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议直播间里的“孝顺观”:撕开道德绑架的面纱,聊聊最真的家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09:08 1

摘要:直播间的灯光亮着,杨议坐在镜头前,手里捏着个茶杯,一句话像块石头投进水里,溅起满屏讨论:“孝顺是绑架人的,那就道德绑架。”没有绕弯子,没有客套话,就像街坊邻居坐在院里聊天,直白得让人愣神,却又戳中了不少人心里那根“绷得太紧的弦”。

直播间的灯光亮着,杨议坐在镜头前,手里捏着个茶杯,一句话像块石头投进水里,溅起满屏讨论:“孝顺是绑架人的,那就道德绑架。”没有绕弯子,没有客套话,就像街坊邻居坐在院里聊天,直白得让人愣神,却又戳中了不少人心里那根“绷得太紧的弦”。

他说起家里的事,语气里全是过日子的实在:“在一起生活,那是个老的,该伺候伺候,该照顾照顾,这是正常的,怎么会谈到孝顺?”这话听着“反传统”,细想却全是烟火气——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父母老了,端杯热水、递件衣服、病了陪去医院,本就是一家人该做的事,哪用得着扯上“孝顺”这么大的词,把寻常的惦记,变成沉甸甸的“义务”?

话头一扯到“过去的孝顺”,他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不认同:“三纲五常那是糟粕,不能要;说嘛是嘛,那不把人都禁锢了吗?”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共鸣——谁没听过“父母说的都是对的”“不听老人言就是不孝”?可时代早变了,父母有父母的经验,子女有子女的生活,若是把“听话”当“孝顺”,把“顺从”当“本分”,那不就成了捆住人的绳子?就像他说的,家庭里该有的是情感,不是“我说你听”的规矩。

“这是什么呢?这是情感。”他重复了一遍,手指点了点胸口,“一个家庭,老爷子有条件照顾一下,没条件在国外怎么照顾?对吗?”这话实在得让人心服——不是所有人都能守在父母身边,有人在外地打拼,有人在国外谋生,隔着万水千山,只能靠视频通话问声好,靠快递寄点东西,难道这就不是“惦记”?难道非得天天守着,才算“孝顺”?

他聊起自家的三大爷,语气里带着暖意:“三大爷天天守着对吗?不挺好,我们过去能帮点儿忙,帮点儿忙。”没有谁规定“必须谁来照顾”,一家人凑在一起,有能力的多搭把手,没精力的常来看看,你帮我、我帮你,靠的不是“谁该尽孝”的规矩,而是“我们是一家人”的情分。就像他说的,以前父亲在他那儿住,后来搬出来了,“日子不就这么过,哪有什么孝子这么一说”——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靠“孝子”的名声撑起来的。

提起父亲离开后的事,他语气沉了沉,却依旧直白:“现在,我父亲离开了,有的小黑粉就说,你还出来卖东西,那怎么的?我还得守多长时间?”这话里带着委屈,却也透着清醒——亲人走了,悲伤是真的,可日子还得继续。父亲走时是喜丧,七天过后,该工作工作,该生活生活,难道非得天天以泪洗面,闭门不出,才算“尽孝”?那些站在道德高处的指责,不过是把自己的“标准”,硬套在别人的生活里。

“别总处处道德绑架。”他最后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是啊,“孝顺”从来不是模板化的表演——不是逢年过节晒个红包就叫“孝”,不是在朋友圈发句“感恩父母”就叫“顺”;也不是必须放弃自己的生活,守在老人身边才叫“尽孝”。它该是藏在日常里的惦记:是吃饭时想着给父母留双碗筷,是天冷时提醒添件衣服,是父母病了哪怕隔着千里也要赶回来,是亲人走了之后,好好生活,不辜负他们的牵挂。

杨议在直播间里说的这些话,不像“说教”,更像“掏心窝子”——他没否定对老人的照顾,只是反对把“照顾”变成“绑架”;没否定家庭的情感,只是反感把“情感”变成“规矩”。就像过日子,哪有那么多“应该”和“必须”?有的只是“我愿意”和“我惦记”。

毕竟,真正的家庭温暖,从不是靠“孝顺”的标签撑起来的,而是靠你帮我、我疼你,靠不被道德绑架的真心,靠热热闹闹、实实在在的烟火气。

读者朋友们,对此,你有着怎样独特的观点与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分享你的真知灼见!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鲁源写作读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