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交易被暂停后,李嘉诚转头要在伦敦上市,规模高达190亿美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15:24 1

摘要:随后国外权威媒体路透社发文称,李嘉诚开始剥离长和在全球的资产,然后准备在伦敦上市,规模或达190亿美元。

根据最新消息,李嘉诚的卖港口计划暂缓了,原定4月2日签订交易协议,现在看来是不会签了。

随后国外权威媒体路透社发文称,李嘉诚开始剥离长和在全球的资产,然后准备在伦敦上市,规模或达190亿美元。

李嘉诚的这一举动是为何呢,这笔牵动人心的港口交易最后会走向何方呢?

伦敦证券交易所

2025年3月28日,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和实业突然宣布暂缓与贝莱德财团签署巴拿马港口交易协议,原定于4月2日完成的最后期限被无限期搁置

这场涉及228亿美元的“世纪交易”看似因舆论压力按下暂停键,实则背后交织着资本风险、监管铁幕与国际关系的复杂博弈。

根据交易条款,若长和单方面终止协议,需向贝莱德支付高达120亿港元(约15.4亿美元)的违约金,相当于长和2024年净利润的23%。

贝莱德

更棘手的是,此举可能引发贝莱德等国际资本的反制,作为全球最大资管集团,贝莱德管理着10万亿美元资产,其在欧美金融市场的影响力足以动摇长和系企业的债券评级与融资成本。

数据显示,长和系四大上市公司目前存续美元债规模达217亿美元,其中2026年到期的35亿美元债收益率已因事件波动攀升至8.2%。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迫使长和选择“暂缓”而非“终止”,试图为后续谈判争取缓冲空间。

李嘉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反垄断审查成为关键变量,3月28日当天,总局反垄断二司罕见以“答记者问”形式表态。

强调将重点审查交易是否“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及“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尤其关注巴拿马运河港口的战略属性。

这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黄金水道,每年承载全球6%的贸易量,中、美货运占比分别达21%和74%。

巴拿马运河

审查可能持续3-6个月,若最终认定交易危害国家安全,长和或将被迫剥离敏感资产,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监管策略,既避免直接激化矛盾,又为后续博弈留下操作余地。

暂缓不等于终结,知情人士透露,长和正研究两套预案,一是将巴拿马港口拆分为独立实体,保留49%股权以满足审查要求,二是引入中资财团作为联合买方,但贝莱德对此态度谨慎。

虽然李嘉诚与贝莱德之间的交易暂时延期了,但是却突然曝出李嘉诚要将长和在伦敦上市,这一举动是为了什么?

李嘉诚

一则来自路透社的独家报道震动全球资本市场,香港首富李嘉诚家族掌控的跨国财团长和集团,正计划剥离旗下估值高达500亿美元的全球电信资产,并寻求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若交易成行,这将成为自2021年电动汽车公司Rivian登陆纳斯达克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也是英国脱欧后最具标志性的资本运作案例。

据三名参与谈判的投行人士透露,长和已与高盛、摩根士丹利及汇丰控股组成专项团队,正在评估两种重组方案。

路透社报道

第一种是“纯电信”模式,将欧洲3集团、亚洲电讯业务整合为单一实体上市,该部分估值约380亿美元。

第二种为“电信+基建”的模式,捆绑部分欧洲铁塔资产(约1.2万座基站)及海底光缆业务,总估值可提升至500亿美元,但可能面临更复杂的监管审查。

长和集团发言人杨敏丽对此回应称“不对市场传闻置评”,但资本市场已用真金白银投票,消息曝光后,长和港股单日涨幅达7.3%,创下2023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旗下长江基建等关联公司跟涨逾4%。

选择伦敦而非香港作为上市地,这背后折射出李嘉诚在商业版图上怎样的思考?

伦敦证券交易所

英国财政大臣亨特在2025年春季预算案中宣布,将上市公司印花税减免50%,并允许双重股权结构,这些政策调整直指重振伦敦金融城地位。

目前伦交所平均IPO募资额仅为纳斯达克的1/6,亟需引入长和这类超级项目提振信心,若以500亿美元估值计算,上市后长和电信将成为富时100指数第15大成分股。

通过引入欧洲养老金基金(如荷兰ABP、挪威央行投资局)作为基石投资者,可强化与欧盟监管层的利益纽带,对冲地缘风险。

伦敦证券交易所

2024年港交所新规要求主要上市企业董事会中“港人董事”不少于1/3,而长和系目前9名董事中仅有2名香港居民,选择伦敦可保持管理层架构稳定,避免治理权争议。

长和系的这步棋,本质是全球化退潮下的防御性布局,将“政治敏感度较高”的电信基础设施,转化为受英国《公司法》保护的上市公司股权。

港交所

若成功募资200亿美元,可加速投资英国新能源基建,而且李嘉诚长子李泽钜更熟悉欧洲市场运作,上市将为家族财富传承提供透明化路径。

在这场牵动三大洲的资本迁徙中,94岁的李嘉诚再次展现其穿越周期的嗅觉,当别人看到风险时,他看到的或许是危机中裂开的资本缝隙

李嘉诚

目前长和系正尝试“曲线救国”,计划将港口资产分割出售或引入第三方,但舆论场中,“千古骂名”的警示与“资本无国界”的辩解持续交锋。

香港中文大学民调显示,71%受访者认为李嘉诚“过度追逐利益”,这种认知危机或将成为其商业帝国的最大隐患,这场资本博弈的终极战场,在于人心向背。

当一代巨富的商业传奇步入终章,如何平衡“逐利本性”与“家国情怀”,不仅关乎个人历史评价,更将深刻影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走向。

在主权与资本的碰撞中,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恒的选择。

信息来源:路透社 2025-03-28

深圳新闻网2025-03-28 港媒:李嘉诚卖港口交易暂缓!

路透社 2025-03-28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