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机械轰鸣的时代,有一种艺术依然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将千年文明镌刻进年轮的肌理中。曹氏木雕,这门传承的手工技艺,不仅是中华传统工艺的瑰宝,更是匠人精神与东方美学的无声对话。本期推出“老街新生·改革蝶变”栏目第三期——凤城讲非遗:曹氏木雕的时光之美。让我们一同推
编者按:
在机械轰鸣的时代,有一种艺术依然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将千年文明镌刻进年轮的肌理中。曹氏木雕,这门传承的手工技艺,不仅是中华传统工艺的瑰宝,更是匠人精神与东方美学的无声对话。本期推出“老街新生·改革蝶变”栏目第三期——凤城讲非遗:曹氏木雕的时光之美。让我们一同推开时光之门,触摸木雕艺术的温度与灵魂。
在凤城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共有9项,其中省级项目有2项,分别是凤城的传说、清远白切鸡烹饪技艺;市级项目有5项,分别是曹氏木雕、陈华记竹升云吞面制作技艺、清远腊味制作技艺、仓前街糖水制作技艺、袁氏根雕;区级项目有2项,分别是飞霞液酿造技艺、清远鹅乸煲烹饪技艺。南方+为大家讲述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曹氏木雕”。
以心传薪:非遗匠人的文明根脉
曹氏木雕馆“藏”在凤城街石灰塘一处普通居民楼的二楼。据了解,曹氏木雕源于浙江中部东阳县千祥镇九峰山乡五度山村(起源于18世纪初)。1982年落户广东省佛冈县工艺厂,现已进驻清远市清城区横荷镇荷兴工业园区。
曹氏木雕。 受访者供图
曹宪中与苏琴分别于1946年、1948年出生于中国四大木雕之首“东阳木雕”发源地——浙江东阳县,曹宪中出生于九峰曹氏木雕世家,为九峰曹氏(东阳)木雕第六代传人。曹宪中在父亲营造的木雕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并为他之后的木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块木料需经选材、构思、打坯、修光、打磨等30余道工序,匠人将半生岁月凝练成一件作品,让木头在寂静中焕发新生。
谈起木雕,曹宪中满怀热情,将自己与木雕技艺近70年的缘分娓娓道来:“我七岁接触木雕,十五岁正式入行,十八九岁与我的夫人因木雕结成良缘,兜兜转转最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清远凤城,在横荷有木雕厂,现在在龙船塘社区开工作室。”
以刀代笔:非遗匠人的生命修行
“三年学徒,十年悟道”,非遗木雕的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以板为纸、以凿为笔,曹宪中手持刻刀,在樟木、楠木或黄杨木上运斤成风:浮雕的层次、圆雕的立体、透雕的空灵,刀锋游走间,花鸟灵动欲飞,人物眉目传情。
《百鸟朝凤》。 受访者供图
踏进曹氏木雕工作室,那古色古香的木质气息便扑面而来。刚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厅正中央那件震撼人心的木雕作品——《百鸟朝凤》,该作品在2014年中国(广州)民间工艺博览会荣获金奖。
曹宪中抚摸着木雕作品《报喜图》,向南方+记者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报喜图》描述的是状元郎身骑七彩大公鸡荣归故里,是由我与我的夫人共同雕画完成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了感情,作品完成后我们就结婚了。这幅作品,这只大公鸡就是我们爱情的见证。清远这个以清远鸡出名的城市,让我倍感亲切,落地生根已三十余年!”
非遗活化:凤城元素与手艺传承的碰撞融合
为配合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教培,受当时的清远市劳动局之邀,1992年7月,曹宪中夫妇两人筹建清远东阳木雕厂,一边生产红木家具出口,一边把工厂建成市高级技工学校培养木雕技能人才的校外基地,并又成功培育了一大批掌握木雕工艺的工人。
小学生们参加曹氏木雕体验。 受访者供图
“我是清远人,我要做点关于清远的题材,要和清远文化相融合。”曹宪中说,定居清远数十年,他们创作了《清远》《千年瑶寨》《家园》《守护》等富有清远元素的作品,将清远独特的文化魅力传播开来。
木雕不仅是中国的遗产,更是人类手工文明的活化石。谈及木雕的传承,曹宪中说道,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木雕技艺能够更加广为人知,并将木雕技术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2015年,夫妻俩共同受聘为清远市技师学院客座教授,设立清远市技师学院“宪中大师工作室”,并组建木雕兴趣班,开始招生,以“大师带徒”方式带徒传技,目前曹氏木雕已发展传承到第十二代,弟子已遍布国内及东南亚地区。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梁哲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