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察||AI赋能、精品创作、国际传播,网络视听大会剖解三大行业热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21:11 1

摘要:2025年3月29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圆满落幕。本届大会以“极视听·强赋能”为主题,既延续了往届对技术赋能的探索升级,更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以全产业链协作与科技突破持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从2013年首届大会聚焦“责任与创想”的规范化破题,到“

文 | 姆明

来源 | 看电视

仰观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025年3月29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圆满落幕。本届大会以“极视听·强赋能”为主题,既延续了往届对技术赋能的探索升级,更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以全产业链协作与科技突破持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从2013年首届大会聚焦“责任与创想”的规范化破题,到“创新·融合·绿色”的生态化实践,再到如今“视听×”的跨界融合,主题迭代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大会期间共举办39场论坛研讨、26场产业推介及多场公益直播,近500名嘉宾登台演讲分享,围绕网络综艺生态建设、AI产业引发深层次变革、短剧的精品化创作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思辨。30余家企业参展,展出170项前沿技术、视听产品和精品作品,议题范围从“视听+”的简单叠加延伸至跨领域融合的乘法效应。

科技创新:

从AI赋能到视听丰盈的升维表达

伴随大模型技术走向成熟,当前的AI已经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与意图,生成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网络视听行业构建作品所需的砖石。再加之以Deepseek+为代表的实践案例表明,技术已从辅助工具升维为内容生产的基础设施。

本届大会紧跟人工智能、虚拟制作、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和热点,探索科技+艺术融合发展,通过主题演讲、技术体验、创作论坛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视听前沿技术成果与应用实践。

当AIGC与大模型技术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视频大模型通过剧本自动生成与智能分镜制作突破创作边界,数字人主播跨越“恐怖谷”实现自然拟真交互,这场以“生产智能化+体验人性化”为特征的变革,不仅催生新型内容形态,更推动网络视听从“人创内容”向“人机共创”进化。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在大会主论坛中提到,“在科技赋能方面,一是努力打造领先的AIGC内容生产引擎,二是用前沿技术提升视听体验,三是持续推进影视工业化能力,为艺术家的表达创造更大空间。”

腾讯《剑来》通过 AI 技术生成剑气水墨风格的全屏动漫封面,进一步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为IP宣发提供更多可能性;优酷《闪耀吧大运河》《清明上河图密码》用虚拍技术和创新世界观拓宽了内容表达;江苏卫视《大宋喵喵志》利用AI生成动画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剧情场景。

基于用户行为与情感数据分析的大模型技术,还可以推动内容推荐机制实现精准定制化,并催生互动剧、分支叙事等新形态。AI可动态调整剧情走向或广告植入,使得用户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

例如快手星芒短剧与可灵AI联合推出的 《新世界加载中》,运用多模态技术实现剧情画面动态适配,用户可通过弹幕实时影响角色命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推出的《中国故事盒子》,融合AR/VR与网页3D引擎等技术,构建系列三维沉浸式场景,实现了“游戏化互动”的观影体验。

与此同时,技术对产业链的重构不止于重构人与内容的关系,还在于催生跨界协作中的数智新生态。

2024年,湖南广电构建“湖南卫视、芒果 TV、金鹰卡通、小芒电商、山海文博、风芒短视频”六大平台矩阵,构建起全链路的内容消费闭环;以浙江卫视为主体,中国蓝新闻、Z视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平台结构成形后,有效提升全媒体的传播能级;江苏广电组建人工智能融媒应用中心,按“工具化、模型化、平台化”思路推进媒体深融智融;北京广播电视台成立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联合智源研究院等机构研发跨模态生成模型,推动 AR 技术融入核心直播环节。

内容边界持续消解,构建出“视听+”的无界生态。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驱动着商业模式迭代升级,更精准契合了用户的多维体验需求。所谓“无界”本质,在于打破媒介形态对用户体验的桎梏,使其沉浸于跨媒介联动的感官交响之中。

精品创作:

解码技术浪潮下艺术叙事的守界与破界

在本届大会开幕式的主题演讲环节,英国雄狮电视首席创意官、联合创始人理查德·布拉德利谈到,“技术革新固然有助于进行跨越国界、语言与文化的传播,但成功的关键仍在于核心的创作者。”

在行业整体提质减量、降本增效的情况下,网络剧创作生产进入更加理性阶段,比起整体数量,平台更加注重单部剧的质量和效果,产量下滑在可预期的合理范围内。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短视频应用仍以最大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占据首位。长视频回暖,大小屏融合互动实现较大增幅。截至2024年12月,我国长视频用户规模为7.52亿,实现自2018年以来的峰值突破,行业精品化战略的实施推动用户规模增长。

2024年度剧集市场中,《繁花》与《我的阿勒泰》表现突出。《繁花》以沪语对白、地域文化场景还原及时代商业叙事,结合王家卫团队的影像语言体系,构建起独特的年代质感与城市记忆;《我的阿勒泰》在保留散文文学性的基础上强化戏剧结构,通过高水准的视觉呈现,形成兼具诗意与生活气息的观剧体验。

3月28日上午,“内容创作破局力与生长力论坛”现场高朋满座,与会者目光灼灼,围绕“破局”与“生长”两大关键词,共同探讨行业的新趋势与新发展。其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范洁在主题发言中,就行业发展态势作出权威解读。

“创作者要打破题材同质化,套路化等困境,无论长短,不分品类,敢于挑战大胆创新。持续建立内容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推出更多在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上实现突破的优秀作品,开创网络视听行业的内容新格局。”

同理,微短剧的精品化之路需要创作者、制作机构、平台方持之以恒的努力的探索。自2024年以来,总局推出新春档、国庆档、中国梦、新征程等多套微短剧精品片段,以小体量承载大格局,推动行业走向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以80年代川渝百姓生活为题材的《家里家外》上线三天,芒果TV站内的播放量超过10亿。文旅微短剧《有种味道叫青溪》在芒果TV线上播放量达1.9亿,在电视大屏端用户规模达3600万。

2025年,在中宣部指导下,广电总局正式启动“跟着微短剧学经典”创作计划,首批推出《资治通鉴》《世说新语》两部传统文化改编作品,推动微短剧与经典古籍深度融合。这一战略方向与行业共识形成共振,正如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在行业论坛强调:“聚焦精品,不管是长剧、微剧、短剧、网络电影,各个品类的头部精品都会经典永流传。”

然而,当前影视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人才梯队建设问题。尽管编剧、导演等专业人才基数庞大,但实际获得创作机会的从业者比例较低,青年创作者的成长通道亟待拓宽。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指出,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或成为破局关键。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降低制作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更能通过虚拟拍摄、智能辅助创作等工具拓展创作边界,为艺术想象力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新人提供低成本试错空间。

需要明确的是,技术创新无法替代艺术创作的本质。人工智能目前仍属于辅助工具,艺术创作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人的审美判断力”,这种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科技手段虽可提升审美表达的效率与精度,但创作的思想深度与价值取向仍需依靠创作者的思辨能力,其包含三个维度:对时代社会的洞察力、对叙事逻辑的架构能力、对艺术表达的创新能力。

为此,行业升级需回归创作本源,即以艺术思辨能力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助力,以人文关怀为内核。这要求创作者既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感知,又需具备超越表象的哲学思考;既掌握前沿技术工具,亦须坚守艺术创作规律。唯有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才能推动影视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智媒航海:

从IP破圈到生态重构的国际传播进阶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数据显示,中国视听内容已实现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持续稳居文化产品出口首位。通过“丝绸之路视听工程”“视听中国播映工程”“电视中国剧场”等专项计划及海外网络视听平台,成为广电视听国际传播的主要渠道。

华策影视依托“有风”“国色”双AI大模型技术,实现剧本智能生成及多语言制作效率提升,通过文生视频技术开发《国色芳华》等IP,推动影视生产降本增效,助力中国影视内容出海。

《我的阿勒泰》成为首部入围法国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作品,并获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内容大奖与全球流媒体大奖”最佳亚洲内容奖与最佳编剧提名。

《山海情》《隐秘的角落》在YouTube平台播放量累计突破百亿次,《苍兰诀》登陆Netflix后进入多国热门榜单前列。

此外,微短剧领域呈现双向突破。国内市场中,《家里家外》《金猪玉叶》《逃出大英博物馆》等作品以轻体量形式触达青年群体;国际传播方面,《一梦枕星河》《洛阳女儿行》等作品在海外平台播放量破亿,验证了微短剧作为文化出海载体的可行性。此类适配碎片化消费场景的叙事模式,在北美等地积累广泛受众,既体现中国视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国际传播提供实践参考。

基于市场实证的战略升级正在加速。推动广电视听国际传播加快系统布局、重点突破,构建广电视听国际传播体系,大会设置的微短剧国际传播论坛、微短剧出海暨生态健康发展论坛、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全球视听新生态论坛等,探讨如何借助智能翻译技术、跨文化叙事破解“文化折扣”难题,推动中国IP出海,构建起“中国故事,世界表达”的新路径。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提出,“要推进交流合作,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适应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受众需求,推动各种类型、题材、特色的“中国视听品牌”作品在海外形成观看风尚。”

湖南广电以“芒果TV国际APP”为核心,实施“芒果出海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将《歌手》《乘风》等 IP 内容与智能技术、本土化运营结合,推动内容海外传播。该计划既促进海外用户增长,也为国内创作提供国际市场反馈,形成双向互动。

本届大会通过IP开发案例、智能技术应用、微短剧海外传播等话题讨论,系统性展现了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协同机制。在新型内容形态、全球市场开拓、行业社会责任等议题的深度碰撞中,网络视听产业正探索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展路径。

随着“极视听·强赋能”理念的深化实践,中国网络视听行业将在数字文明建设中持续释放引领作用。

主编:罗姣姣

文:姆明

排版:姆明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