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如何调整心态?一个心理咨询师给学生和家长的5点建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21:36 2

摘要:昨天下午放学,我在校门口接儿子小明,远远就看到他拖着步子,一脸沮丧。"怎么了?"我关切地问。小明叹了口气:"妈,我觉得自己完蛋了...新老师讲课好难懂,同学们好像都比我聪明,我怕这学期跟不上。"听到这话,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昨天下午放学,我在校门口接儿子小明,远远就看到他拖着步子,一脸沮丧。"怎么了?"我关切地问。小明叹了口气:"妈,我觉得自己完蛋了...新老师讲课好难懂,同学们好像都比我聪明,我怕这学期跟不上。"听到这话,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开学才第三天,孩子就出现了这么强烈的挫败感和焦虑情绪,这可不是个好兆头。我试着安慰他:"别担心,刚开学都需要适应..."但我知道,这种简单的安慰并不能真正帮到他。回家路上,小明一言不发,我心里愈发担忧: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以积极的状态迎接新学期呢?

恰好,我有个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多年的朋友张老师。当晚,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她打了电话,详细描述了小明的情况。张老师耐心听完,语气温和却充满专业感:"开学季的心理调适问题其实很常见,每年我都会接到很多类似的咨询。孩子们面临新环境、新老师、新挑战,心理落差和焦虑是很自然的反应。"

她告诉我,她最近刚为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和家长做了一场心理讲座,主题正是"新学期心态调整"。"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把讲座的核心内容分享给你,说不定能帮到小明。"

第二天,张老师发来了她的讲座笔记,我如获至宝,立刻认真学习并尝试与小明沟通。让我惊喜的是,经过几天的引导和实践,小明的状态明显好转了!他开始主动完成作业,课堂上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甚至对新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了积极的评价。

现在,我想把张老师的这些宝贵建议分享给同样为孩子心态困扰的家长们。

心理咨询师张老师的五点新学期心态调整建议:

1. 正视"适应期焦虑",而非回避或否定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开学后情绪低落或焦虑,第一反应是否定这种情绪,"张老师解释道,"他们会说'有什么好紧张的'或'别想那么多',但这反而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甚至产生羞愧感。"

张老师建议我们首先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将其视为正常的"适应期反应"。当小明表达对新学期的担忧时,我尝试着说:"开学面对这么多变化,感到紧张和不安是很正常的。妈妈理解你的感受,新环境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这种接纳的态度让小明明显放松了许多,他开始更多地分享自己的具体担忧:"新老师讲课节奏好快,我有时候跟不上...""有几个新同学看起来特别聪明,回答问题超快的..."

张老师说:"当孩子感到他的情绪被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被批评或忽视时,他才会有安全感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自我否定。"

2. 建立"心理安全区",缓解环境转换压力

"新学期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环境的突然变化,"张老师指出,"从自由的假期到规律的学校生活,这种转变会让孩子感到失控和不安全。"

她建议在开学初期,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心理安全区"——一个稳定、可预测且充满支持的空间或时段。具体来说:

保持家庭环境的稳定和温暖

设立固定的家庭仪式,如一起吃晚餐、睡前阅读

创造"减压时间",让孩子能完全放松自己

我为小明在家里专门设置了一个"舒适角",放上他喜欢的抱枕和几本漫画书。每天放学回家,他可以在这里放松15分钟,完全不被打扰。我们还约定晚饭后一起散步10分钟,聊聊各自的一天。

"这些看似简单的安排,实际上在帮助孩子的大脑从'应激状态'回到'安全状态',"张老师解释,"只有在安全状态下,大脑才能高效学习和解决问题。"

第四天晚上,小明主动说:"妈,今天数学老师表扬我了!我感觉不那么紧张了。"看到他眼中重新燃起的自信,我知道这个"安全区"策略正在发挥作用。

3. 转换"思维框架",从"挑战"到"成长机会"

张老师指出,面对新学期,很多孩子和家长都陷入了"固定思维模式"——把困难视为威胁,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失败意味着无能。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成长思维模式',"她强调,"这意味着将新学期的挑战重新框定为成长机会,把暂时的困难视为能力提升的必经过程。"

张老师教了我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法——语言重塑:

不说"我做不到",改说"我还没做到"

不说"太难了",改说"这需要更多练习"

不说"我不如别人聪明",改说"我可以用不同方法学习"

当小明抱怨数学题太难时,我引导他说:"这种题型对你来说是新的,需要多练习几次才能掌握。记得上学期那个你觉得特别难的分数题吗?现在你已经完全会做了。"

让我惊喜的是,仅仅几天后,小明遇到困难时的自我对话方式开始改变。有一天他在做作业时自言自语:"这道题有点复杂,我需要分几步来思考..."这种思维转变比我预想的要快得多。

4. 实践"微目标"策略,构建成功阶梯

"开学初期,孩子们常常为宏大但模糊的目标而焦虑,比如'这学期要考好'或'要跟上进度',"张老师解释,"这些目标虽然重要,但太过宽泛,反而容易让孩子感到无从下手。"

她推荐使用"微目标"策略——将大目标分解为具体、可达成的小步骤,每完成一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庆祝。

遵循张老师的建议,我和小明一起制定了一系列微目标:

今天:认真听完一节课并记笔记

明天:课堂上举手回答一个问题

本周:主动和一位新同学交流

下周:完成一道有挑战性的数学题

"微目标的价值在于让成功变得触手可及,"张老师说,"每一个小胜利都会释放多巴胺,增强自信心和动力,形成正向循环。"

第五天放学后,小明兴奋地告诉我:"妈,我今天数学课举手回答问题了,虽然答案不完全对,但老师说我的思路很好!"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我知道这个小小的成功正在重建他的自信。

5. 开展"积极联结",重建对学习的热情

张老师指出,很多孩子开学后对学习的抗拒,源于他们将学习与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要改变这种状态,关键是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积极联结"

——将学习与愉悦、成就感、好奇心等正面体验关联起来。

她建议从三个层面构建这种积极联结:

物理环境:创造舒适、有序的学习空间

情感体验:将学习与愉悦的活动或奖励联系起来

社交互动:鼓励学习内容的分享和讨论

我和小明一起重新布置了他的书桌,添加了一些他喜欢的元素;开始尝试"教学法"——让他把学到的知识教给我或爸爸;每周五晚上,我们举办"家庭知识分享会",分享各自这周学到的有趣知识。

最令我感动的是,大约一周后,小明主动给他的书本做了彩色标签,还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些有趣的插图来帮助记忆。"妈,我发现把知识点画成漫画,记得特别牢!"他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创意。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重新燃起的学习热情。

回顾这两周的变化,我惊叹于这些心理调适策略的效果。小明不仅克服了开学初的焦虑,还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新学期的挑战。

最后一次和张老师通话时,她告诉我一个重要的观点:"心态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练习的技能。每次开学,每个新学期,甚至将来进入社会面对新环境,这些能力都会发挥作用。你不仅仅是在帮助小明度过这个学期,更是在为他的一生打下基础。"

如果你的孩子也在为新学期的适应而挣扎,不妨试试这些方法。记住,调整心态不是强迫孩子"积极起来",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重建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找到内在的力量去面对挑战。相信我,当你看到孩子眼中重新燃起的光芒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来源:颖颖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