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道里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1:10 3

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才是发展的引擎。道里区紧扣国家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政策,以“家门口”服务为抓手,以“家门口”就业为导向,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答卷。2025年,道里区实现城镇新就业1046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近三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才是发展的引擎。道里区紧扣国家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政策,以“家门口”服务为抓手,以“家门口”就业为导向,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答卷。2025年,道里区实现城镇新就业1046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近三分之一。

小站点大民生

“家门口”服务暖民心

“多亏了楼下的服务站!”下岗后的赵女士在家门口的道里区民生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站信息栏上,一眼相中了报达家政的家政服务员岗位,顺利就业。这正是道里区着力打造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所带来的便捷体验。

道里区大力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网络,2025年建成3家各具特色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道里区民生服务中心“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设立在社保经办大厅内,企业和办事群众集聚,让“小站点”成为就业信息收集与传播中心,社保业务与就业服务的融合打破了部门壁垒,让民生服务更加便民利民;抚顺街“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坐落于原哈尔滨市人才市场区域,现已发展成为集线上线下招聘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平台。线上运营“道里人社”抖音直播间,打造“小里帮你找工作”品牌,截至目前,已吸引超过3.3万人关注;线下通过张贴企业招聘信息、举办小而精招聘会等方式,提供面对面对接服务;丽江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社区资源,以技能培训为特色,开展就业服务。今年推出的“科学清洁,精致生活”主题家政培训以及“妈妈岗”养老护理技能培训,群众交口称赞。各服务站协同运作,构建起覆盖全面、功能互补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就业服务零距离”。

新模式新场景

“家门口”招聘送便利

“逛街还能找工作!”说起自己找工作的经历,毕女士惊喜不已。周末逛街时,她偶然碰到了正在进行中的招聘会,经过现场初步面谈与后续面试,成功入职,成为道里区“逛街+招聘”新模式的受益者。

今年,道里区创新开展“城市就业季 政企联合行动”,在王府井购物中心、凯德购物中心、银泰城购物中心搭建“逛街+招聘”全新招聘场景,巧妙借力消费人气为招聘引流。系列活动共有3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超5000个岗位,覆盖旅游、制造、信息技术、医疗等多个领域,从技术研发等专业岗位,到普工等基础岗位一应俱全,吸引了1.2万人次到场求职。活动通过“道里人社”抖音直播同步进行,超2万人次在线观看,打破招聘地域限制。

此外,道里区打造“周计划”招聘服务品牌,定期推送招聘周计划至街(镇)、社区微信群中,持续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通过高频次、精准化的岗位推送,帮助居民足不出户找到心仪工作,满足各类求职者和企业的即时与长期需求。

搭平台助成长

“家门口”见习聚人才

道里区持续深耕青年就业服务,将见习机制融入人才战略,实现“用人”与“育人”的无缝衔接,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生王成伟的成长故事,成为这一机制的生动写照。

2020年7月,王成伟以见习人员身份加入龙建路桥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在公司党委针对优秀青年制定的培养选拔机制和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勤奋工作,快速成长,短短三年,实现了从职场新人到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的跨越,跻身企业中层。在国企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工作的引领下,如今他已主管党群部门工作,成为中坚力量。他的蜕变,折射出见习基地在“选苗育苗”上发挥的关键作用。

2024年以来,道里区已成功吸引38家优质企业加入青年就业见习基地行列,为19家见习基地发放补贴共计150万元,用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激发企业积极性。同时,紧扣高质量就业主线,鼓励企业积极拓展科研类、技术类见习岗位。哈尔滨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开辟包括研发中心技术员、绝缘工、数控工在内的一批高含金量岗位,已成功吸纳23名高校毕业生及失业青年加入见习。青年们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锤炼硬技能、提升软实力,明确了职业方向,为未来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服务效能,道里区正逐步构建起青年成长有支撑、企业发展有人才、区域经济有活力的共赢生态。

强托底解愁盼

“家门口”帮扶再就业

“感谢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让我能够再就业。”43岁的盛女士做“全职妈妈”多年。“每天围着孩子转,虽然家庭需要我,但看着同龄人在职场上发光发热,心里总有些失落。”盛女士尝试重返职场,却因缺乏专业技能、年龄偏大等因素求职屡屡碰壁。今年7月,在道里区人社局的帮助下,盛女士正式入职道里区人才就业服务保障中心,从事就业帮扶工作。盛女士表示,“这里离家近,工作内容也能发挥我的沟通优势,特别适合我。”

近年来,道里区聚焦零就业家庭、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深入开展“敲门行动”,持续完善就业困难人员摸排认定,健全动态管理机制。畅通就业渠道,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举措完善援助机制,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助力像盛女士这样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

提技能拓路径

“家门口”培训就好业

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部分重点群体因技能不足、渠道狭窄面临就业困难。道里区人社局与辖区内民办培训机构合作,秉持“培训赋能、就业导向、创业引领”的理念,全面开展针对性强、实效突出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今年,经过广泛征集、自主申报与资质审核,道里区共有13家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自主培训,各机构依托专业优势,共开设设备安装、铁路乘务、西式面点等53个培训项目,涉及创业辅导、工程机械操作等多个领域。注重推动校企合作,哈尔滨市万通汽车职业培训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2025年培养486名专业人才,广泛就职于汽车龙头企业,以及哈尔滨、沈阳铁路局等重要交通单位;针对重点群体“就近培训、便利参训”的需求,在社区设立培训点,免费提供创业、电商、西式面点等实用技能项目,通过“理论+实操”教学,帮助失业人员熟练掌握技能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截至目前,各机构累计培训7215人次,有效促进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点群体就业能力提升。

张珏 孙晶雪哈尔滨日报记者刘姝媛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