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冬腊月,淮海平原上硝烟尚未散尽。1949年1月10日,这场持续了六十五天的惊天大战终于落下帷幕。战场上尸横遍野,枪炮声零星作响。
寒冬腊月,淮海平原上硝烟尚未散尽。1949年1月10日,这场持续了六十五天的惊天大战终于落下帷幕。战场上尸横遍野,枪炮声零星作响。
"报告司令员,战场清扫基本完成,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余人,但..."一名参谋快步走来,语气中带着几分迟疑。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正在查看地图,头也不抬地问:"但是什么?"
"李弥不见了。我们搜遍了整个战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司令员猛地抬头,眉头紧锁:"就是那个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
"正是。据俘虏说,最后见到他是在陈官庄一带。"
此时,在距离陈官庄三十里外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穿着破旧棉袄的中年男子正蹲在农家灶前帮忙添柴。若不是那双锐利的眼睛,任谁都会以为这是个普通的庄稼汉。
"老哥,多谢收留。"男子用带着云南口音的官话对屋主说道。
老农往灶里塞着柴火,头也不抬:"这兵荒马乱的,能帮就帮。看你这样子,是国军的人吧?"
男子添柴的手微微一顿,随即若无其事地说:"败军之将,不足挂齿。"
"哎,都是中国人,何必自相残杀呢。"老农叹了口气,"前几天路过的那队解放军,对待老百姓倒是很客气,还帮我们修好了被炸毁的房屋。"
男子沉默不语,眼神复杂地望着灶中跳跃的火焰。
这个看似普通的庄稼汉,正是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正如这灶中的火焰般翻腾不休。
"想我李弥,堂堂黄埔四期生,今日竟落得如此田地。"他在心中自嘲地想着,眼前不禁浮现出往日的峥嵘岁月。
01那是1925年的广州,年轻的李弥站在黄埔军校的操场上,听着蒋介石训话。
"诸位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蒋介石的声音在操场上回荡,"将来扫平军阀,统一中国,就靠你们了!"
站在李弥身边的陈赓碰了碰他的胳膊,低声说:"伯玉兄,听说你本来可以去北大读书的,怎么想来从军了?"
李弥目光坚定:"当今中国,积贫积弱,读书救不了国。唯有强军才能振兴中华!"
这时,教育处长周恩来走了过来,微笑着对李弥说:"听说你是云南来的?朱德教育长也是云南人,你们见过没有?"
"还没有机会拜见教育长。"李弥恭敬地回答。
次日,在教官办公室,朱德看着李弥的档案,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文化程度高,又有实战经验。李弥啊,将来有什么打算?"
李弥立正回答:"报告教育长,学生愿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朱德意味深长地看着他:"革命事业有很多条路,重要的是要选对方向啊。"
灶火噼啪作响,将李弥从回忆中拉回现实。老农已经离开,屋里只剩他一人。
"选对方向..."李弥喃喃自语,嘴角泛起一丝苦笑。他想起了1947年的南麻战役,那场因暴雨而逆转的战事。
"伯玉兄,这场雨来得真是时候啊!"参谋长兴奋地跑进指挥部,"共军的攻势被大雨阻滞了!"
李弥站在地图前,眉头紧锁:"传令各部,趁此机会立即反击!务必全歼共军华野六纵!"
"可是司令,士兵们已经连续作战三天三夜了..."
"执行命令!"李弥斩钉截铁,"校长正在南京等着我们的捷报呢!"
战后,蒋介石亲自为李弥佩戴上青天白日勋章。授勋仪式上,蒋介石握着他的手说:"伯玉啊,你真是我的福将。这场及时雨,简直就是天意!"
李弥当时意气风发:"全靠校长栽培!学生愿为党国鞠躬尽瘁!"
02而今想来,那场雨或许确实改变了战局,但却改变不了大势所趋。
"老哥,吃饭了。"老农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今天村里来了几个解放军干部,正在统计人口呢。"
李弥心中一惊,表面却不动声色:"是吗?我这样子见人不太合适,还是先在屋里待着吧。"
老农打量了他一番,点点头:"也是,你这身打扮确实寒碜。待会我给你找身干净衣服。"
夜深人静时,李弥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想起杜聿明,那个曾经的同窗好友,如今的"仇人"。
"伯玉兄,不是我不帮你,实在是校长亲自下的命令,要优先保证邱清泉兵团的安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在电话里这样对他说。
李弥当时气得浑身发抖:"光亭兄!我的第十三兵团已经陷入重围,你再不派兵支援,就等着给我们收尸吧!"
"伯玉,你要理解我的难处...喂?喂?"
李弥狠狠摔下电话,对参谋长说:"传令各部,自行突围!杜聿明靠不住了!"
如今想来,或许杜聿明也有他的苦衷。但在那个生死关头,这种"背叛"让李弥至今难以释怀。
第二天一早,李弥换上了老农找来的旧衣服,准备继续逃亡。临行前,老农塞给他几个窝头:"路上小心。听说南边还在打仗,能躲就躲吧。"
李弥深深鞠了一躬:"救命之恩,没齿难忘。"
逃亡路上,李弥昼伏夜出,靠着往日的作战经验躲避着解放军的搜查。有一次,他差点被巡逻队发现,幸亏及时躲进了一个废弃的地窖。
地窖里,他想起1941年在湖北宜昌与日军血战的情景。那时他率领部队死守阵地,击落敌机二十一架,成为抗日英雄。报纸上称他为"滇军虎将"。
"司令,日军又上来了!"警卫员满脸是血地跑来报告。
李弥拔出配枪:"告诉弟兄们,就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守住宜昌!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军队,绝不能让小鬼子践踏我们的土地!"
而今,他却成了自己国家的逃亡者。这种反差让李弥感到无比讽刺。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李弥终于来到了福建一个小镇。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曾经的部下。
"司令?!您还活着!"旧部惊讶地看着这个衣衫褴褛的"农夫"。
李弥苦笑道:"苟全性命于乱世罢了。你现在怎么样?"
旧部压低声音:"我在镇上开了家杂货铺,勉强糊口。听说台湾那边还在招人,司令要不要..."
李弥摇摇头:"败军之将,有何颜面去见校长?"
"可是司令,杜聿明、邱清泉他们都...都殉国了。您能活着出来,已经是万幸了。"
李弥长叹一声:"是啊,他们都死了,就我还活着。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偏偏是我活下来了?"
旧部沉默片刻,说:"司令,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当年在黄埔,周主任曾经说过,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既然活下来了,就好好活下去吧。"
031949年4月,李弥终于辗转抵达台湾。蒋介石在办公室里接见了他。
"伯玉啊,你能活着回来,很好,很好。"蒋介石的语气听不出喜怒,"说说你是怎么突围的?"
李弥立正站好:"报告校长,学生化装成农民,昼伏夜出,历时三月,方才抵达福建。期间多次险些被共军发现,幸得天佑..."
蒋介石摆摆手打断他:"好了,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还活着。先去休息吧,职务的事情以后再说。"
退出办公室时,李弥听见蒋介石对蒋经国说:"十三兵团全军覆没,主帅却独自逃生,这样的将领..."
后面的话听不清了,但李弥已经明白,自己在国民党军中的生涯,到此为止了。
晚年的李弥常常独自一人站在海边,遥望大陆方向。有人说他是在思念云南老家的亲人,也有人说是后悔当初的选择。
有一次,一个老部下来看望他,带来大陆的消息:"共党正在搞土改,您家的田产都被分给农民了。"
李弥沉默良久,忽然问:"你说,如果当年我接受了朱德的建议,现在会怎么样?"
老部下不知如何回答。
李弥自顾自地说:"人生没有如果。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走下去。我只是...只是有时候会想,那些为理想而死的人,或许比我们这些苟活于世的人更幸福吧。"
1964年,李弥在台湾郁郁而终。临终前,他对家人说:"我这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不是在抗日战场上,而是在黄埔军校读书的那些日子。那时候,我们都相信,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个国家..."
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眼睛望着窗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年轻的自己,穿着黄埔军装,意气风发地走在广州的街头。
而此时此刻,在云南盈江的李家老宅里,几个农民正在分配李家的田地。一个老人蹲在地头,抽着旱烟说:"李家那个少爷,当年要是留在家里继承家业,也不至于落得这样的下场。"
另一个年轻人笑道:"他现在在台湾当大官呢,哪看得上这几亩地。"
老人摇摇头,不再说话。夕阳西下,田野里一片金黄,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古老土地上的又一个故事。
来源:三联影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