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高学历购彩者别踩坑!3个思维误区要警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1:20 1

摘要: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外科医生、工程师、律师等高认知高学历群体在决策中普遍存在 “过度自信” 偏差 —— 他们往往高估自身能力对结果的掌控度,陷入 “乐观主义陷阱”。这种偏差并非源于能力缺陷,而是职业特性、认知模式与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可能推动创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外科医生、工程师、律师等高认知高学历群体在决策中普遍存在 “过度自信” 偏差 —— 他们往往高估自身能力对结果的掌控度,陷入 “乐观主义陷阱”。这种偏差并非源于能力缺陷,而是职业特性、认知模式与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可能推动创新突破,也可能造成失误。

这种过度自信的情况放到购彩场景里更明显,不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在购彩时,非理性行为风险反而比高中以下学历的人高。这并不是因为高学历人群不够聪明,而是多年知识训练养成的思维习惯,在学术里是加分项,到了购彩时可能会制造盲区。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3种高学历高认知人群可能遇到的思维陷阱:

陷阱1 工具理性的过度迁移

高学历者擅长用工具解决问题,这种工具依赖很容易迁移到购彩行为上,例如用算法找冷号热号,用LSTM深度学习模型做大乐透预测。这样的工具思维适用于解决有规律的问题,比如实验数据有因果关系,但彩票开奖是独立随机事件,就像抛硬币,即使前10次结果都是正,第11次为正的概率依然是50%,跟历史数据没有因果关联。

高学历群体尤其需要警惕“规律幻觉”的陷阱。传统教育让我们习惯在标准化框架中寻找答案,但彩票恰恰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随机游戏,越执着用工具找规律,越容易陷入规律幻觉。

陷阱2 做题思维的路径依赖

从上学到工作,我们习惯了投入就有回报的规则,背单词能提分,做实验能出结果。这种思维用到购彩上,就会联想到没中奖不是因为运气,是研究得不够深入,方法没找对。

有些人把购彩当成了必须攻克的“课题”——就像当年解不出数学题会焦虑,现在没中彩票也会反复琢磨“哪里错了”,完全忘了购彩本来是为了简单娱乐。

陷阱3 精致计算的小额误区

高学历者擅长量化思维,购彩时也会算好投入,可“损失厌恶心理”是不受控制的——越没中,越想追投赚回损失,最后小额购彩累积成大额投入。大脑会产生错觉,认为自己计算过的风险就是可控的。知识带来的自信会降低对风险的敏感度,还会想出很多合理化的理由说服自己追加投入,陷入“投入-亏损-加大投入”的恶性循环。

我们应该警惕的用知识的“精密计算”给非理性的欲望找借口,不让它变成购彩的 “绊脚石”,才是真的对自己负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描述了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购买彩票不是需要破解的数学题,也不是要优化的算法模型,就是花几块钱给生活加份小期待的娱乐。我们能坦然接受有些数学题无解,也要接受有些事情就是没有规律,不用知识去掌控不确定的运气,用理性去享受确定的轻松。

最后,浙江体彩呼吁大家警惕网络平台上用“专业术语”“学术权威”编织的购彩骗局,经济学家购彩的中奖率和你随机选号的中奖率是一样的,要擦亮眼睛,不让非法彩票有机可乘。

无论您是购彩者还是彩票经营者,如需心理帮助与支持,均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咨询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7:00

来源:浙江体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