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讲的是啥呢?大致意思是说别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这么牛,不光在国内彻底暴击了一众合资品牌,而且在海外市场也越来越火,但是,中国车企的造车装备却严重依赖进口,我们造车的工具绝大部分被欧美牢牢把控了。
昨天刷到一个视频,好像是汽车网红蔡老板的声音,标题很吸引人,叫《我们真的能造车吗?》,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反差萌的驱动下,我一字不漏看完了整篇。
视频讲的是啥呢?大致意思是说别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这么牛,不光在国内彻底暴击了一众合资品牌,而且在海外市场也越来越火,但是,中国车企的造车装备却严重依赖进口,我们造车的工具绝大部分被欧美牢牢把控了。
博主还说,我们连造车的能力都还没有完全拥有,甚至我们和别人的差距也是“令人喘不过气的”!
比如在造车的四大步骤上,冲压压铸设备比不上日本的AIDA和德国的Schuler(舒乐),冲压智能管理系统依赖瑞士的ABB,总控系统和工业操作系统都被德国西门子形成了闭环控制。高端压射系统市场也被意大利的IDRA、瑞士的Buhler和日本Ube所控制。
就连焊接使用的机械臂机器人,市场上可选的品牌主要来自国外,他们分别是日本发那科、瑞士ABB、德国库卡以及日本的安川电机。工业级的os操作系统由加拿大的QNX系统掌控,第二梯队的两家公司也是美国的。
高端的喷涂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以及喷涂路径编程软件、喷涂厚度实时监测与修复软件,基本全部都被日本发那科、瑞士ABB以及德国的企业掌控。
只有到了最后的总装环节,国产品牌才有较大的参与度。但是在整体协调各个环节、被认为是核心大脑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依然是国外品牌在主导,它们就是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日本OMRON、法国施耐德以及美国的Rockwell。
讲实话,知识点满满啊,看完了的确觉得是涨了知识,大脑神清气爽。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有个好的习惯,那就是遇到重要的技术课题,基本上都在网上查证一下,百度一下,Ai小助手一下,其实是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的。
根据查证的结果,事实情况是这样的:
中国汽车制造设备,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关键设备,目前并非完全依赖进口。但在高端、精密设备和核心零部件上,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进口依赖。如果国外突然中止维护和出口,中国短期内会面临困难,但绝非“造不出车”,而是会进入产能受限、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应急制造”阶段。
具体来讲:冲压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主要是在部分高端设备上需要进口;焊接机器人,国产化率是45%左右;涂装线,国产化率较低,高端涂装线仍依赖进口;数控系统与伺服电机,国产化率目前是30%以下,这块确实是属于被“卡脖子”的环节;激光焊接和切割设备,国产化率60%以上,国产品牌实际已经具备替代能力;一体化压铸设备,中国正快速突破中,像比亚迪、特斯拉中国以及蔚来使用的就是国产设备力劲和力星;电池生产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
那么,我们做个假设,假如国外突然对中国断供,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短期(3-6个月)来讲,高端产线会停摆,部分车型延期交付,成本会上升20%-30%; 中期(6-18个月)的话,国产替代加速,中国已正在推动“保链稳链”策略,部分车企会转向模块化/柔性产线;而长期来讲,完成技术攻关和产线重构并不会要花很长的时间,只要中国愿意,必将形成自主可控的制造体系。
所以小伙伴们不用担心,而且我们的设备是花钱买来的,根据约定是有相关的售后服务的,他们要是敢随便撂挑子,也得先掂量掂量看,到底想不想混了!
我们退一步讲哈,就算所有设备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那还有什么意思呢?你就不跟人家经贸往来了?你不买人家的东西,人家还愿意买你的东西吗?那结果就是自产自销,做实际上的孤家寡人。
所以针对汽车网红蔡老板的言论呢,咱们也不能说人家是空穴来风,但是也实在没必要担心过多,中国还是有备用策略的,可以确保我们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工业生产环境里。
不知道各位听懂了吗?
来源: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