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校花重金请来的专家,老师却不买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2:35 1

摘要:学校是一片田野,教育就是一个播种、等待生长的过程。我愿做一名教育农夫,行走在教育的田野上,把行走的脚印留住,留住生命成长的精彩瞬间。

为什么学校花重金请来的专家,老师却不买账?

师生成长加油站 .

学校是一片田野,教育就是一个播种、等待生长的过程。我愿做一名教育农夫,行走在教育的田野上,把行走的脚印留住,留住生命成长的精彩瞬间。

新学期要开学了,各个学校都在老师培训,这让我想起做校长时发生的几个小故事。

有一天,学校请了一位高校大咖来给老师们做“核心素养”专题培训。大咖名气大、头衔长,PPT做得也漂亮。培训结束后没几天,我就在教师群里看到一首打油诗:

一位专家有名气,

评价别人很霸气,

传授知识太小气,

听了报告忒生气。

说实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没过两周,市里组织“全国示范课”观摩,老师们又是录像、又是笔记,点灯熬夜学榜样。结果群里又蹦出一首更长的打油诗,其中有几句让我印象深刻:

左推广,右推广,

越推心儿越迷茫;

新的方法没学会

旧的方法也丢光;

哎呀哎呀我的爹,

你说这课怎么上?

哎呀哎呀我的娘,

你说老师怎么当?

两首诗,像两记闷棍,把我这个校长敲得眼冒金星:我们费心费力请专家、搞培训,为什么老师不买账?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这两件事搁一块儿琢磨,就琢磨出个道理:不是老师们不待见培训,是咱们的研修没挠到痒处。专家讲的是“高位理论”,老师缺的是“落地办法”;示范展示的是“理想课堂”,老师盼的是“自家问题的解法”。隔着这层落差,再热闹的培训也落不到实处。

教师的学习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他们是一群需要立即将知识转化为课堂实践的人。他们的学习是即学即用的,是自主自愿的,是以教育教学经验为重要资源的。

具体来说,教师知识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情景性。教师的知识很难通过抽象的概念来传递,必须与真实的课堂情境相结合。就像学游泳,光听理论不下水,永远学不会。 二是经验性。别人的经验说得再动听,不如自己亲身实践一回。教师的知识往往需要通过实际体验才能内化。 三是结构性。一位成熟教师的知识不是零散的经验碎片,而是一个有机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原理性知识、案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这三类知识不断重构的过程。职初教师可能原理知识偏多;经验型教师积累了大量案例;而专家型教师则能够将原理、案例和策略融会贯通。当一个教师大脑中这三类知识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时,他就达到了专家型教师的水平。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回头看校本研修,就会发现校本研修确实需要转型了——从追求“高大上”转向注重“实效性”。

一要转向“实际”。不追新概念,先解决真问题。研修内容不是越新颖越高深越好,关键是要接地气。教师最需要的是与他们的工作实际相关联的知识。一次成功的研修,应该让老师们感觉到:“这个问题我遇到过”,“这个方法明天就能用”。

二要转向“实用”。实用的不一定是豪华的。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教学小技巧,比一个高深的教育理论更受老师欢迎。我们要倡导的是真正有用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听起来先进的概念。

三要转向“实效”。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评估研修效果,不是看做了多少场培训,发了多少本资料,而是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积极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有了哪些改善。教师的行为改善,就是最好的实效。

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校本研修才是老师真正需要的?现在我知道了,老师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不是遥不可及的示范,而是踮起脚尖能够得着的榜样;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具体可行的建议。

未来的校本研修,应该少一些“专家报告”,多一些“教学沙龙”;少一些“示范表演”,多一些“实课研讨”;少一些“理论灌输”,多一些“案例分享”。我们要让老师成为研修的主角,让课堂成为研修的实验室,让学生的发展成为检验研修成效的最终标准。

校本研修不是要让老师变成教育理论的储存器,而是要帮助他们成为教育实践的艺术家。当我们真正把“实效”放在首位时,校本研修就能从“听起来很好”转变为“用起来很好”,从而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学校质量提升的助推器。

愿我们的研修,少一点“名气”,多一点“地气”;少一点“霸气”,多一点“烟火气”;让老师每一次走出研修室,都脚底生风、眼里有光。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