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凤凰树下的爱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2:23 1

摘要:她的头发乱作一团,脸上红一块紫一块,面部肿起来,门牙没了,一根粗大的管子插进嘴里,几台机器闪着灯……

文丨林文俏

来源丨知音真实故事

凤凰树下清贫的婚约

车祸颠覆了幸福的家

2000年2月26日,这一天,是个冰冷的阴雨天。李霁宇的世界漆黑一片。

妻子彭伯玲中午出门买菜,不幸遭遇车祸,生命垂危,成了植物人。

凌晨一点半,在昆明市红会医院的抢救室,李霁宇看到了妻子。

她的头发乱作一团,脸上红一块紫一块,面部肿起来,门牙没了,一根粗大的管子插进嘴里,几台机器闪着灯……

灾难就这样不声不响地降临。

两人都生于成都,从小相识。

60年代初,彭伯玲在四川省艺校学习二胡,李霁宇在北京铁道学院攻读运输专业。

一次,彭伯玲托李霁宇在京帮她买一种二胡弦,两人有了第一封信。

青春的悸动和纯真留在了彩笺尺素上,他们先后写了200多封信。

1967年,李霁宇毕业分配到云南开远。开远古称“阿宁蛮”,是过去的瘴疠之乡,蛮荒之地。

彭伯玲则留在四川艺校教二胡,她立志要做个音乐家。

彭伯玲美丽大方,从艺校的学生校花变成教师校花,追逐者络绎不绝。

而李霁宇无钱无势,除了爱好文学,别无所长。

两个人的差距,不只是成都到开远的距离,还有一个音乐家与一个铁路小站实习生的差别。

1970年1月,云南通海大地震,彭伯玲从成都赶到开远,下定决心要跟李霁宇在一起。

2月22日,是李霁宇的生日,两人在开远领取了结婚证。

当晚,屋破瓦漏,没有亲朋祝福,他们在一棵凤凰树下,望着天上的星星,听着车站的汽笛,双双发誓“天长地久”。

婚后,两人两地分居。李霁宇时间不自由,每次都是彭伯从成都坐火车赶到开远看他。

她爱美,也希望把丈夫打扮得漂漂亮亮。她不仅给李霁宇编织好看的毛衣毛裤,还给丈夫缝制帅气的铁路制服和喇叭裤。

有一次,彭伯玲从开远回成都,在火车经过一个小站看到有青头菌卖,立即下车买了很多送回开远,第二天再买票回成都,只因李霁宇喜欢吃青头菌。

1970年6月,李霁宇调到昆明铁路局机关。

为了跟爱人生活在一起,彭伯玲放弃了成都人人称羡的工作和音乐家的梦想,毅然来到昆明,当了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

她的付出,让李霁宇牢记在心。1972年,他们的女儿李雪出生,生活变得更加温馨而热闹。

彭伯玲知道,丈夫喜欢文学,那时她一个月39元,却每个月都给丈夫买书。而自己想买一块6元的布都要犹豫很长时间。

后来,李霁宇开始创作,只要他在写作,彭伯玲从不干扰。

她还把丈夫喜欢的美术插图、舞台特写、宣传画收集起来,帮他做收藏本。

在彭伯玲的支持下,李霁宇的文学创作频见报端。

他先后担任《昆明铁路报》的编辑记者,《旅行报》创办人,一直做到《滇池》杂志的编辑、主编。

而彭伯玲也转行到云南音像出版社做编辑,成为知名音乐人,帮很多知名歌手打理录音、宣传、演出事宜。

1984年王菲的首发专辑《风从哪里来》就是她操刀录制的。

生活宽裕起来,他们换了大房子,生活没有因柴米油盐遁入尘埃,反倒相互促进。

2000年,女儿李雪远嫁珠海,在珠海酒店做收银员,日子越发安逸。

李霁宇一家三口

可是,这个人人称羡的幸福家庭,和它美丽的女主人,在最美好的黄金年月,被一场车祸彻底颠覆了。

“我挑起两个人生,

我要尽一切努力让她康复”

好消息是,彭伯玲的生命被留住了,但医生说:“如果100天醒不来就会成植物人。”

十几天后,成都的亲戚们陆续走了。两个月后,女儿女婿因假到期也要走了。

在送走女儿的当天,李霁宇突然感到难以言状的孤独,他在出租车前忍不住哭了起来。

他知道,从此他要成为妻子的全部依靠。

一个月后,他把妻子转到环境更好的部队医院。

医生说要用80年代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帮助开窍醒脑。他多方联系,终于搞到药。车祸判定双方各付一半责任,对方赔偿有限。他不惜花光积蓄。

“彭伯儿成了无知无觉的‘物体’,她的痛苦、舒适,她的冷暖、饮食,都要我去揣摸、去安排。

她像个活生生‘试验品’,让我心里紧张、不安。

这时,愁、怨、苦、累、恨、气、烦,我都不想,只是认真地做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

我每晚必看天气预报,调整妻子第二天的衣着;我找来书刊,研究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与合理搭配,学习药物使用和护理知识;

我每天5点起床,给妻子煮早点,先考虑营养调配,再用搅拌机将配料打碎,又用细网过滤,然后装进七八个瓶子里,到医院后加热,用针管将食物推进她的胃里。

针管很细,我就改造,让它尽可能粗些。并认真地把握进食的时间、温度和用量。

忙完一天,我在日记记录着她的病例、饮食、用药及一些细小的变化。

醒脑静、脑多酞、新菌必治、能全力、活血素、华陀再造丸、人参再造丸、珍珠七十丸。反反复复地用。

我成了半个医生。我甚至买来一种边吃边灌肠的中成药。”

时钟上的指针犹如一把旋转的利刀,每时都在绞割着李霁宇的心。

第100天过去了,彭伯玲仍未醒来。

李霁宇给妻子买来猪脑,又跑到动物园找猴脑。

动物园的人吼他:“你不知道动物园买卖猴脑犯法吗?”最后他跑到动物研究所合法买到猴脑。

除此之外,他开始刺激妻子发声:在妻子耳边喊她的小名;给她讲过去的事情;

把他与妻子说过的话和女儿的声音录成磁带,每天在她耳边放。他还不停地放那首据说能唤醒人的歌---《真的好想你》。

但是,仍然无效。他又想到妻子爱狗,就将家中小狗抱到医院拿妻子的手抚摸,录下小狗叫声给妻子听。

几乎所有的刺激方法都用尽,彭伯玲仍旧沉睡不醒。亲友们劝他:“送进临终医院吧。”他不吭声。

“对于玲和我来讲,一个时代一种生活一种生存的格局已经结束……她想不起我是谁,想不起有过的一切。

这真是人世最最不幸的事,又是人生最最悲苦的事。

而感受这一切的是我,承受这一切的是我,她将这一生未完的债给我背上。

她平静地一无所感地注目这个纷纷攘攘的世界。我的义务责任变得分外沉重。

我挑起两个人生,我要尽一切努力让她康复。”

2000年7月作家贾平凹到昆明,他建议李霁宇拜求下菩萨。李霁宇信了,清晨五点,他赶到昆明筇竹寺,叩首拜佛,虔诚祈祷。

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妻子每天夜晚闭上眼睛,清晨睁开。李霁宇从她睁开的眼睛里,看到一种水汪汪的明亮。

慢慢地,彭伯玲眼睛睁开的时间越来越长。第210天,李霁宇推她到医院小花园,陪行的姐姐跟她说:“叫四姐好。”

彭伯玲张了张嘴,吐出一个字“好”。这是她遭遇车祸后,发出的第一声回音。

几天后,李霁宇又指着草地上的标语牌问:“认不认得?”彭伯玲吃力地吐出:“地球,只有一个!”

李霁宇含泪把妻子拥入怀中。那晚,是他200多天第一次睡到天亮才醒。

2002年11月,身体趋于稳定的彭伯玲出院了。

虽然苏醒过来,但她手、脚、嘴多处残疾:右手发抖,手指曲捏不能张开;右腿萎缩无力;两脚脚下垂,只能脚尖落地;

咀嚼无力,吞咽功能差;口齿不清,近期记忆大都丧失。康复必须从机能和意识两方面进行。

李霁宇首先训练妻子的行走功能。他买了学步器,在家里墙上装了一排扶手。

他抱着彭伯玲沿小区的池塘学步。除此之外,他更注重训练妻子的意识。

他说笑话、忆往事、告诉朋友信息,引起她的话头来。

“这些日子,我同妻子相处比以前更亲密。一年说的话超过过去10年,比热恋还要热恋。”

开始,彭伯玲对李霁宇说的毫无反应,慢慢能听懂了,想交流却嘴不由心。

她口齿不清,李霁宇要猜,要借助语气和肢体语言,有时要让她重复。

一天又一天,彼此慢慢靠拢。这时,他开始教妻子读唐诗。读后又背,教她用僵硬的右手握笔写字。

为了恢复妻子对生活的热爱,李霁宇几乎每天都推着她外出。

从他们所住的月牙塘小区出发,穿梭在昆明的各大超市,步行街,翠湖畔,花丛前,柳树下。

几个月后,康复治疗有了效果。除了说话渐渐清楚,彭伯玲开始有了喜怒哀乐;

能想起朋友的名字;能判断是非对错;她用颤抖的手写字;能将《长恨歌》完整背下来,接着又背《葬花词》和《大观楼长联》;

她的记忆恢复,爱美个性逐步复苏。

看见新潮手袋、喜欢的白色呢绒、鄂尔多斯毛料、琳琅满目的鞋,都会眼睛发亮。

她还提出要重新安一口瓷牙……妻子的意愿,李霁宇一一满足。

他在日记里说:“我要用五彩斑斓的世界,一根一根地治愈爱妻被损害的神经。”

一天,彭伯玲突然问他:“我现在这个样儿,你还喜不喜欢我?”

这问题如此直接,深深刺痛了李霁宇的心,他马上打断她:“不喜欢你,我还这么长时间地照顾你?!”彭伯玲两行热泪滚出眼眶。

那天晚上,李霁宇想了很多,他想到平时朋友来电话,妻子那警惕的眼睛:

“我喜欢她什么呢?喜欢她30年前的花容月貌?还是喜欢眼前残疾的她?这种拷问把人逼上绝路。

我以为,这是一种更复杂的东西,从感官走向情感,从激情走向理智,正如我们从年轻走向死亡,它是一个与生俱来与生命同在的过程。

这个休戚与共的过程叫它什么呢?爱这个字,有时还显得太轻了些。”

为了让妻子感受到自己的爱,他更加用心地照顾。

“我们从此真的相濡以沫,我吃她的剩饭剩菜剩汤剩水,而她咬不动的东西我给咬,给她用嘴剔除骨头或鱼剌。

给她洗脚洗澡,吹发,理疗,按摩,擦痰,擦口水,修手脚指甲,上厕所,上尿片,上开塞露,拉她、扶她、抱她,做得心安理得,自自然然。

为了防止她尿管感染,我宁可每天洗10多次尿布。全家的饮食围绕她转。

凡是她要吃的,全部满足。她因为吞咽功能不好,伤后不能吃辣椒,但她又想吃,就煎一点嫩椒给她调调口味。

尽管有保姆,但我在家,她就不要保姆。我祈愿这种日子能天长地久,陪她到永远。”

彭伯玲受伤后,脾气变得怪异,暴躁,蛮不讲理。而调和妻子和保姆矛盾是李霁宇最头疼的事。

十五年时间里他换过几十位保姆。

一次,家中100元不在了(最后在沙发下面找到),彭伯玲说是保姆偷了。保姆哭着拿起行李就走出门,李霁宇出去追,并说了妻子两句。

谁知,彭伯玲骂他:“你嫌我丑了,就娶她好了!”

那天事后,李霁宇外出购物。恍惚中,他闯红灯过马路,交警在背后大叫,他只管往前走。

当时他想,最好自己也撞车,撞得比妻子更重。

当晚,等彭伯玲睡着后,李霁宇久久凝视妻子的面容,他想起曾经相爱的日子,想起云南开远,想起凤凰树下的婚约,忍不住眼泪直涌。

再以后,每当彭伯玲发脾气,他就静静地看着,一言不发,要保姆回避。

等她发够了,他拿一块温毛巾轻轻擦干她的口沫。

他到处求精神症状的药,后来彭伯玲吃了“奥氮平片”,精神症状好转。

他在日记写道:“她的急躁脾气和不近人情的孤傲,以及不可理喻的发怒,让我们在许多日子无法交流沟通和磨合,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掩蔽她曾经给过我的情爱。”

“我仍然守护着,

守护着我们的无约之吻”

进入2010年后,彭伯玲的状态大不如从前。长期轮椅生活让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她的话越来越少;眼睛开始无神;她对朋友来访变得淡漠。

这时,李霁宇开始怀念她过去的坏脾气和无理取闹,他甚至希望妻子能天天对他吼:“你嫌我丑了,就娶她好了。”

“人如果有脾气也不发了,就说明对生活没信心了。长期的伤病对肢体和精神的折磨,已使她对人生慢慢绝望。”

李霁宇在日记悲观地写道。但他想,也许骨肉亲情能再次唤醒妻子对生命的信心。

于是,2014年初,李霁宇携瘫妻进行了人生最后一次大转移。

他打算离开生活了46年的昆明,回到故乡成都定居。

成都买房,昆明卖房。装修,搬家,安家,全是他个人奔波。

朋友们对此都不理解:“你这是在折磨自己,都这么多年了,你已尽心,何必为那十分渺茫的希望做如此大的牺牲?”

李霁宇摇摇头,也不辩解。

为了守望爱情,他推掉了远处的作家采风,以及多次朋友聚会。

15年中,他没有单独出去旅游过,没回成都给父母扫过一次墓。北京的朋友邀请他过去发展,他全婉拒。

而最让他有所牺牲的,是自从彭伯玲出车祸以后,他们再没有了夫妻生活。

朋友劝他:“这样不行,你还年轻。”有朋友甚至劝他离婚再娶,条件是共同照顾彭伯玲。

李霁宇一概回复:“就是彭伯玲同意,我也不做那样的事。”

当然,李霁宇不是没有欲望。在彭伯玲康复最好的期间,他也曾经幻想昨日的欢爱可以重新回来。

他在日记写道:“每当月色如水般温柔地洒在我的床前,我就忍不住竖起耳朵,仔细搜索彭伯儿的声音。

有时候我甚至会产生幻觉,听到彭伯儿在敲我卧室的门。那敲门声叩响在我的心头,我的心动荡得像大海的潮汐。”

但是,直到彭伯玲过世,她也没有敲过丈夫卧室的门。

那份情爱,成了无望的奢望。

李霁宇在日记写道:“彭伯儿没有敲我卧室的门,但几十年前就叩开了我的心灵之门。这扇门既然为她打开了,就不会再关上。

尽管我们都还不老,尽管彭伯儿美丽不再,但我仍然守护着,在精神世界守护着我们的无约之吻……”

这份“无约之吻“,执着而艰难。

为了淡化情欲,李霁宇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满,用大量体力和脑力劳动把自己累倒在床。

陪伴妻子的时间,他事无巨细;

晚上,妻子睡了,累了一天的他就打开电脑,把欲望通过抒写加以排解。

那段时间,他写就长篇小说《风逝》和《青瓦》,报告文学《生命的乐章》,散文集《我山我水》、《昆明图》等数百万字著作。

他也因文学成绩推选为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昆明市作协主席。

他对妻子的情义,感动了周围所有的朋友,有朋友写文说:

“李霁宇面对的是一个连意识也没有的精神已残缺的瘫妻。

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人性,它已经超越了性,超越了爱,超越了灵魂。”

但李霁宇的爱还是未能挽救爱妻生命。

2015年1月26日,彭伯玲有点流鼻涕,而且咳嗽,晚上李霁宇就让她早早上床睡了。

早上起床,发现妻子已溘然而去。

他久久不能平静:“太突然了,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事前也没任何病痛征兆。

那是种什么感觉呢?像是我存在的一切意义都突然消失了。本来每天都是围着她转,突然完全空了下来,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面对李霁宇的悲痛,朋友们纷纷劝慰:“爱妻永去,当然是件悲伤的事。但换个角度,它对深陷病榻的彭伯玲,对你自己,都是个解脱。”

李霁宇说:“这些我都明白,但对我来说,那种世界一下子失重的感觉,和她出车祸时一模一样。”

他在妻子去世之后,又写下了几万字的追忆日记,连同之前的文字,已近30万字。

“2015年2月13日。她不经意中倒下时/成了我的影子/如影相随的日子/淹过岁月的坎坷/一马平川地流淌/相依为命的日子/漫长生长于一瞬//当她睡去不再醒来/剌眼的太阳/顿时让我失去影子/惶然失措的眼睛被剌痛/没有影子的日子怎么过……”

“2015年4月10日。这房子房间,她的床,她的上百件衣物,她的轮椅,她爱的清蒸猪肉、夹沙肉,她逛的伊滕、珠江、永辉、家乐福、银海湾等超市菜市,她天天看的电视,她惦念的春熙路,她凭窗眺望的江安河……”

“时间会抹平所有痛楚的回忆,而永远抹不掉我和她付出的这半生经历和情感。

从此天下无彭伯玲,从此天下只有我这一个永远爱她想她念她珍惜她了解她的人了。半生缘份无尽时,一生只留长相思!”

李霁宇给亡妻画了一幅水墨像。

那是他们谈恋爱时的彭伯玲,青涩、稚嫩、美丽。

画上题诗:“伊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他知道,他们的情,绵绵无绝;他们的爱,天上人间……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