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所作为法治建设的 “最后一公里”,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是化解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群众身边的“法律驿站”。“身边的司法所” 栏目将带您推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大门,聆听调解员的“家长里短”,见证法治阳光照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您能看到法律如何化作温
司法所作为法治建设的 “最后一公里”,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是化解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群众身边的“法律驿站”。“身边的司法所” 栏目将带您推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大门,聆听调解员的“家长里短”,见证法治阳光照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您能看到法律如何化作温暖的春风,抚平矛盾的褶皱;也能读懂司法行政工作者用脚步丈量责任的初心。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法治故事,感受基层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五蛟镇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中西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川塬交错,因其境内有五道山梁形似蛟龙而得名“五蛟”。全镇辖12个行政村79个村小组,总人口4332户15012人。近年来,五蛟镇以打造“药材小镇”为目标,把发展中药材种植作为增添生态底色、加快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来抓,持之以恒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充分发挥“三链”建设的带动作用,有效盘活了土地、产业、劳动力、科技、市场等各类要素资源,极大提高了中药材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产业兴旺之路,让广大群众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干劲足、有钱挣、能致富。
在全镇探索推进以产业兴旺为基础的乡村振兴进程中,有这样一个单位,它可能不像经济发展办公室那样大刀阔斧推进乡村建设,也不像社会事务办公室那样想方设法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但它却是五蛟人民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护航平安乡村的法律港湾。它就是五蛟司法所。
近年来,五蛟司法所立足职能定位,以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不断创新思路,务实举措,采用“四心”养生法守护平安乡村,有力有效护航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民普法护心
五蛟司法所充分发挥普法“广播站”作用,统筹优化资源,构建“司法所+职能部门+乡村+网格员”的普法格局,采取“订单式”普法,组织在教室课堂上向师生讲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知识,在操场上与嬉闹的同学围坐谈论如何防止校园欺凌,在街道上向过往的行人发放《民法典》《农村实用法律汇编》等宣传资料,走进个体门店、企业有针对性的讲解如何守法经营,进村庄、田间地头、农户宣传《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婚姻法》等。普法干部们以具体案例为载体,结合群众生活中切实的法律疑问,把书本上的法律讲“活”,把字面上的法律讲“深”,把故事中的法律讲“实”,拉近了群众与法律的距离,增进了群众的法律意识,护住了群众迷茫的“心”。
人民调解舒心
在司法所的指导和参与下,全镇13个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基本形成了“5+2+1”结构,即“五老”(老党员、老村组干部、老族长、老前辈、老教师)、“两新”(明事理的回乡创业新青年、有法律素养的新知识分子)和一名法律援助志愿者,走出司法所、走出镇村办公室,践行“枫桥经验”,将调解工作下沉到矛盾一线。在中药材种植基地,调解人员实地查看现场后,先听矛盾双方“倒苦水”发泄心中不悦,再听双方及见证人“复盘”还原事件真相,后依次讲情、讲义、讲理、讲法,一个个地界纠纷、劳务纠纷在相视一笑中烟消云散。整个过程如同一次暖心的恳谈,最大限度地守护了邻里情、夫妻义、父子亲,避免了“赢了官司、伤了感情”的无奈,调解现场往往成为了化干戈为玉帛的“舒心驿站”。
重点管教修心
五蛟司法所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严格按照《社区矫正法》《甘肃社区矫正工作细则》等法律法规,从严从细从实监管社区矫正对象,落实安置帮教人员定期联系报告措施。另一方面在日常个别教育、走访和联系帮教中,注重与“两类重点人员”交流谈心,看望慰问患病人员,指导帮助稳定就业,询问了解子女学业就业情况,疏导本人及家属思想情绪,帮助算清法律责任账、社会影响帐、家庭亲情账等。让他们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对社会的奉献之心、对家庭的责任之心得到锤炼重塑。
法律服务安心开春是农民最繁忙的时节,也是司法所工作人员焦头烂额之时,一会老张拿来土地流转合同询问上面的部分条款是否合理,一会老李打电话叫帮忙看一下购买的农资赊账欠条这样写可以吗,一会还得去现场为一起因失误引发的火灾事故当事人做法律援助。最近又是一会给王氏做精准扶贫贷款到期户续贷协议的法律解释,帮赵氏分析不愿还款和续贷的法律责任。对于每一次的法律服务,工作人员总是耐心倾听,悉心解答,既能从专业角度耐心讲清楚法律依据、法律责任,又能从群众的角度帮助分析清楚自己的现状、权利、义务和承受力,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将法治观念以服务的形式“送”到群众心坎上。
总编:齐海宏责编:郭生龙
供稿:袁民刚
编辑:王 露
来源:华池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