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三日晨,天安门广场浸在青白色的天光里。长安街两侧的人群静默着,似在等待一场与历史的对谈。风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上掠过,那些石刻的刀枪与旗帜便恍若在云影里重新苏醒。
青空下的铁翼
——观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记
作者/杨元花
审核/徐丽华
主播/蒋本义
总编/李淑林
九月三日晨,天安门广场浸在青白色的天光里。长安街两侧的人群静默着,似在等待一场与历史的对谈。风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上掠过,那些石刻的刀枪与旗帜便恍若在云影里重新苏醒。
倏然,空中护旗梯队的轰鸣声自东方而来。直升机群排成“80”字样,机翼剖开云层,如同利刃划开时间的帷幕。此刻的轰鸣不是战争的喧嚣,而是和平的注脚——一种以钢铁之姿守护柔韧生命的庄严宣告。人群中有人举起枯瘦的手敬礼,那是曾经持枪的手,如今被岁月蚀出斑驳的痕。
徒步方队走来时,大地开始震颤。并非真正的震动,而是某种精神共振从地底深处涌起。年轻士兵们的军靴砸在地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节拍。他们的面容尚存稚气,眉眼却已镌刻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这“一老一新”的编排颇具深意:老部队的血脉在新一代军人身上奔流,如同黄河水穿越黄土高原,裹挟着昨天的泥沙,灌溉今天的原野。
最令人动容的是战旗方队。那些褪色的旗帜在风中舒展,弹孔化作特殊的纹样,血渍凝成暗红的徽章。每面旗都是一个永不低头的灵魂,旗角的破损处漏过阳光,恰似历史透过伤痕照亮现实。有位白发老者对着旗帜深深鞠躬——他或许在辨认某面旗帜上熟悉的番号,那里面织进他战友最后的呐喊。
装备方队的钢铁洪流带来具象化的安全感。新型坦克的履带碾过沥青路面,留下规则的齿痕;导弹发射车如移动的山脉,载着守护和平的底气。这些“国之重器”并不张扬杀伐之气,反倒显出一种克制的威严,如同收鞘的宝刀,它的价值在于永不出鞘的威慑。
当空中梯队掠过头顶,银翼划出七道彩烟。孩子们尖叫着指向天空,老人们眯眼追寻机尾的云迹。三代人的目光在此刻交汇,共同丈量着八十年的时空距离。军乐团奏响《在太行山上》,铜管乐声与引擎轰鸣奇异地融合,把山岳的坚韧注入了钢铁的羽翼。
忽有鸽群从城楼飞起,白色翅膀在战鹰旁显得如此脆弱又如此顽强。这或许就是今日中国的隐喻:我们有鹰隼守护长空,也不曾忘记鸽子代表的初心。一位母亲把孩子举上肩头,稚嫩的童声跟着旋律哼唱“保卫黄河”,调子不准,却比任何演唱都更接近真理。
阅兵式在《正义必胜》的合唱中落幕,声浪如潮水漫过广场。人们擦拭眼角,却不是在哀悼悲伤,而是在擦拭历史的透镜,为了让明天的视线更加清晰。散场时,有个小女孩捡起一枚掉落的小国旗,小心地抚平卷曲的角——她守护的不仅是一面纸旗,更是对和平最本能的珍视。
归途上,秋阳正好。长安街旁的银杏叶开始染金,像一枚枚时间的书签,夹在民族记忆的巨著中。此刻的铁翼已隐入云端,但大地的震颤还留在血脉里,提醒着我们:青空之上的守望,是为了人间烟火能永远袅袅升腾。
2025.9.3
作者简介
杨元花,女,1954年9月出生,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揭阳诗社社员,揭阳榕城作家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编辑委员会认证诗人,中华诗书画派成员。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系,儿科副主任师,从事医师工作已45年,2009年9月退休,退休后反聘,继续从事儿科门诊医疗工作,发表多篇专业论文,主持多项科研项目。自幼喜欢文学,从医之余,常撰文作诗,笔耕不辍,作品发表于《名篇文学艺术网联盟》、《世界文学联盟》、《文学名人堂》、《当代作家》、《南疆战旗》巜中国经典乡村文学选编》榕城作家》《诗家风采·广东诗人》《名家百科》《顶端新闻》《都市头条》《名篇.金榜头条》《幸福驿站文学》、百度等刊物或公众号。在《当代作家》2024年2期诗词歌赋大赛中荣获冠军奖。2025年成为名篇.金榜头条文学艺术联盟认证会员。
总编简介
李淑林,网名阳光,注册志愿者,仁义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坡诗词学会会员、理事,仁寿作协、诗词学会会员。年年被名篇评为文学领军人物和年度功勋人物。
来源:霏霏推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