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西方的萨卡什维利,“毁国不倦”的落魄政客,到底要走向何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3:39 1

摘要:北京奥运开幕的那天夜里,全球的目光基本都被烟花和彩带吸引了,可谁还能想到,彼时地球上另一个角落,炮声已经淹没了夏日。格鲁吉亚——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恐怕都叫不全名字的小国,在奥运圣火点燃的同时,一场鲜血淋漓的赌局也开了局。说是赌局,其实更像是一场悍然翻桌:格鲁吉

北京奥运开幕的那天夜里,全球的目光基本都被烟花和彩带吸引了,可谁还能想到,彼时地球上另一个角落,炮声已经淹没了夏日。格鲁吉亚——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恐怕都叫不全名字的小国,在奥运圣火点燃的同时,一场鲜血淋漓的赌局也开了局。说是赌局,其实更像是一场悍然翻桌: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不顾所有警告,决定试图硬闯进俄罗斯人的虎口,把早已事实上分家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拉回怀里。

这两地的账,从苏联解体那会儿就没理清,人来人往,民族矛盾,血仇和旧账,谁都不比谁干净。可萨卡什维利,不知道是真信还是假装信,觉得只要自己勇敢,背后站着美国和欧洲,总能讨回点便宜。他的冒险结局很快见分晓:二千多条格鲁吉亚百姓的命,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反而彻底断了线,自己最后还把总统宝座搭进去。这桩惨事,倒像极了格鲁吉亚人写过的小诗——“赌光一切,落得一身伤。”

可是,萨卡什维利这号人,你还真不能用“胆大妄为”来一笔带过。他不是那种从未见过上学堂的山野莽夫,恰恰相反,他出生在苏联末期的知识分子家庭。聪明,精于钻营,大学一路向上,甚至在基辅、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校“镀过金”。90年代,那会儿的东欧青年人提起留美机会,一个个眼亮得发光,他却真能拎着箱子去了美国,背回来的除了“法学硕士”头衔,还有一肚子美国式的自由民主理论——这些东西,回到格鲁吉亚,不见得全管用,但确实让他与众不同。

回国后,萨卡什维利没多久就混进国会,凭着一副洋腔洋调和点子多的脑子,很快就跻身权力场中。1995年,他成了司法部长,风头一时无两。可他刚上位那几年,格鲁吉亚经常停电。楼下小商铺苦等生意,老板娘都能一边砸核桃一边骂娘:“总统是会说话不?钱都让人分光了?”国家年财政收入不到5亿美元,比起亚洲的小县城也强不了哪去。彼时谢瓦尔德纳泽还在当家——这个原苏联老领导最擅长平衡术,嘴上说“反腐”,实际做派谁都心里有数。

这年头,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萨卡什维利,带着自己的“统一民族运动党”出来掀桌。他学过“颜色革命”这一套,是真敢摆弄舆论和年轻人的。2003年他玩出了著名的“玫瑰革命”,推着谢瓦尔德纳泽下课。高举玫瑰花,高喊改革口号,胆子大得惊人,但他确实点燃了那么一阵希望。人们那阵子都说:“小子能耐,咱格鲁吉亚也能像乌克兰一样,走向西方!”

可是热闹总归是热闹,改革哪有那么简单。萨卡什维利上台,像赶场一样折腾:大力反腐,整治警队,街头巡视还亲自抓贪官。甚至有亲历的人说,他夜里冲进法院察看卷宗,生怕法官徇私枉法。但光靠狠劲没啥用,格鲁吉亚人更盼的是烟囱里有蒸汽,桌上有热饭。他着手修首都,翻新学校,头几年民心真是被鼓捣起来了。

可是他心思压根没停留在国内,老想着跟俄罗斯“硬碰硬”。说白了,就是天生不服膺大国威压,想借美国东风靠向西方。于是,萨卡什维利上台后,公开快马加鞭地把格鲁吉亚往北约怀里送。演讲时,他情绪激昂,一句“我们要融入欧洲大家庭!”换来不少热泪。但他心里未必真的有底。有人说过:“处于大国夹缝的国家,太容易成为别人博弈的战场。”他偏要冒险。

他试图收复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其实并不是一时冲动。据说,当年他和白宫某顾问吃饭时,就豪言:“要么和平统一,要么战场解决。”他一拍桌子,“我们有权利拿回自己的土地!”可那底子经不起推敲,格鲁吉亚军队装甲车不够,步枪还是前苏联陈货,真上场碰上俄罗斯人,完全不是个级别。2008年,趁着北京奥运会全球聚焦,他下令突袭南奥塞梯,想来个出其不意。结果俄军一个反扑,三天工夫,格军溃不成军,“高速公路上都是烧焦的坦克骨架,汽车如同废铁铺地。”这是那年秋天一个瑞士志愿医生的口述。

萨卡什维利不死心。他在前线摆造型,喊口号,想学丘吉尔鼓舞军心。电视画面里,他慷慨激昂,背后炮火轰鸣,可下一秒俄军轰炸机从头顶掠过,把他吓得匆匆忙忙躲进车里,跌跌撞撞。媒体后来反复播他慌乱吃领带的片段,这朵“革命玫瑰”有点狼狈了。

这一战的后果,不仅是国土没收回来,格鲁吉亚经济原地垮台。俄罗斯反手一打,边境贸易冻结,整个葡萄酒产业眼看着出口断流。2008年诺财年头,格鲁吉亚普通工薪阶层月工资跌破30美元,小工厂主大叹:“当初喊独立时那些年青人,现在都喝西北风去了。”眼看形势不妙,萨卡什维利很快靠边站,原本支持他的西方盟友只是象征性表达点惋惜,没有任何实质帮助。

失了政的萨卡什维利,跑去了美国,尝试向各路议员游说,希望拉点人脉再复出。那时美国某退役外交官打趣说:“他就像熊猫一样,大家喜欢看看,不会真帮忙。”但这人不认输,2015年跑到乌克兰又来了一出,把老同学波罗申科成功说动,给他了个敖德萨州长的位子。换了新国籍,换了新单位,操作模式却一点不改。说白了,这人就像一块砖头,哪里需要反俄,哪里就见他身影。

他在敖德萨推“反腐”,棒子舞得响,结果也没带来多大改变,反倒跟内务部长当众吵得脸红耳赤。有人现场录像,说差点砸了杯子。没辣子味的官场日子,萨卡什维利哪熬得住?又想着东山再起,组党挑衅总统,却被波罗申科一脚踢出乌克兰,连国籍都给剥夺了。

此后几年,萨卡什维利时而潜回乌克兰,时而谋回格鲁吉亚。乌克兰警方抓他时,他差点像拍电影那样爬楼、被警察从楼上薅下来。看着他狼狈不堪,那些年流连失所,衣冠不整的形象,格鲁吉亚的社交媒体上总有人嗤笑:“混得这样,还想治国?”

兜兜转转,老天没再给他翻身机会。2021年他试图潜返格鲁吉亚,立马被新政府拦下。判了九年,狱中一度绝食,不少人还以为他真要坚持到底,最后被爆料“白天宣绝食,晚上偷吃”。一时间,成了民间段子。“嚷了一辈子革命,最后还不如狱警吃得香。”一些老市民摇头叹息。

相比之下,格鲁吉亚新政府收敛许多,不再大声招摇谋对抗。重修基础设施,发展葡萄酒与旅游业,慢慢恢复元气。国外投资回流,首都第比利斯的咖啡馆再度热闹;每到秋天,黑海岸边葡萄新酒飘香。有人说,“自打没人喊口号、没人冲动打仗,格鲁吉亚才是个能安稳过日子的地方。”

萨卡什维利一生起起落落,活成了投机政客的活教材。他给自己的祖国留下的,除了几场短命的改革,还有一堆难解的烂摊子。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悔意?或许只有狱中的某个夜晚他自己清楚。对于我们这些遥远的旁观者来说,倒是能记住一句话——有些人冲得再前、喊得再响,历史和现实最终还是只尊重那些能真正为老百姓谋得安稳和饭碗的人。萨卡什维利们终究成了风中的落叶,留给自己的国家,是疼痛,也是教训。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