“叔侄夺权”,又是叔叔赢了?朱高煦也是这么想的,他命令敢死队刀出鞘、静待朱瞻基的队伍经过。
终于,敢死队截住了朱瞻基的回京队伍,奇怪的是:随从、卫队等人俱在,唯独不见皇车里的“未来皇帝”,朱瞻基哪去了、借土遁飞走了?
就这样,朱高煦再次错失良机,皇帝位再次与他擦肩而过,朱瞻基究竟哪去了、他是怎么提前预知设伏点的、又是怎么躲过这场周密截杀的?
还没完。
明史记载:辛亥,谕边将严守备。甲寅,谕中官在外采办者还,罢所市物。
简单翻译:6月13日,朱瞻基下旨告诫边防军“加强戒备”、16日,朱瞻基下令“在外采办的官员全部回京,停止所交易之物”,啥意思?
关键在“交易之物”,说白了就是:老皇帝(朱高炽)的白事所用之物、新皇帝(朱瞻基)的登基所需之物。
要知道,当时的朱高炽还没死呢,皇帝只是病重,宫里宫外都在忙着寻医问药和哀伤,谁敢在这时候“替老皇帝”置办白事?
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全对,“老皇帝还没死”就忙着置办白事,一般人不敢这么做,朱瞻基却有可能,后世有种说法:朱瞻基着急登基,因此他才会在老皇帝(朱高炽)没咽气之前,就忙着置办“白事和登基”的所需物品。
甚至有人说:朱瞻基着急当皇帝,故意害死了老皇帝。
不管咋说,朱瞻基于4天后正式称帝,登基时从容不迫,一切物品俱全,看不出丝毫慌乱和仓促准备的迹象,他就这么顺利当皇帝了?
外面还有个野心勃勃的叔叔“朱高煦”呢,他准备了几十年,怎么会甘心努力白费呢?
1426年,朱高煦忍受不了,兴大兵作势造反。
或许,朱瞻基已经计划好了一切,明面上御驾亲征,实则兵到乐安,叔叔“朱高煦”就低头投降了。
朱瞻基将朱高煦带回北平,削去官爵,把叔叔囚禁在一处院落。
数年后,朱瞻基来看叔叔,或是朱高煦仍有不甘,忽然使出一记扫堂腿,侄子、皇帝就这样应声倒地,这是什么性质?
此时的朱瞻基可是皇帝,尽管朱高煦是“叔叔”,他的一记扫堂腿也算“刺王杀驾”,这还了得!
朱瞻基气急,让人找来一口大缸罩住“叔叔”,又在周围生起大火,直至缸迸炸裂,里面的朱高煦还能有好结果吗?
史书中的朱瞻基,是接力创造“仁宣之治”的好皇帝,但他是怎么躲过叔叔(朱高煦)截杀的、老皇帝(朱高炽)究竟怎么死的?这些谜团至今难以解释。
来源:律令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