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唐诗,我们就会联想到“诗仙”李白仗剑天涯,饮酒作诗的豪迈景象,除了“尚武风气”以外,唐朝的酒文化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而酿酒也不再是官府把持的垄断行业,民间私酿蔚然成风的产物就是唐朝兴旺发达的酒文化,而在政治、经济层面而言,酒文化又化作怀柔的工具和朝廷税赋
全文共1603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说起唐诗,我们就会联想到“诗仙”李白仗剑天涯,饮酒作诗的豪迈景象,除了“尚武风气”以外,唐朝的酒文化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而酿酒也不再是官府把持的垄断行业,民间私酿蔚然成风的产物就是唐朝兴旺发达的酒文化,而在政治、经济层面而言,酒文化又化作怀柔的工具和朝廷税赋的一大来源,深刻影响着唐朝社会的变迁。
唐人爱酒是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君王爱酒,自然会出台鼓励酒业发展的政策,而唐朝民间“尚武风气”强盛,又带动酒业消费跨越式增长,再加上唐朝与西域各国间不断交流酒文化,使得唐朝的酒业发展达到新的高峰。
唐朝酒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顶层设计上的支持,如果皇帝不爱饮酒的话,那么政令上就难以有所突破。
就唐朝之前的禁酒令而言,“酒”作为特殊商品,一直被官府把持,而太宗时期则把朝廷专营的限制取消,民间开始大兴酿酒之风。
唐朝君主不仅在政策上鼓励酒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也是酿酒爱好者,太宗皇帝效仿西域之法,酿造了口味醇厚、香浓的葡萄酒。
唐宪宗更是亲自采摘梨花,酿造出香甜可口的梨花酒,都说爱屋及乌,有了皇帝的鼎力支持,唐朝酿酒技术不突破才怪。
不仅如此,唐朝统治者还将赐酒当作是一种怀柔的手段,对象从高官到平民皆有所涉及,通常每逢佳节或是朝廷有重要宴会,皇帝都会向百官或是百姓“赐酺”,而通常这些赏赐的规模又很宏大,所以对酒的需求也就很旺盛,进而促进酒业的繁荣。
当然,唐朝酒业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贸易上的支持,唐朝时期外贸昌盛,万国来朝,从西域等地传入中土的酿酒技术颇为流行。
酒业在品种上的开阔也让唐朝对酒的包容度也更高,不同人群喜好的酒品不同,但无不促进着唐朝酒业的发展。
商业上,遍布大街小巷的酒肆、客栈,都会通过自家酿制的酒来招揽客人,唐朝中期以后,宵禁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除,商铺到了晚上也可以经营,酒业的发展与唐朝人的夜生活相辅相成,促进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过说到对酒的需求,外贸出口领域也是唐朝酒业发展的重要支柱,酒也与丝绸、茶叶等特殊商品一并被视为是特需品。
其对外出口也可以为唐朝带来可观的贸易收入,虽然唐朝逐渐放开了民间酿酒,但对外出口依然热度不减,有了需求,自然不愁没人钻研酿酒技术。
在当时的唐朝社会,普遍存在着一股“尚武之风”。在结束了南北朝以及隋的压迫统治之后,唐朝建立起来的稳定秩序来之不易。
那时的有志男儿都愿意刻苦习武,为的就是上阵杀敌报国,就连文人骚客,也热衷于腰悬宝剑,以示报效朝廷之心。
除了男儿,在当时的唐朝社会,女性也大多豪气万丈,有的女子也是自幼习武,巾帼不让须眉,而街道上的酒肆也大多是由女性经营。
她们的酒量一点也不必男子差,再加上这些店铺里有专门陪酒的胡姬,她们的酒量更是深不见底。
唐朝尚武之风,再加上整个社会呈现出来的豪情万丈,大家对“酒文化”这一符号充满认同感,它早已融入到唐朝文化的精髓之中。
展现地是整个唐朝社会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强烈愿望,富贵人家通常也会通过施酒的方式乐善好施,一杯热酒,能够驱散人们身上的寒意。
都说唐朝人爱酒如命,其实这与唐朝酒业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二者是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上至帝王高官、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爱酒,人人酿酒,需求量越大,自然会激发民间对酿酒的热情。
再加上往来经贸交流频繁,国外的先进酿酒技术传入国内,更加丰富了国内的酒类品种,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从而带动酒业的发展。
当然,酒文化在唐朝已经是一种文化象征,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纷乱与暴政之后,唐朝人十分珍爱和平,但面对强敌环伺和内部动乱,百姓们也不甘示弱,一时间整个社会“尚武之风”弥漫,而随之而来的则是酒文化的兴盛。
可以说,唐朝酒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助力,其作为特殊商品的价值,在唐朝时期得到显现,同时唐朝时期酿酒技术的革新,也为我国的酿酒技术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唐书》
来源:是个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