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泸溪县地处沅江中游,北倚武陵山脉,南望雪峰余脉,自古便是“上云贵、下湖湘”的咽喉要道。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连接云贵与湖湘的咽喉要道,沅江水道与湘川公路在此交汇,构成连接西南与华中地区的战略通道,泸溪在1937—1945年间成为战时大后方的重要支点,其
中共泸溪县委宣传部
泸溪县,这座位于我州东南部的千年古城,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精神,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篇章。
泸溪县地处沅江中游,北倚武陵山脉,南望雪峰余脉,自古便是“上云贵、下湖湘”的咽喉要道。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连接云贵与湖湘的咽喉要道,沅江水道与湘川公路在此交汇,构成连接西南与华中地区的战略通道,泸溪在1937—1945年间成为战时大后方的重要支点,其战略价值与历史贡献值得深入探寻。
红色火种的燎原之势:党组织建设历程
1938年11月,湖南省行政干部学校迁来泸溪,其中有地下党员刁牧夫、黄绍湘。同时,常德中学也迁来泸溪(1942年改为省立四中),常中有地下党支部,殷廷禄任支部书记。后殷廷禄又加入省行政干校刁牧夫和黄绍湘的支部。1939年1月,吸收黄绍湘的爱人毕中杰入党,并推选刁牧夫为支部书记,殷廷禄为组织委员,黄绍湘为宣传委员,当时有党支部2个,中共地下党员33名。1939年2月,中共湘西区工委书记梁春阳在泸溪召开秘密会议,成立中共泸溪县工作委员会,刁牧夫任书记。至1940年春,这个以“战时书报供应社”为掩护的地下组织,迅速建立起7个党支部,涵盖常德中学、陆军二十二医院等单位,党员总数达57人。他们通过《新华日报》《抗战日报》等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思想。
面对国民党“溶共、防共”政策,泸溪党组织经历残酷考验。1939年5月,县工委书记刁牧夫调离,宣传部长殷廷禄遭迫害致死。但革命火种并未熄灭,李孝梅、吴大伟等人接续领导,通过“战时书店”维持联络,甚至将党支部延伸至军工纱厂,发展工人党员开展运动。至1940年,常中支部已直属湘西工委领导,形成“分散隐蔽、层层单线”的生存模式。
全民抗战的立体画卷:救亡运动全景
文化战线的思想启蒙。1939年1月,殷廷禄、张永恺秘密筹划成立“战时书报供应社”并发动龚顺炎、文体浩、吴世锋等人凑资集股。社址初选在张万篆店,后迁至十字街,出售各种书刊报纸,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马、恩、列、斯著作,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新华日报》《抗战日报》和省机关《大众日报》。“战时书报供应社”很有吸引力,阅读购买者日渐增多,影响深广。这里不仅出售《论持久战》等革命书籍,更通过读书会、时事座谈会唤醒民众。沅陵行署流动抗敌演剧队的到来,让《流亡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歌曲响彻街头。在浦市,江苏工读服务团主任张凤山站在长凳上的演讲,用声泪俱下的控诉激发起码头工人的爱国热情。
民生领域的革命实践。党组织将救亡运动延伸至社会底层。浦市店员支部在江西会馆举办时事讲座,吸引百余名贫民参与。甲长训练班中,进步人士成功推动兵役公平。难童小学的创办,让1200名孤儿获得教育机会。这些举措不仅改善民生,更在基层社会培育出抗日力量。
军事支援的特殊贡献。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为执行中央长征战略,从湖南大庸(今张家界)出发,向湘西推进。其中,红五师十三团在团长刘汉卿率领下,于11月27日占领辰溪县城,随后进军泸溪浦市。红军分别在红土溪和浦市等地,与国民党十九师李觉部展开激战。战斗期间,红军打开当地土豪粮仓分给百姓,深得民众支持。而百姓冒死抢救伤员、掩埋烈士的壮举,在抗战时期得到延续。能滩吊桥作为湘川公路咽喉,1937年建成后成为运输要道,日军虽多次轰炸未果,却导致县城惨遭蹂躏。泸溪百姓用茅草树枝伪装桥梁,确保这条“生命线”畅通,为前线输送战略物资。
战火中的生命方舟:难民接收与后方建设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泸溪凭借沅江水道与湘川公路的交通优势,成为江苏、浙江、安徽等省难民西迁的重要中转站。据统计,1938—1940年间,县城与浦市两地累计收容难民近2万人,其中包含1200余名沦陷区儿童。这些流亡者中不乏知识分子与技术工人,他们在沅江畔重建家园,开办“中央餐厅”“胜利酒家”等商铺,使原本萧条的浦市夜市重现繁华,煤气灯与荷叶灯照亮街道,成为抗战时期罕见的“不夜城”。由于人口急剧增加,邻近省份相继沦陷,交通货源受阻,加之日寇飞机骚扰,市场发生巨变,物价一日三涨。家家商号门口都贴有一张告示:“时至抗战时期,货物时涨时跌,目下一言为定,早晚市价不同。”战前蔬菜由一分钱一斤涨到三分四分,猪肉由一角钱一斤涨到四角,鱼由一角五分一斤涨到五角,鸡蛋以前一角钱买八九个涨到一角钱买三个,大米由每担五元多涨到二十多元。人们承受着战争的灾难,在黑暗和痛苦中煎熬。河边、码头、街口、学校时常听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流亡歌曲,人们怀念故土,思念家乡。
随着战局恶化,湖南省行政干部学校、常德中学等39个单位相继迁入,带来5600余名公务人员与师生。军事单位如陆军118师留守处、工兵第六团等20个部队的进驻,使泸溪成为湘西军事要塞。原设在江苏南通的军政部军工厂迁至泸溪城西草坪头,该厂以织布、织带、缝制军用被服为主,迁来时有军工200多人,有织布机300台、织带机30台、缝纫机30台。军工厂用柴油机发电,此时泸溪县城草坪头一带开始有电灯照明。众多单位迁入,泸溪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用生命铸就不朽丰碑:抗日英雄群像
空中勇士杨元丞。白羊溪乡青年杨元丞,1937年弃教从戎,在杭州笕桥航校第八期提前毕业后,屡次驾机迎战日寇。1945年3月执行任务时,因天气迫降重庆九龙坡机场,重伤不治,年仅31岁。其遗体安葬于空军烈士公墓,碑号L8的铭刻,见证着中国第一代飞行员的热血忠诚。
铁血战士符隆前。1923年出生的符隆前,18岁被抓壮丁后辗转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1949年守卫能滩吊桥时,他率部协助解放军二野顺利入川,解放大西南。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这位老兵以92岁高龄接受检阅,其人生跨越两个时代,书写着军人的荣耀与传承。
英雄128师。1937年11月8日至14日,日军为截断沪杭铁路、苏嘉铁路,封堵上海守军的退路,进犯嘉善。128师在嘉善境内沿沪杭铁路、杭善公路两侧不足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与侵华日军激战七天七夜,毙伤日军数千人,为上海守军的撤退赢得时间。128师士兵多为湘西子弟。嘉善一战,128师共计伤亡官兵2563人。泸溪籍的阵亡战士有杨世俊、李玉成、杨云、杨凤清、杨秀凡、王清云、莫开臣、李德胜、黄天明 、杨正元、向玉清。
从苗民起义的古老抗争,到红军长征的红色印记,再到全民抗战的壮阔史诗,泸溪这片土地始终涌动着不屈的精神血脉。能滩吊桥的钢索仍在风中轻吟,沅江水继续讲述着那些掩埋在历史深处的英雄故事。当2024年抗日航空英烈名单公布,杨元丞的名字与97位湖南籍战友共同镌刻在南京航空纪念馆时,泸溪的抗战贡献终于获得国家级的历史定位。这座湘西小城用血与火证明: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每个角落都能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来源:湘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