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国玉玺、随侯珠、十二金人……这些东西说起来都像传说,总觉得有点神秘。小时候听故事,总会有人说:要是能在秦始皇陵里挖出来哪个,估计一辈子的事情都能翻天了。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们到底在哪儿,谁也说不清楚。有的人硬说是被埋在地底下了,有人又觉得它们已经被火烧成灰,
传国玉玺、随侯珠、十二金人……这些东西说起来都像传说,总觉得有点神秘。小时候听故事,总会有人说:要是能在秦始皇陵里挖出来哪个,估计一辈子的事情都能翻天了。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们到底在哪儿,谁也说不清楚。有的人硬说是被埋在地底下了,有人又觉得它们已经被火烧成灰,什么都不剩。我们能确定的,只有一点:到现在,无数宝贝还是没个着落,都成了谜。
说起传国玉玺,那真是独一份的东西——不是说它多漂亮多值钱,而是因为它代表了“天命”,谁要是拿到这个,就好像天都认你做皇帝了。传说它本来的样子,是战国那阵最有名的和氏璧。后来给秦始皇搞出来当国宝,还雕上了些篆书,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那种,听着就霸气。秦统一之后,玉玺在各家手里传来传去。最戏剧性的一幕,是唐朝末年,李从珂打仗输了,最后抱着玉玺一起跳进火海自焚。有人信这个,说玉玺也跟着毁了,但也有人死不认账,觉得它没那么容易灰飞烟灭,说不定还藏在哪呢。不管怎样,玉玺之后是彻底不见了。
我记得我爷爷年轻时还老琢磨,说玉玺要真丢了,这国气也就散了。咱们普通人其实没见过、也摸不着,但你要说它有点灵气,倒也不是全是瞎说。有人觉得它可能还在,藏哪了呢?有人猜是哪位皇帝的地下宫殿,有人说随着某些乱世被焚掉了,有人相信它被偷运到异地。这种推测,每朝每代都有,秦始皇陵当然也成焦点。可话说回来,谁也没挖出来证实,也有专家拿出考古探测数据翻来覆去分析,但到头来除了兵马俑坑那些,地宫深处还是没人能下得去。
随侯珠也很神,传闻是随国的君主救了一条蛇,蛇感恩就叼来一颗能发光的大明珠。这事听着像聊斋,不过随侯珠的名字倒是正经出现在不少书里。想起来,小时看《史记》《淮南子》都能翻到。那些书说随侯珠能和和氏璧一样宝贝,每当大殿昏暗照不清楚,珠子一亮能照得像白天一样,古时候大都城里的人听了这故事都觉得玄乎,其实写得也挺具体——光能罩几十步,放在箱子里还能发亮两三天,不用油、不用火。
可惜,随侯珠后来更是没了影。有人说被大人物——比如秦始皇——拿去了当陪葬,一起埋进皇陵。关于这事,还有古书更加细致地记录,说秦陵里有“衔火珠为星”,也许就是用随侯珠当做地下灯。不只是写写就完了,后来有考古学家拿仪器去探测,墓室里的水银反应和珠宝的能量都试图找点线索。不过,地宫太深,技术再先进也够呛。弄得我们还是只能听故事,听说随侯珠有多神、位置有多神秘。
我有一次去陕西旅游,有个蹲在秦陵边上的老头,一边抽闷烟一边聊:“人家的宝贝,没给外人看过,就跟人心一样,谁都想知道里面藏着啥,但老天不让看,你就看不着。”我听了笑了,其实也挺对。你想,自从几千年前随侯珠被说埋进秦陵,多多少少让人上了瘾,感觉只要挖开那地宫,神话就能变成现实。
十二金人更是有点意思。你要是站在咸阳旧宫遗址附近,脑补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场景:秦始皇统了全国,为了彰显国威,命令把各地收缴来的兵器全搬过来,堆成山,点大炉子,一起熔化,最后铸成十二个巨型金人。这不是光为了威风,也是隐喻四方臣服,上头有的雕得比人还魁梧,有的造型就是蹲着的,让人一看就心生敬畏。考据说一尊得有几万斤、甚至超过汽车那么重,哪朝哪代都不好搬动。
但天下大乱,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十二金人没毁掉,后来被搬到汉朝宫殿。再往后,跟着历史进度条乱跑,有的说被董卓熔了,造成铜钱用——这可是个具体细节,那铜钱里真有一阵子带着“秦金人”的成分。也有人争辩,不一定全熔化,有的被偷偷转移小地方藏着,魏晋南北朝打仗时说不定哪再被抢走或埋起来。讲真,那时候乱成一锅粥,洛阳城几次易手,铜像要真还剩下一两尊,没准被哪户大户人家埋到自家祖坟边做了“守墓圣物”,咱们老百姓翻村庄时偶尔能碰上一点破铜头,那正经金人估计早碎得没样儿了。
但说回来,镇国之宝的下落还是和秦始皇陵绑在一起。皇陵规模大到离谱,整个结构据说有江河湖海模拟,地宫里用水银做假河,墙面上嵌满什么明珠、宝石。据老地下勘探队说,地宫气体含量、金属流量都让人感到异常,有几次探针打进去,反映和普通地层不一样,可惜唯独没能看到金人、玉玺的身影。
不过最玄乎的,还是九鼎。就说这事,大禹那阵就有了,“九州划鼎”是说为每块地都造了一个象征国权的大鼎,历史上,说到鼎就是谈王朝兴衰。九鼎后来一直跟着王权跑,商朝有了、周朝也守着,最后到春秋战国乱世,鼎的消息断了,大伙又开始猜,是不是被秦始皇收归一统了?有一种说法,秦陵里的铜、多数都是用来陪葬,那九鼎未必没搬进去。想象一下那地宫,一边是水银反射假山假水,一边鼎和金人并列陈放,帝王魂气就在里面绕圈。
但是,说实话,现在没人敢动秦陵。防护做得老到,地下有机关、有毒雾水银,谁进去都得犯怵,不敢大动干戈。考古专家只敢隔着陵区外圈的小陪葬坑下手,比如兵马俑坑或者埋着杂物的小坑,核心地宫还是不让碰。你要说未来能不能开,那真不好猜。毕竟,咱们搞文物保护,谁也担不起万一弄坏点啥,别说金人、鼎、玉玺,连随侯珠那点珠光都可能会溜走。
这几件镇国之宝的谜,大约每过几十年就会被说一遍。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后,都有人发掘出点新说法。比如,有人搜到某地黑市上流传过带篆书的玉饰,但最后都没能证明是传国玉玺,也有传说哪家深宅大院曾藏有玉珠,只是传来传去,终究未见真迹。至于十二金人和九鼎,如果说还有零件存世,估计就是在民间小博物馆被误当成什么大缸残片展览着,偶尔有个老收藏家说“这可能是鼎足”,大家一边笑一边心里发慌。
话说回来,宝物终究是物,不如人的心难寻。每当有人提起那些东西,会发现,大家关心的不止是它们到底在哪里,更是在问:咱们这千年王朝的气数,到底留没留下些真的东西?也许这些铁石无迹,藏在地宫某个拐角,跟始皇帝一块儿守着世间变化,就是不愿被人打扰。或许哪天谜底真的揭开,又不知会勾起多少人的思绪。人和物,总是难分难舍,说到底,宝物不过是一个时代的影子罢了。
来源:直率喜鹊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