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学期全面开启,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学生集中返校、探亲出游交织,人群流动与聚集明显增加,再加上季节更替,昼夜温差大,呼吸道传染病、蚊媒传播疾病及食源性疾病等仍需警惕。
随着新学期全面开启,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学生集中返校、探亲出游交织,人群流动与聚集明显增加,再加上季节更替,昼夜温差大,呼吸道传染病、蚊媒传播疾病及食源性疾病等仍需警惕。
且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温馨提醒您关注:重点场所传染病、结核病、流感、手足口病、蚊媒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等。
一、重点场所传染病防控
目前,正值各大中小学、托幼机构集中开学,务工人流涌动,养老机构人群易感易聚集,教室、宿舍、食堂、养老机构住所等密闭或半密闭场所易造成呼吸道、肠道等多种传染病的交叉传播,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风险显著升高。
健康提示:
1.疫苗接种:查验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积极关注养老和托幼一老一少机构,针对疫苗预防传染病(非免疫规划疫苗),如流感、水痘、手足口等,建议遵循国家接种程序,自愿、知情接种。
2.日常监测:各级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因病追踪、病愈返校及日常通风消毒制度,密切留意学生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着重防范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3.健康教育:结合秋季高发疾病特点,面向学生、教职工、家长和老年人群体开展集中宣传,普及手部卫生、咳嗽礼仪、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知识。
4.食品安全: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食堂、饮水设施进行全覆盖排查,彻底清洁消毒;对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进行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严防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发生。
二、结核病筛查防控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肺结核最常见,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产生的飞沫可传播结核菌。学校和养老机构人员密集、接触密切,易发生场所传播,尤需警惕。通过入学体检和养老机构全民体检,及时发现肺结核患者,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遏制结核病在重点场所内传播聚集。
健康提示:
1.及时筛查: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做好入学新生及教职工的结核病筛查工作,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养老机构要严格落实健康体检制度,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做到早报告、早处置。
2.健康监测:中小学校、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访制度,养老机构严格落实定期查房观察制度,发现疑似症状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送定点医院诊治,并在24小时内报告县疾控中心或就近的乡镇卫生院。
3.主动报告:出现咳嗽、咳痰≥2周、咯血、低热、盗汗等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须立即向学校等管辖机构报备,不隐瞒、不带病上课。
4.规范治疗:遵医嘱完成全程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5.通风消毒:教室、宿舍、住所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对高频接触表面定期消毒。
6.个人防护:倡导勤洗手、戴口罩、咳嗽礼仪,减少近距离接触,增强营养与锻炼,提高抵抗力。
三、流行性感冒防控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来势汹汹,它不同于普通感冒,起病急,高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明显,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咳嗽、咽痛、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感染流感后,极有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健康提示:
1.接种疫苗:预防流感,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建议每年接种含最新流感病毒毒株的疫苗。
2.尽量少聚集:在流感高发季,尽量少去人员聚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商场超市、影院网吧等。
3.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用过的纸巾及时扔进垃圾桶及时处理。
4.保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睡足7-8小时,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修复免疫系统。
四、手足口病防控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高发,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集中易聚集,易出现班级或家庭聚集性疫情,家长及托幼养老机构要重点关注防范。
健康提示:
1.疫苗防护:接种EV71疫苗,有效预防EV71型所致手足口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2.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口鼻或疱疹分泌物后、更换尿布后,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是关键。
3.环境清洁:每日开窗通风2-3次,定期清洗消毒衣物、被褥及儿童玩具、餐具。
4.减少聚集: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5.避免接触:不与发热、出疹患儿密切接触。
6.及时就医: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症状时,尽早就医并居家隔离至痊愈。
五、蚊媒传染病防控
秋季仍是蚊媒活跃的季节,加之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外出旅游仍处于一定峰值,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乙脑等输入及本地传播风险仍然存在,需重点关注防范。
健康提示:
1.疫苗接种:适龄健康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
2.防蚊灭蚊:居家安装纱门纱窗,室内可合理使用电热蚊香液、杀虫气雾剂等;社区、物业集中开展成蚊消杀。
3.环境治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家庭、单位内外积水和垃圾,定期“翻盆倒罐”,保持室内外干净整洁。
4.个人防护:避开蚊虫活跃时段与场所,穿长袖衣物,涂驱避剂。
5.关注流行区疫情: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疫情信息,做好驱蚊防蚊准备。
6.及时就医:做好健康管理,从蚊媒传染病流行区返回后,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疹、关节疼痛、抽搐、嗜睡等可疑症状,立即就诊,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六、食源性疾病防控
立秋之后的“秋老虎”与早晚温差大的特点,为细菌繁殖和食物变质创造了有利条件,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较大。
健康提示:
1.食材选购:采购新鲜、无腐败变质原料,拒绝“三无”及过期食品。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和植物。
2.加工储存:生熟食品分开加工和存放,避免交叉污染;食物要烧熟煮透,尽量避免不吃剩菜剩饭,剩菜剩饭及时冷藏,食用前彻底加热。
3.个人卫生:加工食品前、饭前便后要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安全就餐:选择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的餐饮场所就餐。
5.饮用水安全:饮用烧开的自来水或正规品牌的瓶装水,不喝生水,避免饮用来源不明的水。
6.及时就医:出现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来源:且末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