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翻看2022年那份福布斯中国内地百富榜,可能第一眼会被熟悉的大佬吸引,比如马云、黄峥这些名字。但往下扫,看到27位和28位,那俩普通得有点陌生的名字——刘永行、刘永好,会让人忍不住多查两眼。兄弟俩排行榜上肩并肩,身后故事听起来比电视剧还带劲。可要说更让人
如果你翻看2022年那份福布斯中国内地百富榜,可能第一眼会被熟悉的大佬吸引,比如马云、黄峥这些名字。但往下扫,看到27位和28位,那俩普通得有点陌生的名字——刘永行、刘永好,会让人忍不住多查两眼。兄弟俩排行榜上肩并肩,身后故事听起来比电视剧还带劲。可要说更让人吃惊的,偏偏还有俩同样姓刘的兄弟,也在各自的生意里当上了上市公司的掌门人。说古有“杨家将”,如今四川刘家兄弟能算是商界团宠,这样的阵容,谁看了不感慨?
其实他们家祖上没什么特别的背景,只是老家在成都新津县,解放初那几年,生活清苦的家庭多得很。刘家人也不例外。1945年末,隆冬夜里第一声啼哭带来了一点热气。长子出生时,家里除了父母就是一口土炕,祖母守着提着油灯。父母都是“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人,年轻时做过挑夫,也赶上过红旗下的热血年代。后来两口子在乡下教书,经常得用十多张粮票才换到一点米,五个孩子排成一溜地跟着他们挤在窄屋里,一个比一个瘦。
你细看这四个兄弟,名字里全都带着父母的心愿:大哥刘永言,要言行合一;二哥叫永行,行事端正;三弟永美,做人要美善;小弟永好,好好做人。都说穷人家过日子全靠咬牙,他们那会儿连“明天吃什么”都要掰着指头算。眼瞅着四张男娃的嘴,家里实在扛不住,心酸了一把,把老三刘永美过继给村里那位吃得起肉的有钱人家。可谁成想没过两年,那家也败了,刘永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老刘家的小屋,兄弟几个重新凑齐,日子虽苦,心里有底气。
他们家能挺得过日子,很大原因是父母骨子里那点不服输和讲究。在家里,书柜上摞着成堆发黄旧书,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式的科普手册,都是父母当年舍不得扔的宝贝。刘永言小时候,拆过家里唯一的灯泡看电路,还学着收音机里播音员的口音,把兄弟们给逗乐了。有一年秋天,他借邻居家废铁修了教室的电线,老师拉着全班当众表扬,说“刘永言这手艺,真比我们这些大人还厉害”。这个场面在村里传了好几年,多少人牢牢记着。
日子难过,孩子们早早练出自力更生的本事。谁家娃能自己缝补裤子?刘家能。冬天没被子,兄弟四人轮流睡在一床破棉絮上。农忙时,没伞就用编织袋当斗笠,跟着父亲下田撒肥。社会正闹动荡,别说上大学,连像样的学校都缺。在这样的环境里,谁还愿意多琢磨未来啊?他们都想着“能吃饱才是福”。
可是命运这东西有意思,时局一变,高考说停就停了。刘永言灰头土脸地提着铺盖卷,进了县电机厂当小工。家里人其实早习惯了不抱希望。可等到几年过去,政策再放松,有知识底子的孩子们一夜间又有了出头的路。四兄弟陆陆续续考上大学,有的进了西南农大,有的去电机学院,校门口送别时,父母偷偷用袖子抹眼泪。1977年冬天,村支书还特意在村口撑了一张大桌子,张贴喜报,烧了一锅腊肉,说:“这家,终于要熬出头了!”
那时候,能进国企的叫体面人。四兄弟各成一业,大哥进研究所以为能安稳一辈子,小弟却一心琢磨做点生意。小买卖最早是老二刘永行鼓捣的,他嫌工厂死板,拎着工具箱进县城给人修家电,电灯泡修到后来,连邻县的老师傅都找他支招。有回冬天停电,电厂师傅来请刘永行过去“解救全厂”,他拎着家徒四壁的饭盒,换回一只热气腾腾的包子,乡亲们夸他“机灵,顶用!”
但安稳的生活没能困住他们。最先按捺不住的,是一直琢磨“要做点不同事情”的小弟刘永好。那年春节,兄弟四个坐火盆边烤红薯,天南海北聊一通,说着说着,兄弟们豁出去了:“咱不如合伙干点大买卖!”当时乡下流行养鸡挣钱,他们凑齐全部积蓄,借邻居三百块,硬着头皮开了个小养鸡场。第一批进的蛋,没经验,温度计坏了,孵出的小鸡夭了一堆。乡下大妈们摇头:“哎呀,这活路不适合读书人!”可等到年底盘账,养鸡赚了十万,周围人都惊呆了——那会儿十万块,能盖十五间新瓦房。
转折点就这么悄然来了。他们没留在原地沾沾自喜,一年后又把赚的钱全砸进扩大养殖,把小镇经济搅得活络起来。凡是周围乡亲有疑难,刘家兄弟从不藏私本事,谁来请教技术,家里院子总是坐满了人。
再后来,市场往大了跑,什么米面、兽药、家电都轮番涌进来,刘家兄弟眼光也跟着变。家里最先用微机开账册的是刘永美,他从报纸学来的。1986年,四兄弟讨论一个晚上,决定成立“希望集团”,字面听着很美,可实际上创业早期就是天天跟鸡粪和账单打交道。兄弟几个天天开“家庭会”,意见吵到红脸,谁管哪个板块就一锤定音,各自专注。股份分配,谁也没想独吞,分得明明白白,连唯一的妹妹刘永红也给安排了股份。谁家嫁出去的姑娘能有这份待遇?乡里人羡慕得很。
他们的企业跑起来后,曾经的朋友、同学,不少分批来投奔,四兄弟坚持“能力是第一位”的原则,哪个岗位需要人,就公开招聘,公私分明。不管你是亲戚还是同乡,“不适合就是不适合”,从不徇私,这点在当地出了名。有时候兄弟几个也拌嘴,吵翻天,但晚上还是会挤在一桌喝小酒。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变革风口,市场变化速度比赶集还快。刘永好率先投身饲料业,后来的“希望六和”一举做成了国内第一梯队,走南闯北谈生意的人都得带着点四川口音。刘永行转投新能源和地产,手脚麻利得惊人。刘永美喜欢技术,专门捣鼓畜牧养殖创新,偶尔带着县农科站的人下到田里“现场教学”;刘永言更偏管理,几个兄弟都时不时要请他“裁判”。
这些年广告宣传铺天盖地,可刘家四兄弟低调得很。只有真正搞过养殖的同行才知道他们当年“摊大饼挣钱”的辛苦。有一阵市场跌价,合作社差点全部赔光,兄弟每人自掏家底把最困难的几家先救出来,后来乡亲见到他们都说刘家讲义气,不只顾自己。
父亲临终前,四个儿子都守在床边。老人攥着刘永言的手,反复念叨一句话:“兄弟要和气,发家不是本事,不能丢了良心。”谁都没有笑着应,只是默默点头。兄弟间偶有龃龉,每每想起这句话,都能适时收住。
再后来,福布斯榜单出了新的名字。刘永行和刘永好榜上有名,好友聚会还能自嘲:“我们这兄弟四,最好的资产是亲情,不是钱。”很多记者想写他们的“商业机遇”,想写四川首富如何炼成,想找大佬语录,他们偏偏喜欢坐在家门口喝杯盖碗茶,说一句:“穷日子苦尽甘来,才知道一顿饭能暖几代人。”
我有时在想,这些故事到底算不算传奇?有多传奇?也许在当代年轻人看来,刘家兄弟就是某种“后天努力”的典范。但细细琢磨,他们的起点就是当年中国千千万万贫穷家庭的缩影。家里那个灯泡的光,撑过黑漆漆的夜,支撑着无数个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熬出了新生活。
故事没那么高大上,就是普普通通的父爱母爱、兄弟情谊、一点不服输的棱角。只是到了某一天,你会发现坚持到底的人,最后都能看到亮光——有时候,比什么都踏实。有钱,有亲情,有底线,才是顶天立地的人生。不知道这是不是每个家长心目里最希望传承下去的东西呢?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