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西南林业大学主办,《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协办,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承办的第十八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如期召开,为各位师友进一步探讨《金瓶梅》等明清小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十八届(昆明)国际《金瓶梅》与明清小说学术讨论会闭幕的发言
尊敬的李国新教授
尊敬的黄霖、吴敢先生
尊敬的各位师友
大家上午好。
2017年第十三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时隔八年,我们再次相聚昆明。
由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西南林业大学主办,《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协办,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承办的第十八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如期召开,为各位师友进一步探讨《金瓶梅》等明清小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去年的临清会议因故未能举行,各位师友的参会论文,如数转发这次会议。而本次研讨会从开始联系、确定日期、发出邀请到紧锣密鼓地筹备,到顺利举办,也就四个月时间。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举办,应是筹备时间最短的一次,的确是很不容易的。本次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近80位师友参与了研讨。
关于本次会议,我拟分为四个方面向各位师友汇报如下。
一、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
(其前身是中国《金瓶梅》学会)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活动
这次会议,与以往历届《金瓶梅》研讨会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我突出的印象是熟悉的老朋友已大为减少,而有大量学术新人参加,出现了很多我们不太熟悉的新的面孔,这些学术新人或许对中国《金瓶梅》学会的历史不是那么熟悉。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学会的发展历程及举办历届会议的大体情况。
连同本次会议,中国《金瓶梅》学会(连同其酝酿筹备阶段)和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已成功举办了25次大型学术会议,其中全国会议7次(1985年6月、1986年10月在徐州,1988年11月在扬州, 1990年10月在临清,1991年8月在长春, 1993年9月在鄞县, 2007年5月在枣庄),
国际会议18次(1989年6月在徐州,1992年6月在枣庄,1997年7月在大同,2000年10月在五莲,2005年9月在开封,2008年7月在临清,2010年8月在清河,2012年8月在台湾,2013年5月在五莲,
2014年11月在兰陵,2015年8月在徐州,2016年10月在广州,2017年11月在大理,2018年10月在开封,2019年10月在石家庄、2020年10月在上海、2023年6月在汉中)。
由此看出,从2012年到2020年近10年间,每年都如期顺利举办一次国际《金瓶梅》研讨会。
另外还有十次重要的专题会议:
2002年5月9日临沂“《金瓶梅》邮票选题论证会”、2009年3月31日黄山“《金瓶梅》与徽文化座谈会”、2010年1月22日北京“《综合学术本金瓶梅》出版选题座谈会”、2010年4月29日黄岩“第八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筹备会”、
2011年9月7日台儿庄“《金瓶梅》文化研究座谈会”、2014年6月14日峄城“电视连续剧《笑笑生传奇》剧本论证会”、2015年10月22日长春“金瓶梅文化高端论坛与版本文献展览”、
2017年4月27——28日,在台湾师范大学召开首届《金瓶梅》青年学者论坛,由台湾师大文学院、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主办、台湾师大图书馆合办、台湾师大全球华文写作中心具体承办。
这是一次专门为培养青年《金瓶梅》学者的专题会议,目的是为《金瓶梅》研究储备人才。
2021年11月27日在暨南大学举办了“《金瓶梅》文本与传播研究论坛暨《金瓶梅》文献资料中心揭牌仪式专题研讨会”、2024年9月21日在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举办《金瓶梅》研究前沿论坛暨吴敢《燕影集》出版座谈会。
海峡两岸金瓶梅国际学术研讨会捐赠仪式(台北)
由上可以看出,大型金学会议的召开地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其中江苏5次、山东7次、河南、河北、云南各2次、吉林、浙江、山西、台湾、广东、上海、陕西(以召开先后为序)各一次。
既有地方政府,亦有高校等不同单位承办;既有综合探讨,又有专题论证,可谓遍地开花,层次多样。彰显了学术,培育了友情,增进了交往,推动了发展。
而本次会议我们再聚昆明,在西南林大文法学院召开,在金学史上留下浓彩重抹的一笔,必将载入金学史册。
自2005年至今,连同此前中国《金瓶梅》学会存在的14年,如果从1985年首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算起,40年间,中国《金瓶梅》研究的基本队伍不断扩大、定型,已经形成一支阵容整齐、行当齐全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并且与海外金学同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还有几个情况向各位师友汇报,一是2021年11月27日在暨南大学举办了“《金瓶梅》文本与传播研究论坛暨《金瓶梅》文献资料中心揭牌仪式专题研讨会”,共6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参加了会议。
副会长史小军教授介绍了《金瓶梅》文献资料中心建设的缘起及过程,感谢金学同仁的慷慨赠书特别是梅节先生将其珍贵手稿7种及120册图书捐赠图书馆的义举。
该中心的正式成立,为暨南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
二是2024年9月21日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国际《金瓶梅》资料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黄霖会长因故未能出席,但发去了贺词。副会长张进德、霍现俊等参加。
吴敢教授将其珍藏的“金学书籍”包括《金瓶梅》原著、著作以及“金学文献”包括历次国际、全国《金瓶梅》会议资料、专题会议资料、学会(研究会)资料,共计52包全部无偿捐献。
会后,秘书处向全国《金瓶梅》研究者发出倡议,向江苏师大“国际《金瓶梅》资料中心”、“暨南大学《金瓶梅》文献资料中心”无偿捐献“金学”相关书籍。
倡议书发出后,据我所知,不少师友分别向两个资料中心捐献,其中,北京第166中学高振中理事无偿捐献了其珍藏的600多种有关“金学”书籍。
三是2024年11月28日,黄霖先生将其珍藏的近千册“金学”文献、手稿无偿捐献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副会长史小军教授出席了捐赠仪式。可以说,这是又一个《金瓶梅》资料中心。
如果再加上魏子云先生早先将其珍藏的全部“金学”文献无偿捐献给“台湾图书馆”《金瓶梅》资料中心,这样,目前我们已建有四个中心。
正如吴敢先生在历次“金瓶梅研讨会上”所总结的那样,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和他的前身中国《金瓶梅》学会,是工作比较规范、活动比较正常、成效比较突出、富有担当精神、能够自我完善的学术类国家一级(准一级)研究会,是团结和谐、融洽包容、可以畅所欲言、彼此相互信任的学术大家庭。
《金瓶梅》文献资料中心揭牌仪式(广州)
二、本次会议学术成果分析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较以往各届发生了一些转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不完全局限于《金瓶梅》,而是延及到明清的其他小说。其目的是进一步探讨《金瓶梅》对明清其他小说的影响。
本次会议收到近60篇论文,从研究对象、内容来看,大体涉及到二大板块。
一是《金瓶梅》研究。
这是论文的主体。大约45篇左右。涉及到作者、版本、内容主旨、人物、语言、叙事艺术、源流传播、以及评点、金学学术史等诸多领域。涵括了“金学”的方方面面,而在不少方面都有新的开拓。
这次提交大会的论文有几个突出的闪光点,颇具特色。
《金瓶梅》基础研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话题。诸如作者、版本、语言,素材来源等。
既然是老话题,当然不同于“时髦话题”,热一阵子即烟消云散。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样的“话题”具有永久研究的价值。如杨国玉教授《“笑笑生”何来?——所谓《金瓶梅》作者“笑笑生”“新史料”纠谬》一文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论证,所谓作者“笑笑生”的“新史料”,实为由断读之误所致:“笑笑生七月中行矣”不当连读,“笑笑”自应成句,语意属上;“生”应下读,而成“生七月中行矣”句。
彭好古客居于杭州西湖从事编辑、著述的史实,也进一步确证,“七月中行矣”的主体绝非什么“笑笑生”,而是“生”——彭好古自己。这个结论是可信的。
版本、语言研究。孟昭连教授《中的形误字与版本》是孟先生的系列文章,认为《词话》本中所谓“疑难字词”实为各种原因造成的错别字,其中绝大部分属形误字,即因草书字形相似而造成的错讹。
并举出二十余例加以分析,以此证明《词话》本是初刻本而非复刻本。其征引材料之富,辨析逻辑之精,尤见其具有相当的语言功力。
这种研究路数和方法,某些方面与杨国玉教授的《金瓶梅》新校勘本是一样的,可谓是异曲同工。
张颖杰先生《希不全山房藏简述》提供了关于该本的较为详细的信息,这是新发现的崇祯本系统的一种新的版本,其价值正在如此。
褚半农、陈明达先生都提交了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延续了他们过去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逐步推进。
叙事研究。许建平教授等《中国经典小说物书写的意义隐匿维度——以《金瓶梅》物书写为分析中心》以《金瓶梅》为中心,同时兼及其他经典小说。
所谓“隐匿维度”是指受语言表现力限制,人类一些深层感受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遂借且于物图、色彩等非文字语言简接地表达。
于是物书写成为文学书写的主要形式,形象物成为隐匿意义的重要载体。
形象物的符号建构基于形象物的物性(六重性)及其张力,其意义由概念五空间——源空间、目标空间、类指空间、现实空间、合生空间——整合构建而成,由此入手可发现形象物背后的隐匿意义。
该篇极具理论色彩,是近几年少见的力作。
曾庆雨教授《论“套改”技法的运用——以武松人物形象为中心》探讨了《金瓶梅》如何利用“套”加“改”的笔法,将《水浒传》“武十回”中武松的形象成功蜕变为《金瓶梅词话》中武松的形象使之成为经典的具体套改技法。
樊庆彦教授等《金瓶梅》“清明秋千”叙事情节的多重意蕴》一文认为,《金瓶梅》中多处写到了“清明秋千”活动,看似闲笔,实则具备多重内涵。
涉及到民俗、妇女休闲娱乐、晚明审美观念与社会风尚等。小说中的“秋千”意象,既是人物的肖像写真与命运暗示,又构建起了“清明秋千”叙事单元,凸显了谶语预言式的反讽艺术。
王欢《从远行叙事看的差异》认为,《水浒传》中的远行是被迫的,而《金瓶梅》的远行则是主动的,其远行的目的不同,叙事策略也不同。
医治、死亡叙事也是本次会议论文的聚焦点。邵丽光《论医治描写的叙事功能》认为,《金瓶梅》存在着多处医治描写,涉及武大、花子虚、西门庆、庞春梅等人。
《金瓶梅》医治描写完整呈现了医治发生、过程、结果等,涉及求神问卜、寻医用药、饮食调理、精神安慰等,形成了完整的叙事单元。
《金瓶梅》医治描写在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建构等方面发挥着功能性作用。
严忠浩先生等专著《读话医学》以20多万字的篇幅集中探讨了这个问题。
《金瓶梅》文化研究。陈东有教授《作者为什么要把阳谷改清河——三论运河经济文化与》从运河经济文化的角度探讨《金瓶梅》的相关问题。
之所以把阳谷改为清河,既符合整部小说的构思,也符合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活动及故事构成的需要。
这篇文章连同以前的系列文章及专著,真正的意义在于首开运河文化与小说关系的先河。
史小军教授论《楹联意象及其演变》从建筑文化的角度探讨了《金瓶梅》中的楹联意象,认为它们既是小说进行文学叙事与作者传达个人意旨的重要文体,又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功能。
词话本、崇祯本、张评本楹联运用上的异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瓶梅》文本演变的轨迹,对探究小说的发展历史和趋向具有重要作用。
孙志刚教授《的文化诗学问题——为中国十六世纪整个时代画像的笑笑生》强调从世界文学、文化诗学、故事整体三个高度透视笑笑生,认为笑笑生是一个有时代洞察力的作家、是一个对其所生活的时代有着深刻思考的作家、也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金瓶梅》评点研究。梅东伟《论张竹坡的评点》通过对小说人物“称名”谱系的构建和文本“帐簿”叙述的重新阐释,发掘了人物命运发展和繁琐细节描摹中蕴含的儒家道德礼义。
其评点是对“微言大义”这一传统批评方式在小说评点领域的创造性发挥,但评点对人物或文本内涵的解读也包含着明显的偏颇和过度阐释之处。
陈国学教授《张竹坡对金圣叹小说评点学的继承与发展补论》认为,张竹坡继承发扬了金圣叹的事文分立观,在小说评点中表现出对事可以批判、对文则可以激赏的二分态度,促进了《水浒传》、《金瓶梅》的传播;
他们都在评点中贯穿了强烈的主体意识,甚至都因此对某些小说人物出现误读,也因此呈现出对人物矛盾的独到把握,不妨说是张竹坡对金圣叹评点方法另类的发扬光大。
《金瓶梅》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赵朝永教授等《金瓶梅埃杰顿与芮效卫英译本形貌修辞对比研究》认为:埃杰顿、芮效卫两英文全译本的形貌修辞在字形、排列、标点和图符修辞等方面的特点,两译本同中有异,各具特色。
总体而言,芮效卫译本的形貌修辞效果更为显著,反映出译者为了最大程度再现原作风貌在编排体例方面做出的努力。
董岩教授等《汉学家芮效卫对中医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的诠释》认为美国汉学家芮效卫于其译著《金瓶梅》中,秉持“增译”策略及“全译”理念,
精妙运用替代、隐喻、模仿、补注、增词、释义等多种诠释方法,构建了“文-医-史”三维阐释体系,对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中医理论进行了“还原式”跨文化阐释。
源流研究。刘相雨教授《论对的影响》认为《刎颈鸳鸯会》的“情”“色”矛盾对于《金瓶梅词话》中“色诫”主题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瓶梅词话》中的潘金莲形象就借鉴了《刎颈鸳鸯会》中蒋淑珍形象的特点。西门庆的形象也是如此,并变得更加立体化、多样化。
《刎颈鸳鸯会》中的鬼魂索命情节,亦被《金瓶梅词话》改造和吸收,成为塑造李瓶儿形象的重要手段。
王凯《借宗教事而言世俗:对杜子春故事的借鉴与改编》认为唐代杜子春故事源于《大唐西域记》婆罗尼斯国烈士事,属于宗教题材,虽然“救贫”部分已涉及世情,总体而言仍是弘扬道教思想。
《金瓶梅》作者借鉴并改编了杜子春故事,在宗教的外衣下铺写凡夫俗子沉溺于红尘之中的故事。
陈敬济故事揭示出晚明时期市井民众自身欲望失控、沉溺于“酒色财气”的现象,突破宗教的范畴,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可视为人类的寓言。
《金瓶梅研究》第九辑
齐鲁书社出版
“金学”史研究。付善明《百年文本接受》梳理了自1924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出版至今百年研究者对《金瓶梅》的思想价值、性描写问题、艺术价值和人物形象、文化和美学等方面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福建师大文学院于鑫源博士《题材作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从小说续书、戏曲、说唱等多维度系统探讨了这一问题。
既充分肯定了研究的成就,也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尤其在跨文体研究方面还有相当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开拓。
华东师大博后朱海啸《晚清民国时期出版业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一文以晚清民国《金瓶梅》出版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异同,其意图是探究由印刷技术驱动、现代商业运作与学术范式转型共同形塑文学经典的路径,以此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出版业现代化转型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为探讨古代小说的经典化提供了新视角。
石钟扬教授《重审删节号:阅读史片段》是一篇很独特的颇值得深思的文章,该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现代学人为对象,实际融合了《金瓶梅》的阅读史、接受史、心态史。
至于《金瓶梅》的删节号该死不该死?在石先生看来,回首历史,我愿为那该死的删节号说几句话。
尽管它属于禁欲主义甚至伪道学的产物,但毋庸置疑它曾有效地掩护《金瓶梅》数百年的安全发行,舍它,《金瓶梅》会被禁毁得更狼狈。
河南大学硕士郑欣嘉的《“百科全书”式的传播——略论在知乎的解读与接受》一文,角度甚为新颖,该文认为,以知识共享为理念的知乎社区身为新媒体先锋,成为《金瓶梅》传播接受的热土。
知乎社区对《金瓶梅》的讨论包括全面性的常识普及、生活化的文化民俗展现、多元化的审美艺术解读与《金瓶梅》相关改编与再创作等内容,这几乎涵括了《金瓶梅》传播接受的各个方面,知乎的知识网络体系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部移动的《金瓶梅》百科全书。
周钧韬先生《从乒乓哲学到金瓶哲学——我的金瓶梅研究史·前言》虽是其个人研究《金瓶梅》40年历程的总结,实乃是“金学”研究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该篇论文涉及到《金瓶梅》研究史上诸多问题,比如《金瓶梅》作者大名士非大名士的争论、作者王世贞与王世贞门人说的关系、《金瓶梅》的成书方式、《金瓶梅》的性描写等。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研究史。
《金瓶梅》影视改编研究。李新《武松与迎儿在和中的表现——关于原典再创暨影视创作的探索与思考》认为,鉴于《金瓶梅》传播学语境下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与诸般禁忌,其改编创生与影视创作所面对的课题愈显复杂。
为透显原典作者创作本旨,在严格忠实原著的前提下,将《金瓶梅》剧情故事的发生时段明确还原至明代,出场的相关人物亦依据剧情内在逻辑作了相应调整,由此使得情节推进更加真实可信。希望藉此惠及普罗大众对这部伟大经典的完整欣赏。
田珈源《李翰祥电影中对的改编研究》认为,《金瓶梅》的现代影视改编作品大多数都为迎合市场而以情色场面为噱头,减少了电影的艺术性。
李翰祥作为较早对《金瓶梅》进行改编创作的香港导演,他将《金瓶梅》的文本改编为四部电影,分别为《风流韵事》《金瓶双艳》《金瓶风月》《少女潘金莲》。
这四部影片不仅反映了李翰祥从二十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的电影创作思想的变化,而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了对以潘金莲为代表的女性角色的同情与关怀。
《金瓶梅》的其他研究。王平教授《试论的寓言性》认为《金瓶梅》在写实的基础上具有了寓言特征,人物形象杂糅现实中的某类人而成,不再是单纯绝对的善或恶,而是矛盾复杂的复合体,带有了“类”的特性;
小说情节取自现实生活,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大于现实生活,体现出了高度的概括性,从而使小说主旨具备了某种哲理内涵。
杨彬教授《“诗乃从中窃来”吗?——与中的诗词韵语及其相关问题》一文认为《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使用相同诗词韵语的现象极为普遍,通过同诗异辞、引诗的完整度、诗中特殊用字等的比勘和分析,让我们对《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的传统定论,及其作者为“大名士”说等,产生了合理的疑问。
同时也为《水浒》各歧异版本曾经广泛存在提供了佐证,进而或会颠覆其与《金瓶梅》关系的成说。
张青松先生《从新见谈传播的伪装》是一篇融文化、版本、传播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论文。
他认为书籍的伪装传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大概有异名伪装、假名伪装、地域伪装三种形式。
《荡寇志续集》是新发现的一种《金瓶梅》石印本,未见著录。该书的名称具有伪装性,目的是逃避禁毁。
《金瓶梅》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这种改头换面的出版在晚清达到高潮,出现《多妻鉴》《钟情传》《改过劝善新书》《荡寇志续集》等多种异名。
且很多伪托日本、香港等海外出版,以逃避追责,反映出《金瓶梅》在夹缝中生存的窘境。
刘化兵《金瓶梅“韩道国”姓名谐音探赜》《“十兄弟”命名寓意探赜》探讨了《金瓶梅》中人物命名的方式、寓意,进而探讨了《金瓶梅》小说的内容主旨。
李晓萍《嫁妆:中的女性财产》以文本为轨迹,讨论了小说中女性对财产的自主性,认为孟玉楼在再嫁与三嫁的过程中,如何藉由丈夫遗产与原有嫁妆的暧昧性,让自己在婚姻中拥有财产的自主性;
李瓶儿狮子街的房产,说明其招赘蒋竹山之必要,又如何成为西门庆临终前的财产;最后,小说在前二十回西门庆娶了三个女性,作为嫁妆之一的「床」,如何在情节中流转,制造了婚姻的流动与女性财产的自主。
当然,以上的研究有的完全集中于《金瓶梅》,有的则是交叉研究,以《金瓶梅》为中心,同时兼及明清其他小说。
《金瓶梅研究》第十二辑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二、明清其他小说研究。
大约15篇左右。涉及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以及晚清狎邪小说等多种类型的小说。
整体来看,这部分的论文作者大多为在读博士,硕士,他们有年轻人敏锐的眼光,其研究角度也较为新颖,论述逻辑严谨,写作规范。
如福建师大周擎昊博士的《聊斋志异海中大鱼书写的自然关怀视角与人文意蕴》认为传统的海中大鱼书写是以物用观和功利观为主的自然书写。
而《聊斋志异》中的海中大鱼书写则以自然关怀的视角对这种主流书写发起挑战,虽未脱人类中心视角之窠臼,但却丰富了天人合一之理念的文化内涵,并以艺术想象重塑了海中大鱼的文化形象,突破传统的志怪书写模式,蕴含丰富的物我哲思。
何飞龙老师《骨肉典当与边界重构——的身体书写》一文认为,文学中的身体书写承载着丰富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内涵,《聊斋志异》中的身体书写反映了明清时期身体观念的转变,其对儒家身体观进行解构,试图构建一种以情为内核、肯定本能欲望的身体哲学。
进而探讨了蒲松龄如何通过骨肉典当与边界重构的叙事模式,实现对儒家身体观的解构与重构。
福建师大谭登思博士《晚清宣讲小说对“三言”之改编》探讨了《万世福源》在改编过程中,通过精简和重构故事情节、重塑人物形象以及强化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突出了道德教化的主题。
同时,《万世福源》在形式和语言上也进行了调整,采用“说唱”结合的叙述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后丁胤卿《性别的张力——晚清狹邪小说中的伶人与狎客——以为中心的考察》详细探究晚清狹邪小说套路化的人物关系形式,从而勾勒出晚清十里洋场花俏的社会图景。
同济大学陈晨老师《明清叙事文学中的癫狂女性书写——以和为中心》认为女性癫狂并非只是一种病理现象,更隐含着丰富的文化隐喻与象征意义。
《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与《笔生花》中的沃良规是明清叙事文学中较为典型的癫狂女性,她们有狂烈的怒意、明显的暴力倾向与妄想症等诸多症状。
当社会和自我以及不同自我之间发生冲突与分裂,焦虑与痛苦一直在女性体内压抑着,而愤怒恰是这种压抑与痛苦的爆发,是癫狂女性向权威、文明与规则发起的反抗。
郭俐兵老师《死亡叙事与明清小说的“圆形模式”》 认为明清小说叙事模式都在追求着一个“圆”形的结构模式,或表现为首尾呼应的重复性死亡叙事,或表现为人物“生—死—生”命运的轮回,或指向更隐秘的深层结构。
死亡叙事对于构建小说的“圆形模式”有着完成的作用,使中国古典小说区别于西方小说的传统叙事,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
邢琎《与图像的运河叙事》从艺术学视角关注了《红楼梦》与《金瓶梅》图像的运河叙事,并从运河叙事着眼,从文献学角度解析《红楼梦》中提到的《百美图》是仇英作品,和《金瓶梅》清绘本《皕美图》有一定关联。
从美术史的角度对这两部名著进行了深入的扫描与探索,为后续的研究与考证提供了基础。
马麟先生《漫论明清小说文本中的小说理论》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主要存在于评点和序跋当中,但古小说内部实际也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批评资源。
小说作者不仅具有明确的理论批评意识,而且在创作中直接对作品进行品鉴,申明创作的奥妙。
以小说谈小说,是明清小说家的一个创造。该文摘录二十余部明清小说中的小说理论批评文字,并略述其主张,以期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提供帮助。
一些论文因提交时间晚,或只有发言大纲,部分论文我还没有看到,再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对各位师友的大作详细展开,只能挂一漏万,实际上,还有很多论文写的很是精彩。
如和菊《中的趋向动词“去”》、黄强《茶事考》、谭楚子《他者的凝视与窃喜——床笫偷窥情节解构探赜》、杨刚《从金瓶梅看云南“鲝”的演变》等,这里不再一一评议了。
本次会议有12位师友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并有9位师友对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其他与会人员在小组讨论中发表了论文,或肯定、或赞赏、或质疑、或商榷、或建议,形式灵活多样,气氛热烈融洽,刚才刘化兵、和菊、赵嘉鸿三位先生又做了详尽的小组汇报,从效果看,已经达到了我们预设的目标。
感谢黃霖会长的开幕词、感谢宁宗一先生、董玉振先生的致辞,感谢各位主持评议、大会发言、小组召集汇报的各位先生,谢谢你们的辛苦劳动。
三、感想感受
这次会议尤令我感动的是,参加这次会议的既有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老先生,亦有很多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对“金学”钟爱的年轻后学,你们克服家庭、教学、身体、路途等种种困难,再聚昆明,共襄盛举。
像我们尊敬的石钟扬先生、孟昭连先生等,他们都已经退休,自费来开会,还有虽不能赴会的宁宗一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时时关注学会的发展,
近几届大会的开幕式致辞,或录视频,或请人帮忙输入文字,可看出他们对学会的深厚感情,也许,他们已把学会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还有杨国玉先生,从2000年五莲会议始,不管是大型会议,还是高端论坛,每次都必参加,从不缺席。
还有像黄强、谭楚子、陈明达、潘志义先生等很多同好亦是如此。
正是你们对金学事业的钟爱、执著,坚定的信念,强烈的担当,才使得我们的学会能够永葆青春的活力,不断的发扬光大。
一个学会,确实需要一批这样执着、热爱的同好。我们需要的是始终能够坚守,无怨无悔的精神。
还应该感谢的是曾庆雨先生,自2019年第十五届石家庄国际《金瓶梅》研讨会之后,我们建立了“金学界”公众号,近六年来,她不辞辛苦,由开始的不熟练,自己琢磨,请教他人,到熟练掌握如何编辑,每天推送至少一篇文章,从不间断,到现在共推送原创文章近2000篇。
获得各大平台的多项、多次的奖励,扩大了金学、明清文学以及古代文学研究的发表范围和影响,其工作之辛苦,真是难以想象,我们应向她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建议公众号多推送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金学研究动态和信息。
还要特别指出,这次会议还有不少新的面孔,也是这次大会的一个亮点。
你们可能是第一次参加我们的《金瓶梅》会议,想必你们已经领略到这个大家庭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融洽。
这里没有家长制,没有一言堂,大家都是平等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不以个人的观点强加于他人,比如关于《金瓶梅》的作者、版本、素材来源、主题等诸多问题,大家都知道,目前并未达成一致意见,而是多说并存的(其他几部经典小说也是如此)。
有时我们也有争执,却不伤和气,反而争论后更能成为好朋友。也希望年轻朋友以后能够多参加我们的金学会议,补充新的血液,充实新的能量,惟其如此,《金瓶梅》研究会才能薪火相传,不断壮大。
霍现俊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
四、其他方面
8月29日晚以线下线上的方式,召开了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一届14次理事会,主要涉及到换届等相关事宜。
一是黄霖、吴敢、王平先生由于年事已高,黄霖先生不再担任会长、吴敢先生不再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平先生也不再担任副会长。
黄霖先生在昨晚的理事会上发表了深情的讲话,表达了对学会、对各位师友的感谢。
吴敢先生也发来了书面致辞,表达了其热爱金学、珍惜友谊、研究会越来越兴旺的良好祝愿。
黄、吴二位先生从70岁后就多次提出辞去学会领导职务,让年轻人接任。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他们都是八十高龄,身体等已不太允许继续担任领导职务,那样似也不太近人情。王平先生也表达改为顾问的意愿。故理事会同意接受三位先生的辞呈。
作为会长,黄霖先生是把握大方向、定基调的,为学会的发展精心谋划、布局;而作为大管家的秘书长,吴敢先生是最辛苦出力最多的、同时也是最无私奉献的。
如果从1985年首届全国《金瓶梅》学术研讨会算起,到今年2025年,吴敢先生为学会勤勤恳恳服务了40年。
王平先生亦是如此,学会在山东共举办了7次大型会议,是举办最多的省份,王平先生出力尤多,尽到地主之谊。
黄霖、吴敢、王平先生都为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们的辛勤付出是有目共睹的,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感谢。
理事会一致决定聘任黄霖、吴敢先生为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荣誉会长。虽然二位先生谦逊推辞,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接受了理事会的决议,这也是大家的共同心声。
黄霖先生是学会的旗帜,吴敢先生是学会的大管家,数十年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是一对黄金搭档,共同推进了“金学”的繁荣,可谓是研究会的“双子星座”。
理事会还决定王平先生改聘为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顾问。
理事会经过充分酝酿,增补了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副会长和理事。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新当选的会长、各位副会长以及理事表示热烈的祝贺。
大家一致表示,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定会延续学会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并争取进一步发扬光大。
理事会还讨论了其他事宜。
金学之所以成为显学,是因为成立于1989年6月的中国《金瓶梅》学会和成立于2005年9月的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的各位顾问、会长、理事,以及全世界广大《金瓶梅》研究者、爱好者的长达近40年,如果连同欧美与东亚的《金瓶梅》研究先行者,甚至可说是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
目前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现有会长1 人、副会长13人、理事87人、顾问12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人。
这样庞大而坚强的领导团队,是当今国际金学的主干,必将会继续为金学作出贡献。
闭幕式上,学会宁宗一、陈东有、霍现俊、谭楚子教授向西南林大文法学院赠送了《金瓶梅十二讲》《金瓶梅人物榜》(系列三本)《金瓶梅发微》等四本,《50 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金瓶梅》。
李国新院长表示感谢并颁发了捐赠证书。
本次会议的召开,最辛苦的就是李国新院长,他付出最多,可谓劳苦功高。
不仅统筹安排,而且很多细节都亲自为之,包括大会议程的多次修改。我们向李国新院长表达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还需要特别提及,这次会议是理事陈国学教授牵线搭桥,才得以顺利成行。我们向陈国学先生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承办单位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以及大会工作人员、宾馆服务人员为大会付出了繁重的劳作,使与会人员宾至如归,收获丰厚。
让我们以同样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由于本次会议筹备时间短,可能有我们想不到或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有纰漏,责任在我,我承担所有责任。也请各位师友多加谅解。
谢谢大家!
2025年8月30日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 兼执行秘书长霍现俊
霍现俊: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
来源:金学与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