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岳阳医院首席专家周嘉:创新“针麻”让更多患者重获手术希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2:24 1

摘要:20多年前,这位从国外进修回来的心胸外科骨干专家,一脚踏上针刺麻醉这条充满挑战的崎岖之路。为了让手术患者康复更快速,更为了能给部分因麻醉药物过敏、无法进行气管插管的特殊患者带来手术希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首席专家周嘉,在针麻老前辈的启发和鼓励

摘要:岳阳医院首席专家周嘉创新“针麻”技术,让更多患者重获手术希望。

20多年前,这位从国外进修回来的心胸外科骨干专家,一脚踏上针刺麻醉这条充满挑战的崎岖之路。为了让手术患者康复更快速,更为了能给部分因麻醉药物过敏、无法进行气管插管的特殊患者带来手术希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首席专家周嘉,在针麻老前辈的启发和鼓励下,重拾并研究针麻技术,他从难度最大的心肺手术入手,将既往“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创新改良为“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针药复合的现代针刺麻醉技术”,并将既往以针刺镇痛为主的“单纯针刺麻醉”理论,创新为针药复合全围术期的“现代针刺麻醉”新理论,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个针尖下的“生命奇迹”。多年来,他还聚焦针麻的临床疗效评价与方案优化、制定指南和标准,坚持不懈地传承和推广这项古老又创新的技艺,推动中国原创技术品牌走向世界。

在心脏手术中探寻麻醉新路径

在全国针刺麻醉发展沉寂20年之时,周嘉带领团队克服诸多难题,2001年起,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总结既往针刺麻醉优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实践,开启了我国针刺麻醉的“传承创新期”。周嘉创新改良的现代针刺麻醉技术避免了心肺等大型手术中的气管插管,减少了全麻手术全程70%的麻醉药量,降低了大剂量麻药对人体的副作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加速了术后康复,节省了医疗费用。曾有一位35岁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男性患者,持续发热40天,主动脉瓣膜上布满赘生物,其中一团有1.6cm×0.8cm之大。手术是他唯一的希望,但风险非常高。考虑到患者全身感染严重,使用大剂量麻药的常规全身麻醉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周嘉团队采用现代针刺麻醉技术为其开展无气管插管的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针灸医师在患者双侧心包经等经络上取穴针刺,连接电针仪刺激。麻醉医师施以静脉内少量麻醉药物。半小时后,针刺和药物的联合效果达到最佳,患者进入了“浅睡眠、自主呼吸”的状态。患者的心脏停跳时间仅48分钟,手术便成功完成,麻药量只用了常规同类全麻手术的四分之一。手术完成后,患者很快从手术台上醒来,清醒状态下的他没进复苏室,直接返回了监护室。“现代针刺麻醉技术避免了术中的气管插管,减少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和镇痛药物的使用,也减少了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及其后续治疗康复费用总体也可以降低……”周嘉细数着通过“针药复合”的创新改良后,现代针刺麻醉的作用功效。“在这个患者身上,针刺有效地减轻了脓毒症患者的过度炎症反应,针刺麻醉发挥出了双向的正面效果。”

去年12月,患者葛阿婆心超检查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由周嘉领衔为其实施了我国首例针刺麻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相比传统的心脏外科换瓣手术,TAVI无须体外循环,避免了开胸手术创伤,几乎无明显出血。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更适用于存在外科手术禁忌证或手术风险高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周嘉解释,在此过程中,运用针刺麻醉能有效缓解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前焦虑、疼痛和胸闷程度,稳定自律控血压和内环境、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调节心脏机能等,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自2018年起,周嘉团队就率先开展针刺麻醉下冠状动脉介入术、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介入术等,拓展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将“现代针刺麻醉”推向世界

从一家西医院到一家中医院,又到一家中西结合医院,回顾从业经历,周嘉克服艰难险阻,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又柳暗花明的道路。1989年,周嘉以优异成绩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系首届重点班毕业后,进入仁济医院心胸外科。1999年,他赴美国进修,专门学习心脏移植技术。2002年,38岁的周嘉成功主刀实施仁济医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此后,周嘉被吸引进了针刺麻醉的研究天地。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摄制组为展示东方的神奇医学,慕名找到当时还在上海仁济医院心胸外科工作的周嘉,全程拍摄报道了其完成的一例针刺麻醉无气管插管心脏二尖瓣成形术,让我国沉寂了20多年的针刺麻醉技术再次被世界关注。

2008年,一位澳洲女患者发现右心房恶性肿瘤,通过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找到周嘉。“肿瘤已经有5公分大了,非常危险,但她又对吗啡类药物过敏,很多镇静、镇痛剂都不好用,在当地失去手术机会。”周嘉团队采用针刺麻醉,成功为她实施了体外循环下的心脏肿瘤摘除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那些对麻药过敏的患者、患严重颈椎病无法插管的患者、患老慢支肺气肿拔管难的患者,我们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们丧失了手术机会吗?”周嘉认为,即使能为1%的患者争取到手术机会,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60岁的朱老伯体检时发现右下肺有一个直径1cm左右的肿瘤,多家医院专家均建议尽快做胸腔镜手术。但胸腔镜手术一般要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而朱老伯因“老慢支”严重难以实施。周嘉团队充分评估病况后,为朱老伯实行现代针刺麻醉无气管插管单孔胸腔镜右下肺叶切除术。手术不到30分钟,术中没有置气管插管、导尿管。朱老伯术后16个小时拔除了胸腔引流管,第二天就顺利出院了。据介绍,手术在显著减少麻醉镇痛药量的同时,完全不用肌松药,有效改善肺通气和肺氧合,提高脏器保护,减少术后疼痛和镇痛药物使用,有利于术后咳嗽排痰,加速胃肠功能恢复。

这些年,周嘉带领团队让现代针刺麻醉技术从开始的心脏、肺部手术逐步运用到颅脑、腹部和盆腔、肛肠、四肢等部位手术。而头面部、颈部和胸部等手术,更是针刺麻醉的优势术种。他们不断将“大麻醉”变成“小麻醉”,让“微创”变成“超微创”。经过多年探索积累,团队将既往以针刺镇痛为主的“单纯针刺麻醉”理论,创新为针药复合全围术期的“现代针刺麻醉”新理论,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围术期管理模式。研究也被列入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获得了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申康中心等众多项目的支持。

带动更多人走上创新之路

“做心胸手术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要敢于跨界。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交叉领域更需要有人去创新实践。”2006年,周嘉便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组建了全国首支针刺麻醉临床团队,开展了有组织的临床研究,建立了“基于针刺麻醉的术后加速康复”治疗模式,立项制定了针刺麻醉技术标准。仅2024年,上海团队便完成针麻手术1.3万例,使上海成为全国针麻临床实践的排头兵。一系列成果先后荣获“改革开放30周年健康上海十大成果”“全国改善医疗服务最具示范案例”“上海创新医疗服务品牌”“上海中西医结合工作七十年特色和优势的探索中西医研究新模式”。

已获得上海领军人才、首届上海杰出人才等众多荣誉奖项的周嘉,今年5月又荣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他希望以自己的奋斗经历,带动更多年轻人走上创新道路。“但是创新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理论基础。作为医者,创新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让更多患者获益,要不忘初心。”

为了将针刺麻醉技术更广泛地传播和发展,周嘉已经带领团队举办了1000余场科普活动,录制100多次科普节目,发表120余篇科普文章。今年1月11日,国家针刺麻醉临床研究联盟在上海成立,依托上海岳阳医院,近70家联盟成员单位致力于共同构建起针刺麻醉临床研究建设体系。被推选为联盟负责人的周嘉,将继续在全国播撒针刺麻醉临床应用的“希望火种”,他希望通过联盟建立起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将针刺麻醉这一中国原创的中西医结合瑰宝,在全国范围内科学有效地推广,让它在世界舞台闪耀光芒。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