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捋清克什米尔与中国渊源的来龙去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6-18 02:02 1

摘要: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印度跟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争斗的起因以及过程,其中说到克什米尔牵扯到的是三个国家,除了印巴就是咱们,但很多人不明白为啥中国也跟克什米尔扯上了关系。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印度跟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争斗的起因以及过程,其中说到克什米尔牵扯到的是三个国家,除了印巴就是咱们,但很多人不明白为啥中国也跟克什米尔扯上了关系。

既然都聊到了印巴争端这一步,那就接着往深处扒,聊聊克什米尔的今世来生,中印不对付的原因也就顺便聊明白了。

壹 克什米尔的由来

先说一个常识。咱们现在所说的“克什米尔”地区,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土邦林立,和印度半岛那边一样一样的,完全是一地碎片。

当然了,现在也不是一个整体,印控一部分,巴控一部分,各自控制的那部分中也是互不统属。

这么说不容易理解,咱们看图说话。

克什米尔地区的组成

克什米尔,最早的时候,仅仅指的是上图中的克什米尔谷地那一小块地方,面积也就1.5万平方公里。

那是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面积达到19万平方公里的巨无霸?一句话,英国人一手炮制。

这倒也不难理解,在二战之前,英国是妥妥的蓝星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兼世界级搅屎棍,全世界的地缘政治基本都能跟英国能扯上关系。当然二战之后就不是了,因为它侄子美国崛起了。英国人心态比较好,眼看无法遏制美国的崛起,掉头就跟着侄子继续混的风生水起。

19世纪初的时候,也就是咱们的清朝嘉庆时期,在印度半岛北部,也就是现在的旁遮普地区,崛起了一个王国,叫锡克王国。它的北边有一个查谟王国,在锡克王国的武力访问之下,查谟王国就成了锡克王国下面的一个土邦。

为啥提这两个王国呢?因为克什米尔变成现在这个疆域范围,跟这俩国家脱不了干系。

看看下面这个时间轴就明白了。

1819年,锡克王国联合查谟王国吞并克什米尔谷地。

1834年,查谟王国侵入拉达克(西藏藩属国)。

1940年,查谟王国吞并巴尔蒂斯坦(唐朝那会叫大勃律)。

锡克王国的大肆扩张显然影响到了英国人的利益。爆发了两次英锡战争,锡克王国战败,接着就被并入了英属印度,变成了旁遮普邦,后来印巴分治时又被一分为二。

英国跟锡克王国闹翻后,就跟查谟王国勾搭到了一起,在1846年把从锡克王国手里抢来的克什米尔谷地卖给了查谟王国,接着成立了英国宗主权下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

也就是说,到1846年,“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疆域范围,已经扩张到了查谟、克什米尔谷地、拉达克、巴尔蒂斯坦这几个地方。

这还没算完。1858年英属印度成立后,英国人给英属印度寻找缓冲区简直成了执念,接着就往北把吉尔吉特和坎巨提占领了。

经过几十年的折腾,英国终于心满意足,一手炮制出了面积达到近20万平方公里的“克什米尔地区”,也就是咱们今天看到的克什米尔。

到1947年印巴分治,克什米尔又分成了印控和巴控两块。这也成了如今印巴矛盾的根源,隔三差五就得干一仗,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个火药桶。

贰 克什米尔跟中国的渊源

综上所述,基本也就捋清了克什米尔地区的由来。

那问题来了。克什米尔跟中国到底有啥关系?为啥老有人提拉达克、坎巨提、甚至大勃律小勃律这几个地名?

这事看怎么理解。如果从“自古以来”这个角度叙事,那跟中国关系还真不小。但是从现代领土规则来说,有一说一,基本扯不上啥关系了。

咱们一个一个捋。

先说最早的大勃律和小勃律。还是对照着下面这个图来说。

大勃律小勃律拉达克的历史

在公元720年前后,也就是咱们的唐朝那会,勃律国分裂成了大勃律和小勃律两个国家。大勃律对应的是现在的巴尔蒂斯坦,小勃律对应的是现在的吉尔吉特。

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势力一度扩张到了中亚地区。这俩地方当时被吐蕃控制,但是唐朝他们也惹不起,大勃律作为吐蕃的藩属国只好两边讨好,一边臣服吐蕃,一边给唐朝遣使进贡。

不过这地方里唐朝太远了,实话实说,唐朝对大勃律的控制极其有限,算不上藩属关系。

不过小勃律就不一样了。这儿作为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大唐对这儿的重视程度远超大勃律。在公元722年,唐玄宗就派兵去了小勃律,跟吐蕃干了一仗,把小勃律抢了过来,从此小勃律归附唐朝,成为了大唐藩属国。

到公元737年的时候,吐蕃又把小勃律抢了过去。这一下子就把大唐通往中亚的道路给堵上了。唐玄宗当然忍不了,本着“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原则,在747年派高仙芝率军翻越帕米尔高原,万里奔袭,又把小勃律夺了回来,并把国名改成了“归仁”。

不过到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衰落,小勃律又被离得近的吐蕃控制了。自此,小勃律跟中国也就没啥关系了。

如果说大小勃律的历史太久远,那拉达克可就近的多了,就发生在清朝晚期。

上文说了,在查谟王国吞并拉达克之前,拉达克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最主要的是,这个王国是西藏的藩属国。也就是说,查谟是从西藏手里把拉达克抢走的。

拉达克王国在历史上也是频频改朝换代,等到了清朝那会,拉达克跟西藏干了几仗没干过,就成为了西藏的附属国。后来康熙收拾完准噶尔,接着就把西藏重新纳入了中国版图。自然而然的,拉达克就成了大清的藩属国,拉达克汗由此开始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

这就是咱们为啥说拉达克是中国故土的由来。

1834年查谟王国侵入拉达克时,拉达克曾派人去西藏求救,当时西藏自身难保,而大清在西藏只有驻藏大臣没啥驻军,对拉达克的危机也只能干瞪眼。

1940年大清这边跟英国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查谟王国觉得大清顾不上西边,就想浑水摸鱼,从拉达克继续往东打到了西藏阿里。这西藏跟大清可就不能忍了,在1841年爆发了“森巴战争”(西藏称查谟的道格拉人为森巴人),把道格拉人赶出了阿里,甚至一度反攻到了拉达克。

由于谁也占不到便宜,查谟和西藏地方政权在1842年签订了停火协议,双方都承认旧有边界,也就是西藏放弃了拉达克的藩属身份,后来英国把拉达克并入了“查谟和克什米尔。

也就是说,从1842年,中国在事实上失去了对拉达克的宗主权。

但这事争议很大,因为这个协议是西藏地方政权签订的,并没有经过清朝中央政府的许可,甚至清政府都不知道还有这事。

所以,对于拉达克的问题,咱们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承认。印度你要不惹我,那就睁只眼闭只眼不吭声;你要是惹了我,那就得从法理方面唠唠了。

这不在2019年,印度取消了拉达克的自治权,宣布成立“拉达克中央直辖区”,立即遭到了我外交部的驳斥。

原因也不复杂,因为印度人非说阿克赛钦属于拉达克,也就是属于克什米尔。这属于混淆概念,咱们当然不能认可这种说法。

咱们上文基本也说明白了,克什米尔本来英国炮制出了的一个大杂烩,阿克赛钦在历史上跟克什米尔根本就没啥关系。如果非要抬杠,那就得聊聊“自古以来”了,连拉达克都是中国故土,你跟我扯啥阿克赛钦?

阿克赛钦的归属,实际上就是中印之间矛盾的根源。这个地方为啥这么重要?

对中国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对印度来说也那么重要吗?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那印度为啥宁肯跟中国翻脸也要在这个地方跟中国死磕?

不复杂,脑子有病。什么病?谜一样的大国自尊妄想症。

叁 阿克赛钦

新中国一成立,从精神层面来说,一下子就脱胎换骨。毛主席制定的外交策略就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通俗点说就是对外强硬,爱谁谁,以前晚清和民国那些不平等条约统统不承认,你们列强欺负晚清行,欺负民国行,想欺负新中国?做你们的春秋大梦去吧。

英国说我不服,然后紫石英号被轰了。美国说我也不服,然后朝鲜战场被打懵了。

这时候,谁也没想到,刚建国没几年的印度冒了出来:新中国凭啥不能惹?我就不信这个邪。

印度为啥跟中国杠上了?主要就是阿克赛钦。

新中国开始那几年兵分多路四面出击,一面抗美援朝,一面西南剿匪,当然没忘了西边的西藏,在1951年就派出第十八军把西藏给解放了。

其实在解放军进入西藏之前,印度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谋求西藏独立,作为印度和中国的缓冲区。从地势上来说,印度是大平原,西藏所在的青藏高原是制高点,从军事角度来说,中国占尽优势,但反过来对印度可就不是那么舒服了。

不过随着解放军在西藏表演了一出经典的包抄合围,本来还想出兵支援西藏的印度明白上去也是送人头,虽说心不甘情不愿,也只得承认了现实。

解放军进入西藏的同时,顺手就把阿克赛钦这个战略要点给占了。不过当时印度不知道,他们也从来没去过这地方。多说一句,阿克赛钦极度不适合人类居住,基本上都是无人区。

印度一开始不知道中国修路,1957年才从中国的报纸上知道中国修路修到了阿克赛钦,就找中国政府抗议,说你们修路为啥修到了我们的阿克赛钦?中国这边一听也是一脸懵:阿克赛钦啥时候成了你们的?

印度人说我们有证据,英国人在的时候划了一根“约翰逊线”,把阿克赛钦划到我们这边来了。

中国问你说的这根线,得到了哪个政府的承认?清政府?民国?还是新中国?你说划线就划线?

“约翰逊线”是当时英属印度一个叫约翰逊的,为了跟沙俄争地盘,私自在地图上把英属印度跟中国的边界线,从本来的喀喇昆仑山脉,往北画到了昆仑山脉。这条破线,根本没有得到西藏地方政府、清政府的同意,后来英国人也知道理亏,又画了一根“马继业线”,把阿克赛钦重新画到了中国这边。

印度人说我不管,反正我觉得是我的就得是我的,你要不给我就抢。

那问题来了。阿克赛钦这个无人区,对中印两国来说,有那么重要吗?

一句话,对印度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对中国极其重要。

阿克赛钦位置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地缘安全方面来说,阿克赛钦对印度影响并不大,因为阿克赛钦跟印度中间还隔着两个大山脉,一个是喀喇昆仑山脉,一个是喜马拉雅山脉。所以网上有人说中国占据阿克赛钦这个制高点,一个俯冲就到新德里了,纯粹是不明所以,胡言乱语。

但是阿克赛钦对于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了。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地缘安全。从上图可以看出来,拉达克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如果拉达克在中国手里,后面还有喀喇昆仑山脉这个天然屏障在那儿杵着,西藏和新疆就可以高枕无忧。但是拉达克已经没了,这一下子阿克赛钦的战略位置就凸显出来了。

可以想象一下,阿克赛钦如果在印度手里,相当于他们越过了两个天然屏障的大山脉,爬上了青藏高原,俯视着新疆和西藏,咱们啥感觉?

另一个因素更重要,就是新疆和西藏的连接。新疆和西藏之间,有一条海拔6000米、绵延2500公里的昆仑山脉,要翻越这条山脉修一条连接两边的公路,基本上是不可实现。

但是好就好在,在昆仑山脉西边有一个山口地势比较低,修路的难度大大减小。经过这个山口,再经过阿克赛钦,修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然后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全长1179公里的新藏公路,也就是咱们说的219国道,在1957年建成通车。

在这种地形上修路,大家可能没啥概念。上个图大家感受一下。

新藏公路的修建难度巨大

如果没有新藏公路,从新疆去西藏至少要多绕行1200公里以上。可想而知,这条公路,实际上就是新疆和西藏之间的大动脉,重要性可想而知。

如果讲法理,英国人,包括印度人,根本都没有去过阿克赛钦。反而早在1892年的时候,清朝一个叫李源鈵的官员,就在喀喇昆仑山口立了界碑。

然而印度人根本不跟你讲理,开始在阿克赛钦地区阴戳戳的搞事。这也成为中印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肆 中印关系

其实,中印的关系一开始相当不错。

新中国成立后90天,印度就发表声明承认新中国,并在1951年4月1日和新中国正式建交,是非社会阵营第一个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后来中国出兵朝鲜参战,美国在联合国提议把中国定义为侵略者,印度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在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上,印度也一直是支持者。

当时的新中国在外交上备受孤立,印度这么做,中国当然很感激,觉得这兄弟可交,两国关系一度相当亲密,甚至都喊出了“中印两国是兄弟”的口号。

那两国之间有没有龃龉?当然有,那就是边界问题。

西藏的解放,让印度把西藏作为缓冲区的想法落空,于是就退而求其次,开始翻出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藏南地区动手动脚。

关于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咱们简单说明一下。中印边界全长大约1700公里,分为东段、中段、西段三部分,基本上全部存在争议,最主要的就是东段和西段。东段的争议就是那根“麦克马洪线”,牵扯到的是藏南地区;西段的争议则是上文说的“约翰逊线”,牵扯到的是阿克赛钦。具体如下图所示。

中印边界线的争议点

咱们那会忙着国内一摊子事,跟美国又干上了,加上考虑到喜马拉雅山那一带的地形,虽然知道印度人在藏南搞鬼,但是多线开战根本不现实,也就没吱声。

藏南中国还没吱声,印度又开始得寸进尺了。随着中国把路修到了阿克赛钦,印度人对中国提出抗议,尼赫鲁直接在1958年给周总理写信提出领土要求,说藏南、阿克赛钦都应该属于印度。

中央这才感觉出印度有点不着调,不过还是认真研究了一下。从法理角度来说,你印度说的那两根破线我们根本不承认,让你暂时呆在藏南不代表藏南就是你的,至于阿克赛钦,连想都不用想,根本没啥可讨论的。

不过从当时的国际关系考虑,跟美国势不两立,跟苏联濒临破裂,实在不想再在西南边境再树立一个敌人。于是就站在印度立场上考虑了一下,觉得藏南在喜马拉雅山南坡,靠近印度大平原,中国要是在那儿驻军,印度确实睡不着了。

于是周总理就跟尼赫鲁说,边境问题比较复杂得从长计议,要不先按照实控线处理?藏南你们先住着,至于阿克赛钦,就没啥讨论的必要了,当然是中国的。

不过尼赫鲁脑回路清奇,完全没有理解这是中国从大局出发的刻意忍让,态度非常强硬:中印边界划分清楚,证据就是“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中国应立即马上撤出侵占印度的领土。

话聊到这个份上,基本就没法聊了。中国这边也就没惯尼赫鲁毛病,直接无视了。

尼赫鲁一看中国没理他,居然搞了一个“前进政策”,派出大量的小分队跑到阿克赛钦建立据点,甚至把据点修到了中国哨所的后面。

那问题来了。尼赫鲁为什么这么蛮横?明知新中国不好惹还无理取闹,他不怕挨揍?

他当然怕挨揍,但他认准了中国不敢揍他,因为他对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国际形势做了深入的分析。

1960年,中国的处境极其艰难。国内,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加上经济政策的失误,已经极其困难。国际,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水火不容,跟苏联的关系又出现严重裂痕,苏联已经表达出不会支持中国的立场。

尼赫鲁想的是,美国支持我,苏联支持我,国际社会普遍都支持我,只要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态度坚决,你中国有啥理由不对我让步?

更何况,你中国拳打美国,口怼苏联,在前两次的中印冲突中也是占尽上风,谁不知道你中国是出名的能打?咱俩要打起来,谁能相信是我欺负你?唾沫也能淹死你。

总之,尼赫鲁认定了只要印度坚持不让步,中国只能让步。

结果就不用多说了。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开始,以碾压之势一路平推,在东段收复了藏南大部分领土,在西段拔掉了印军在阿克赛钦的大量据点,出现了庞国兴那句“敌人不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进攻”的名言。

伍 尾声

很多人对战争结束后中国主动让出藏南一直愤愤不平,这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时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出于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补给问题。

为了准备这一仗,中国提前一年往边境运物资,前面的地形图片咱们也能看出来,基本就是靠人扛马驮,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如果不从藏南撤出,面临的是马上大雪封山,等于是孤军作战,根本不可能守得住。当时这个决策是出于现实考虑,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个则是战略考虑。

新中国立国之初,百废待兴,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和肃清残敌国家统一。精力有限,如果在西南跟印度陷入缠斗,弊将远远大于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到了现在,咱们的战略方针基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也就是“北稳、西守、东顶、南夺”,也就是说,咱们的战略重点在东南,是深海。西边绝不是咱们的战略重点,也不会把精力放在印度身上,不值当。

但是印度不这么想。

尼赫鲁倒是有过反思。印军被中国摁在地上一顿摩擦后,尼赫鲁声望大跌,最终郁郁而终。死前曾自责的说,“与中国发生冲突是错误的”。

尼赫鲁赌的是中国不敢动手。结果是赌输了。所以在战后,他下令印度军队不能再在实控线上挑衅中国,并通过斯里兰卡向周总理转达了这个决定。

然而他低估了印度民族主义思潮的狂热。从尼赫鲁开始,一直到现在的莫迪,印度的政治人物实际上都被民族主义挟持了。谁敢说跟中国和解,或者让步,分分钟被民粹撕碎。

这也就是印度一直到现在都在阿克赛钦不消停的原因,隔三差五地就弄点动静出来恶心一下中国,但又不敢玩大了,只能拿着冷兵器转着圈丢人。

那中国怎么办?上文也说了,印度方向不是我们的战略重点,我们不可能在那边布置重兵跟印度耗,于是,巴基斯坦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中巴两国为啥走到一起,很简单,巴基斯坦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以保证不被印度灭国,中国需要一个根据需要能随时牵制印度的存在。1962年中印战争结束后,双方就对上了眼,关系也就越走越近。中巴关系好,这跟巴铁不巴铁没啥关系,一句话就能概括:中巴友谊靠印度。

写这些差不多了,基本捋清了克什米尔地区的来龙去脉。最后总结几句。

1) 克什米尔地区是一个大杂烩,是当年的英属印度一手炮制出来的。

2) 中国之所以跟克什米尔扯上关系,主要是因为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阿克赛钦本来就是咱们的,喀喇昆仑走廊是巴基斯坦划给咱的。

3) 印度想混淆概念,把阿克赛钦划入克什米尔,咱们不承认。你印度要再胡搅蛮缠,搞不好就得聊聊拉达克的历史了。

4) 巴铁对我们的意义,一是牵制印度,二是中巴经济走廊。所以,不管是阿克赛钦、克什米尔,还是巴基斯坦,都不容有失。这个全世界都看的明明白白。

说句庆幸的话,如果当年印巴没有分裂,那中国通往中亚的通道将被完全堵死。谁能想得到,印度独立之际,又冒出一个巴基斯坦,把克什米尔一分为二,并死死地牵制住了印度,为中国分散了巨大的压力。

这不是国运是什么?

全文完。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