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致癌添加剂传闻?官方客服紧急回应真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16:01 1

摘要:近期网络上一则关于"乐事薯片含致癌添加剂"的传闻引发广泛关注,不少消费者纷纷表示担忧。面对汹涌的舆论,乐事薯片官方客服迅速作出回应,澄清了相关传闻。这类食品安全谣言为何屡禁不止?薯片中的添加剂到底安不安全?让我们从科学角度一探究竟。

参考文献:
[1]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报告》.2023年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2014年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常见食品添加剂科学认知指南》.2022年
[4]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食品与癌症相关性研究综述》.2023年
[5] 中国营养学会.《食品添加剂与健康科学解读》.2021年

近期网络上一则关于"乐事薯片含致癌添加剂"的传闻引发广泛关注,不少消费者纷纷表示担忧。面对汹涌的舆论,乐事薯片官方客服迅速作出回应,澄清了相关传闻。这类食品安全谣言为何屡禁不止?薯片中的添加剂到底安不安全?让我们从科学角度一探究竟。

薯片作为当代人喜爱的休闲零食,其制作工艺和添加成分一直备受关注。此次传闻主要针对乐事薯片中可能含有的"致癌添加剂",具体指向了食品中常见的几种添加剂:酸性焦磷酸钠、焦亚硫酸钠以及丙酸钙等。这些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用于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等目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明确规定了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最大允许使用量。根据该标准,酸性焦磷酸钠作为膨松剂和稳定剂,在薯类膨化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为5g/kg;

焦亚硫酸钠作为抗氧化剂,其在相关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1g/kg;丙酸钙作为防腐剂,在休闲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为2.5g/kg。这些数值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而制定的安全限值。

乐事薯片官方客服在回应中强调,其产品中所使用的所有添加剂均符合国家标准,使用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安全限值。官方还表示,产品配方中的每一种成分都经过了完善的安全评估程序,符合国内外食品安全法规要求。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研究表明,在正常食用条件下,这些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风险。该中心2023年发布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报告》指出,酸性焦磷酸钠在人体内会迅速分解为磷酸盐,作为正常的生理成分被代谢;

焦亚硫酸钠在极低剂量下可能会引起少数敏感人群的过敏反应,但对大多数人没有健康风险;丙酸钙则是一种低毒性的防腐剂,其安全性已被广泛证实。

传闻中提到的"致癌性",往往是对科学研究结果的片面解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2023年发表的《食品与癌症相关性研究综述》指出,许多被怀疑具有致癌性的物质,在动物实验中使用的剂量往往是人类日常摄入量的数百甚至数千倍。当这些研究结果被简单地传播为"某物质致癌"时,就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物质的致癌性分类是很多谣言的来源。该机构将物质分为四类:1类(对人致癌),2A类(很可能对人致癌),2B类(可能对人致癌)和3类(对人致癌性证据不足)。

重要的是,这种分类仅表示致癌可能性的强弱,并不考虑接触剂量和实际风险程度。例如,咖啡曾被列入2B类,后来被降为3类,但这并不意味着适量饮用咖啡会增加癌症风险。

乐事薯片中使用的添加剂均未被IARC列入1类或2A类致癌物清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在《常见食品添加剂科学认知指南》中指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采用了极大的安全系数(通常为100),这意味着允许使用的剂量比可能引起健康问题的剂量低得多。

那么,为什么此类食品安全谣言如此容易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仅仅取决于客观风险大小。当涉及到食品安全时,"未知性"和"可怕性"会显著增加人们的风险感知。添加剂名称拗口、化学本质难以理解,再加上"致癌"这一令人恐惧的后果,使得相关谣言极易引发公众恐慌。

中国营养学会在《食品添加剂与健康科学解读》中强调,科学识别食品添加剂信息的重要性。该学会指出,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评估,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产品包装上的成分表和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判断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对于担心添加剂摄入过多的消费者,营养学专家建议:保持均衡多样的饮食结构,不过度依赖单一食品;选择新鲜天然食材自行烹饪,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比例;认真阅读食品标签,了解食品成分,做理性消费者

薯片等休闲食品确实含有一定量的添加剂,适量食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国家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已经考虑到了长期摄入的安全性。据测算,一个成年人需要一次性食用几十甚至上百包薯片,才可能达到这些添加剂的安全限值,这在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发生。

乐事官方还补充说明,企业定期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所有批次产品都必须通过严格的品质控制程序,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后才能上市销售。同时,企业不断优化配方,在保证产品风味和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添加剂的使用量。

面对食品安全传闻,消费者应保持理性判断,避免被未经证实的信息误导。官方客服的回应表明,企业对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负责的态度。这种及时、透明的沟通方式,有助于消除公众疑虑,建立信任关系。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公众参与三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企业应严格遵守生产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公众则应提高科学素养,学会分辨谣言和真相。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甄别真伪信息的挑战。对于食品安全这类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建议公众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官方渠道。

食品安全谣言的频繁出现,反映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这种关注本身是积极的,但前提是要基于科学、理性的认知。对企业而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信息透明度是应对质疑的最佳方式;对消费者而言,科学认知、理性消费则是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

最后,食品添加剂既非"毒药"也非"万能药",它们是在特定条件下特定用途的功能性物质。对待食品添加剂,既不应妖魔化,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适量摄入各类食品,才是维护健康的科学之道。食品安全离不开科学认知,也离不开每个人的理性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消费观念,才是我们抵御各类健康风险的最有力武器。

来源:皮皮鱼的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