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普京的回程路线,可真是有点出人意料!北京的活动刚一结束,专机刚拉起离开中国上空,大伙儿都以为会直飞莫斯科,结果没多大一会儿,飞机就降落在海参崴了。这明摆着就是早有安排,前脚跟咱们在北京谈好了合作,后脚立马去远东那边跟进,要把谈妥的事儿往前推,这节奏快得很,
这次普京的回程路线,可真是有点出人意料!北京的活动刚一结束,专机刚拉起离开中国上空,大伙儿都以为会直飞莫斯科,结果没多大一会儿,飞机就降落在海参崴了。这明摆着就是早有安排,前脚跟咱们在北京谈好了合作,后脚立马去远东那边跟进,要把谈妥的事儿往前推,这节奏快得很,目标也清清楚楚,就是要把远东这块儿的工作做实、做快。
普京这次在中国待了四天,行程排得满满当当,9月3号晚上从北京出发,9月4号凌晨就到海参崴了。而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正好从9月3号开到6号,地点就在远东联邦大学,普京5号还会去参加全体会议并发言。
老挝和蒙古国的总理来了,中国也派了代表过去。虽说场面不是最大的,但该谈的都没落下,重点就是怎么把远东这块儿发展起来,怎么跟中国东北接上茬,怎么让货物运输更快、天然气输送更稳,怎么让合作项目实实在在落地。
为啥说这次绕到海参崴绝不是偶然呢?因为在北京刚谈妥的事儿,急需要在远东这边安排落实。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中俄的天然气合作。咱们俩把“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的最大供气量,从每年380亿立方米提高到了440亿立方米。这次提量不用新铺管道,就是把地面上的压气站这些设施升级一下,就能把输气能力提上去。
对俄罗斯来说,天然气出口更稳了,收入自然也更有保障;对中国来说,天然气供应更稳定,能源安全感也更强了。大家其实都不看重那些花里胡哨的口号,真正关心的是天然气能不能按时按量送到。
另外还有一条“远东路线”天然气管道,规划的输气量从100亿立方米加到120亿立方米,前期的文件差不多都准备好了,虽然还没开工,但看这架势也快了。这条管道从库页岛出发,经过伯力、海参崴,最后进入中国东北。路线不算长,但作用可不小,直接把远东的资源和东北的需求连到了一块儿。
不少人也在关注“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会经过蒙古进入中国,规划的输气量挺大的。外界对它讨论不少,不过目前能确定的是,它的方向很明确,就是要让俄罗斯对外能源出口的重心更多地转向东方,靠长期合作来稳定收入。
对中国来说,这就是多了一条稳定的能源通道,能更好地分散能源供应风险。普京从北京飞到海参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借着东方经济论坛的机会,把在北京谈好的这些事儿接着往下推进,让相关的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行动起来。
这几年,远东的通道建设也在抓紧推进。黑龙江大桥通车之后,俄罗斯的卡尼库尔干口岸和中国的黑河口岸就开始常态化互通了,三年多时间里,来往的车辆超过了十几万辆,货运量也翻了好几倍。
可流量一上来,问题也跟着出来了——俄方口岸的升级没跟上,通关速度慢,经常出现堵车排队的情况。不过俄罗斯解决问题的方式倒是挺直接,先把口岸的运营时间从16小时延长到24小时,先把拥堵问题压下去,之后再推进口岸的升级改造。他们的总理米舒斯京还亲自去了现场,定了个硬期限,要求2025年底前必须完成升级。这态度很明白,就是要尽快把短板补上。
这次东方经济论坛也没把话说得太满,从释放出来的信息来看,不追求场面热闹,而是希望把手里能做的事都落实好。重点就盯着这么几件事:天然气合同的执行和供气量提升,新管道的准备和开工;口岸的升级改造和通关流程优化;黑瞎子岛的优惠政策细则尽快落地;还有粮食深加工、冷链物流、风电光伏、LNG这些产业也得往前推进。只要这些事能按时间表推进,论坛开得朴素一点也没啥关系。
再跟大伙儿多聊聊天然气这块儿的事儿,“西伯利亚力量1号”这次提高供气量,可不是纸上谈兵的数字游戏,得把压气站、电力供应、调度系统这些配套设施都升级一遍。这个过程看着好像不复杂,但对细节要求特别高,涉及到很多环节。升级完成之后,天然气输送会更稳定,波动会更小,不管是对上游的供气方,还是下游的用气方,都是好事。
“远东路线”天然气管道12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规划,一旦开始施工,沿线的设备制造、建筑安装、物流运输等行业都会被带动起来。这些开工的项目,不光是把管道埋到地下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能把相关产业都带动起来。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对化工、发电、供热这些行业的支持是实实在在的。
不过远东地区目前还面临不少实际问题。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也得继续优化,有些地方办事流程还是太慢,通关效率也不够高,地方的执行能力也得继续提升。黑瞎子岛能不能吸引到投资,不能只靠想象,得靠实实在在的政策。
接下来的半年是个重要的观察期,半年后咱们可以看看三件事:黑瞎子岛的政策有没有公开、卡尼库尔干口岸的效率有没有明显提升、“远东路线”天然气管道有没有进入实质施工阶段。如果这三件事都有进展,那就说明这次从北京到海参崴的衔接是真抓实干,没白费功夫。
这次俄方在办事节奏上也有变化,过去很多事常常是“说得多、做得慢”,现在开始给事情定 deadlines(最后期限),逼着大家往前赶。像黑瞎子岛每半年汇报一次进展、卡尼库尔干口岸2025年底前完成升级,都是这种做法。如果这种风格能延伸到更多方面,比如港口扩容、铁路增加线路、海关系统升级、跨境结算更便利等,远东地区整体的发展速度肯定会明显提升。
对中国东北来说,海参崴这些远东港口是实实在在的出海口。以前很多货物只能绕远路运输,既费时间,成本又高。现在俄罗斯放开了一些政策,允许更多货物通过远东港口运输,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好事。货物运输快了,东北的企业发展起来更有劲头;港口忙碌起来,当地的经济也能受益。
要把这条运输路线理顺,关键还是得完善配套设施:通关流程简化一点、铁路编组合理一点、装卸效率提高一点,这样整个通道就能形成竞争力。当然,这不是一天就能变好的,但只要一直朝着好的方向改进,肯定会越来越顺。
从北京到海参崴,这趟行程安排是前后衔接的关系。在北京谈的是合作框架和基本原则,到了海参崴就是安排具体执行。东方经济论坛不追求大场面,而是希望拿出“能落地的项目清单”。中国这边也表态了,会加强和俄罗斯的高层沟通,支持彼此的发展,还提出要用“大项目”带动双方合作。
总的来说,普京结束四天访华后,马上飞海参崴出席东方经济论坛,就是为了把在北京谈好的合作尽快落地。不用讲太多花哨的话,就一句大实话:事在人为,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来源:蔡孟軒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