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柜子又满了,明天得把阳台那箱旧衣服清出去。”林姐蹲在客厅里,对着刚拆封的快递包裹叹气。她的这套房子,每平米单价七万,客厅落地窗旁堆着未拆的零食快递件,卧室墙角摞着穿了两次的鞋子,就连书房书架的缝隙里,都塞满了“打折”的五花八门的快递。
“这柜子又满了,明天得把阳台那箱旧衣服清出去。”林姐蹲在客厅里,对着刚拆封的快递包裹叹气。她的这套房子,每平米单价七万,客厅落地窗旁堆着未拆的零食快递件,卧室墙角摞着穿了两次的鞋子,就连书房书架的缝隙里,都塞满了“打折”的五花八门的快递。
当初为了这套市中心的房子,林姐和丈夫掏空了二十年积蓄,每月还着近两万的房贷,总说“要把日子过出质感”。可真正住进来才发现,日子没变得更精致,反而被越来越多的快递填满。直播间抢的网红餐具,用一次就嫌清洗麻烦;跟风买的健身器材,落满灰尘后成了杂物架;就连号称“提升幸福感”的小家电,最终也挤在橱柜深处,占着昂贵的空间。
她算过一笔账:主卧飘窗那片堆着杂物的区域,约两平米,按房价算价值十四万,如今却放着加起来不到五百块的旧玩偶和各种小摆设;玄关处的鞋架向外延伸了半米,侵占了过道空间,上面放着的十多双“只穿一季”的鞋子,总价不及这半平米房价的零头。更讽刺的是,为了收纳这些“鸡肋”物品,她又花几千块买了储物柜,而储物柜本身占用的一平米空间,价值就抵得上十个柜子的价格。
我们总在为“居住空间”买单,却忘了空间的本质是为生活服务。当七万一平的房子里,堆着的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当我们为了填满房间不停地消费,却腾不出一块能安心坐下喝茶的角落。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到底是在“过日子”,还是在为“杂物”支付昂贵的租金?
真正的“好生活”从不是堆满物品的拥挤,而是留白处的通透与自在。与其让七万一平米被网购占据,不如学会给生活做减法:把不需要的东西清空,让每一寸空间都配得上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也配得上真正想要的生活。
来源:Zhs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