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泡沫破裂,“泡沫先生”朱宁强烈呼吁:对断供者给予保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0:39 1

摘要:过去一年,全国新房销售面积从2021年峰值的17.14亿平方米暴跌至9.7亿平方米,近乎腰斩。与此同时,一线城市动辄40~45倍的房价收入,远超国际普遍水平,这逐渐引起了诸多社会情绪,甚至影响了当代年轻人的婚育选择。

楼市来到历史性拐点。

过去一年,全国新房销售面积从2021年峰值的17.14亿平方米暴跌至9.7亿平方米,近乎腰斩。与此同时,一线城市动辄40~45倍的房价收入,远超国际普遍水平,这逐渐引起了诸多社会情绪,甚至影响了当代年轻人的婚育选择。

今年8月,早在八年前便曾预判了楼市泡沫的著名经济学者朱宁,再次提出深刻洞见:房地产泡沫问题,最后很可能不是通过经济形式,而是通过政治和社会的形式反映出来。

面对持续下探的楼市,朱宁教授直言:“房地产筑底仍需3~5年,房价或再跌20%~30%。”而这番研判,正是其2016年出版的图书《刚性泡沫》中残酷预言的现实印证。

朱 宁

如今,政策端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平衡:多城松绑限购试图“止跌回稳”,而“断供潮”阴影下不少年轻家庭陷入负资产困局。到底还要不要买房?一线城市高房产捆绑的公共福利,会产生新的分配逻辑吗?当时代的β消失了,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房子、股市与未来?

近日,《刚性泡沫》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朱宁在《厚雪长波》的播客分享中,耐心回应了年轻人关注的以上问题。

下面是朱宁教授在《厚雪长波》分享的核心观点,经中信出版编辑整理。

那曾经是一个高歌猛进、遍地黄金的时代。

年化15%~18%的收益率,4~5年本金就能翻番——当年信托产品的承诺简直‘好到不像真的’(too good to be true),而且当时的大量投资者都对此深信不疑:出了问题,总会有人替我兜底的。”朱宁教授在分享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没错,在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前,“刚性兑付”一直如同中国经济体系中的一层隐形担保网。

那段时间,信托产品的超高收益常态化,而风险被市场选择性忽视。不只是信托产品,房价永续上涨的幻觉,也被外界不断强化着。土地财政和银行信贷的深度关系,大家对地方政府债务兜底的预期普遍存在。

当时,这组来自全国层面的债务数据,正是朱宁教授当年撰写《刚性泡沫》一书的直接触动。

2009年,中国整体债务是GDP的1.6倍;短短6年后,2015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2.6倍——相当于6年间凭空增加了整整一个GDP的债务量级。

后果相当严重。在“安全兜底”的幻觉下,全民风险偏好被扭曲,“敢冒险、猛加杠杆”成为投资的主旋律。

一直以来,A股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市场化、最不靠政府兜底的部分,投资者也已经相对快速地建立起风险自担的意识——“愿赌服输”。但是,理财产品、房地产的迭代速度则慢很多。虽然在金融学范畴里,房产从来都是风险资产,并没有只涨不跌一说。

所有经济奇迹都有代价。当绝大多数人都相信政府会兜底时,风险正在屋顶堆积;资产泡沫开始疯狂滋长,债务规模急速膨胀。

“过去50年里,泡沫的产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不只中国,如今美股估值已经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水平,达到美国历史上第二高,仅次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水平。”在《厚雪长波》的播客分享中,朱宁教授这样指出。

他认为,“泡沫吹大”的更深层原因,源自大家对“刚兑”预期和对风险漠视的人性。

“追涨杀跌,人类进化亿万年来形成的这种行为方式,被超高速的经济发展显著放大了。”

泡沫就像啤酒,没有泡沫就不好喝了,但剧烈膨胀、急速吹大的泡沫——终会泼洒一地,留下一片狼藉。

早在2016年,朱宁教授在《刚性泡沫》首版中预警楼市泡沫风险时,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正一路冲向巅峰。

2021年,房价见顶,中国成为全世界房子“最贵”的国家。其中,一线城市上海、北京的房价收入比高达40~45倍,也就是说,一个平均水平的家庭需要花40多年时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而纽约、伦敦等城市的普遍水平(房价收入比)是15~20倍。

而衡量房价水平的另一个指标——房屋租售比,也已经高到惊人。2021年,海外发达国家一套房的价格大约是15~20年的房租;而北京、上海高达70~80年。

最近几年,楼市成交面积逐年减少。2024年,全国新房年销售面积从2021年峰值时期的17.14亿平方米,下降至9.7亿平方米,深度回调。

其实,在《刚性泡沫》图书2016年首版那年,政府已经在有意识地、有规划地“去杠杆”了。从2016年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到2021年出台的房地产“三条红线”政策……

但是,过去10年间,黑天鹅事件频发:从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贸易冲突,到特朗普再度上任以来的各种非常规政策,这些都对房地产调控的“次生变化”产生了诸多影响。

在《厚雪长波》的播客中,朱宁教授判断,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仍然处在见顶左右。

他认为,“作为一项资产,房子的价格相对基本面而言,并没有变得很便宜。而未来3~5年,仍将是房市筑底的过程,预计要再调整20%~30%左右”。

历史上,房产其实从不是刚需。眼下,当房价上涨的高预期消失后,很多叙事都在发生根本性改变,泡沫破裂的代价,也可能超出单纯的经济层面。

在《厚雪长波》播客里,朱宁强调,房地产泡沫问题,最后很可能不是通过经济形式,而是通过政治和社会的形式反映出来。现在,年轻人看到高不可及的房价,他的想法可能是不考虑购买,甚至为了减轻贷款压力,谨慎考虑结婚和生孩子。

历史的经验,清晰可辨。

日本房地产泡沫从1990年见顶到2007年见底,经历了17年的漫长调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房地产泡沫,从2007年见顶到2015年见底,用了8年时间出清。

朱宁教授认为,中国消化当前的房地产泡沫,同样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如果我们从楼市上升期计算,完整周期预计将跨越20~30年。

全球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明显地域化特征、非常分散的大市场。过去5年,这种地域分化更加强烈,尤其是人户分离。现在,长期生活在一线城市但仅在家乡有房产的人口数量,高达数千万。

楼市泡沫,将如何着陆?朱宁教授分析说,在政策层面,面对泡沫有3个共识:第一是别让泡沫吹大;第二是不要去主动戳破它,除非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第三,当泡沫破裂时,一定要去救,而且动作要快。

在《厚雪长波》播客分享中,朱宁指出,“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泡沫破裂期)。这里我强烈呼吁,要对购房者、断供者给予保护和救助”。

这是因为当前国内的抵押贷款制度比较严苛,断供的年轻购房者可能不仅失去房产,还需要承担房价的损失,甚至有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这会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此外,朱宁教授进一步指出,当千千万万家庭因预期不足而收缩消费和投资时,真正的复苏始于“安全感的重建”。

他表示:“现在宏观数据和居民体感的差距有落差,宏观数据是可靠的,但最终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是千千万万普通居民和家庭的‘体感’,当基本的安全感得到保障,社会的安全网搭建好,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信心也会重拾。”

回过头来看,中国人之所以愿意斥巨资买房,其实看重的是社会公共福利。

下面这个例子或许更有启发性。当很多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挤进一线城市时,股神巴菲特却定居在小城奥马哈,这个一年有四五个月有一两尺厚积雪的城市,但这里的公共服务水平,可能并不输纽约、芝加哥等一线城市。

重读《刚性泡沫》

打破“刚性泡沫”,绝非终结繁荣,而是为了让经济体焕发更强的韧性。

早在2016年《刚性泡沫》首版中,“朱宁教授”便以前瞻视野,勾勒了中国经济的深层风险图谱: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路径;影子银行风险的传导链条;国企债务的沉疴;以及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的隐患……

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全球视野,朱宁教授在书中系统解构了中国经济“刚性泡沫”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破局之道。

八年风云激荡,预言渐次应验。

在全新推出的《刚性泡沫》(2024年增订版)一书中,朱宁教授直面剧变,重磅增补了:

·量化剖析了疫情等“黑天鹅”对债务规模与结构的冲击;

·深入追踪“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的市场真实演变与深远影响;

·敏锐洞察全球格局剧变下,中国经济呈现的新特征与韧性挑战;

……

本书以中国金融市场与经济运行为核心议题,敏锐捕捉了那些常被大众忽视的关键现实,触摸中国经济的敏感之处:为何金融市场在对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提供支撑的同时,又会引发严重的金融问题?

重读《刚性泡沫》,探寻后泡沫时代的韧性增长路径。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