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这天,带给中国人民太多感动,白天刚看完震撼人心的阅兵式。晚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9月3日这天,带给中国人民太多感动,白天刚看完震撼人心的阅兵式。晚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开场前,抗战老战士代表在少先队员献花簇拥下入场,全场起立致敬,掌声雷动,场面感人至深。
这次文艺晚会的主题是 “正义必胜” ,旨在通过历史场景复现、跨时空对话等形式,展现我中华民族从苦难到复兴的艰难历程。
本次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时长约90分钟,通过音乐、舞蹈、情境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回顾14年抗战历史,致敬英雄先烈。
这次文艺晚会还汇聚了众多知名演员与艺术家,包括郭京飞、雷佳音、刘敏涛、吴越、吴樾、宋春丽、张志坚、王雷、罗晋、刘昊然、胡先煦等,老中青三代同台参与戏剧表演。
另外,很多观众熟悉的经典抗战歌曲经过重新编排出现在了舞台上,《八路军军歌》《游击队歌》《地道战》《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经久不衰的旋律再次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响起尤为振奋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是全网实时直播,央视一套收视率更是高达7%,足以看出老百姓对这次晚会的关注程度。
这次晚会是国家级文艺汇演,再加上实时直播和舞台剧表现形式,这对演员要求极高。谁的表现好,谁的表现差,在这场晚会中,观众尽收眼底。
第一位,郭京飞
第一个出场的是郭京飞,他在第一个节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亮相。这次,他一改往日嬉皮笑脸的表演风格,扮演抗战战士,以严肃坚毅的装扮亮相。
郭京飞不愧是“话剧小王子”,这次舞台剧,他演技在线,眼神坚毅,情感投入充沛,展现了极强的舞台感染力。
他通过细腻的眼神戏、坚毅的神情、极具传染力的台词传递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其表演风格亦凸显了他驾驭历史厚重题材的能力。
作为抗战主题晚会的主演之一,他精准塑造了坚韧不屈的角色气质,肢体语言和情绪表达均与“正义必胜”的晚会主旨高度契合,传递出对抗战精神的致敬。
郭京飞此次演出既完成了对历史角色的真挚诠释,又以饱满的舞台张力引发观众共情,展现出作为专业演员的扎实功底与艺术责任感。
郭京飞的表现不仅获得观众情感共鸣,亦成为晚会中兼具感染力与思想性的亮点之一。
第二位,罗晋
作为情境诗朗诵《这束光》的第一位领衔朗诵者,罗晋长衫造型尽显儒雅,他以深沉真挚的表演形态以及热烈的眼神诠释了抗战精神。
当他念出“光明从不畏惧黑暗”等关键诗句时,饱满的情绪穿透舞台,被媒体形容为“照亮民族集体记忆”的瞬间,令观众仿佛穿越烽火岁月。
他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底和舞台感染力,将革命青年的信仰与决心演绎得极具穿透力,情绪爆发成为晚会记忆深刻的瞬间。
这种表演形式对演员的台词功底和临场稳定性要求极高,而罗晋在直播晚会中的表现则是有点拖后腿。
不少观众认为罗晋的台词功力较弱,尤其在舞台表演的即时性、台词精准度上被指“不及格”“差距明显”。
“中国青年为什么爱延安”这句台词,罗晋甚至险些破音。或许没怎么出演过话剧、舞台剧,罗晋显然缺乏经验,再加上可能声音音色的原因,导致有些台词没说清,拖了后腿。
第三位,吴樾吴越同台
没想到这次国家级文艺晚会,导演会把同名的两位演员拉到一起表演,吴樾和吴越两位中生代实力派同台,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他们在文艺晚会中共同演绎情境诗朗诵《这束光》,主题聚焦延安青年的革命精神,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吴越的朗诵以细腻、内敛的基调呈现,她的声音处理富有层次感,通过克制而深情的表达传递出革命年代女性的坚韧与信念。
作为中生代演技标杆,吴越在诗朗诵中延续了她擅长的文戏风格,将女性在抗战背景下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力量融入角色。
吴樾(男)的声线则是铿锵如号角,展现了战士的刚毅,一句“把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引爆热血共鸣。
吴樾通过情境诗朗诵精准传递了革命青年的理想主义光辉,其扎实的台词表现力与集体配合度,为这场融合舞剧美学的史诗级晚会贡献了重要情感支点。
两人的合作被观众誉为"历史洪流中的双重回响",刚柔并济的台风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第四位,雷佳音
雷佳音在情境表演《窑洞与战壕》中饰演八路军战士的片段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舞台场景还原抗战时期军民团结的艰苦环境。
他与小演员孙思程(《小巷人家》小林栋哲)搭档演父子,童声稚嫩与父亲坚毅的对比强化了“家国同构”的主题。
以饱满的情感高呼“等爸爸打了胜仗就回来”,配合极具张力的舞台设计,展现出一位父亲奔赴前线的热血精神,令观众直呼振聋发聩。
雷佳音通过眼神与肢体语言传递一个战士的坚毅与隐忍,尤其在父子离别时克制而深沉的演绎尤为深刻,他与小演员孙思程同台演绎父子,真挚的互动也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从悲怆的跨时空对话者到激昂的抗战战士,两种角色切换自然,印证其作为实力派演员的驾驭能力。
雷佳音通过细腻与磅礴并存的表演,将宏大历史叙事转化为具象情感体验,既完成对先烈的精神致敬,亦激发当代观众的家国认同。
他在晚会中的表现不仅成为艺术创作的亮点,更被视作“民族记忆传承”的生动实践。
第五位,刘敏涛
刘敏涛在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中饰演一位在战乱中守护士兵的“母亲”,凭借细腻的肢体语言和台词表达,将家国情怀与骨肉分离的悲怆诠释得淋漓尽致。
她以端庄大方的舞台形象、稳健的台风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赢得观众认可。
她的一句“孩子别睡,马上就到家了,握紧娘的手”配合背起牺牲士兵的动作,将家国情怀与母性本能交织,再加上刘敏涛饱含热泪的演绎,被媒体称为“感染力狂飙的时刻”。
通过刻画战争背景下“家人”这一平凡而伟大的身份,她巧妙融合坚韧与脆弱感:既有送别亲人的隐忍痛楚,又有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这种立体塑造让历史叙事不再遥远,唤起观众对和平的珍视。
无论是朗诵、歌唱还是戏剧片段演绎,她均展现出扎实的台词功底与情感表达能力,体现出专业演员的高水准素养。
观众普遍认为她的出场成为这次晚会的最大亮点之一,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刘敏涛以教科书级的演技将历史伤痛转化为共情力量,不仅完成艺术表达使命,更激发集体记忆与爱国情怀。这场表演既是其个人舞台实力的巅峰展现,也为抗战精神当代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
第六位,王雷
在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中,王雷饰演一位“刘老庄连”独臂八路军战士,他以一段不足一分钟的关于民族命运的独白催人泪下。
王雷以极具穿透力的声线和层次分明的情绪表达,将“和平从不是别人给的,要靠自己攥紧拳头争取”的台词演绎得振聋发聩。
观众尤其被其微表情设计折服:从隐忍的哽咽到爆发时的眼眶通红,再到昂首挺胸的坚毅姿态,短短几分钟展现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命题。
王雷可是国家级文艺晚会的常客了,这次表现依然亮眼,只是戏份太少,可即便出场不到一分钟,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七位,宋春丽
宋春丽在晚会情境表演《如你所愿》中贡献教科书级演绎,尤其以跨时空对话场景引爆观众泪点。
宋春丽以佝偻的脊背与震颤的指尖,精准传递历史沧桑感。
情到深处,一声撕心裂肺的“哥,我想你啊”点燃全网泪腺,再次印证了“老戏骨”的含金量。
她通过肢体震颤、声线撕裂等细节,精准传递历史厚重感与民族情感,被观众形容为“情绪堆叠如火山爆发”,三个关键情节的设计让全网直呼“眼泪决堤”。
台词中那一句“"咱们家现在四世同堂了,我们的血脉没有断”,终极控诉与自豪呐喊,将百年来家国精神的延续具象化,引发观众生理性共情。
宋春丽的晚会表现凸显其作为表演艺术家的深层功力,她的隔空对话场景展现了极强的"情绪记忆"调用能力,通过肢体微表情的层级化处理(如震颤的指尖与撕裂音色的控制),构建出完整的角色心理图谱,这种表演更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宋春丽以岁月为墨,在每道皱纹中书写中国影视的活态史诗。正如网友所言:“当她佝偻立于舞台,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轰然苏醒。” 这不仅是演技的丰碑,更是“老戏骨”三字最滚烫的注脚。
第八位,张志坚
张志坚在超时空情景对话《如你所愿》中登场,他以沉稳大气、底蕴深厚、极具感染力的表演特质,成为这场晚会的压台。
当他站上舞台,无需过多动作,他那种沉稳、庄重、充满文化底蕴的气质就自然流露。
这与他塑造过的众多经典角色(如高育良)给人的印象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凝练的“厚重感”。
张志坚通过细腻的眼神、微表情的变化以及声音的细微波动来传递复杂深邃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他情感的真挚和强烈的内心活动。
结语
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通过经典与创新的艺术表达,既致敬历史,又彰显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力。
年轻化团队(50%参演者为00后)与全民情感共振,使其超越单纯演出,成为一场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事件。
在人民大会堂的镜头下,登场演员演技优劣,在全开麦的舞台剧表演形式下暴露的一览无余。
从表演上来讲,所有演员们都过关,就是台词方面,罗晋比起这些人来稍微弱些,有点拖后腿。
相比之下,刘敏涛的表现倒是让人刮目相看,此前备受演技诟病的她这次迸发出了超强的能量,把一位烈士母亲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真的太催泪了。
通过这次国家级文艺晚会,也给演艺圈所有演员提了个醒,台词作为表演基础,还是得多练,要不然到了这种场合会露怯。
来源:宠咖阁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