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档写字楼市场:租金与空置率的矛盾困局,欧美入住能否解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23:14 1

摘要:这桩今年香港最大的甲级写字楼租赁案,本该是市场回暖的信号,但细看数据却藏着矛盾:2024年香港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超过16%,创了数十年新高,中环超甲级写字楼尺租比2019年跌了40%多。

今年8月27日,富卫香港与太古地产签了份10年租约,承租33万平方呎办公楼面,等2026年太古坊德宏大厦要改名“富卫中心”。

这桩今年香港最大的甲级写字楼租赁案,本该是市场回暖的信号,但细看数据却藏着矛盾:2024年香港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超过16%,创了数十年新高,中环超甲级写字楼尺租比2019年跌了40%多。

这种反差其实早有苗头。疫情这几年,香港写字楼空置率就没下过10%,2023年还从14.4%涨到14.9%。尤其是甲级写字楼,空置问题更突出。

租金呢,也跟着往下掉,传统外资扎堆的中环、港岛东区成了“重灾区”。戴德梁行的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中环超甲级写字楼每平方英尺租金92.1港元,搁五年前能租到150多港元。

就在本地市场低迷时,欧美资金开始“抄底”。今年2月,美国对冲基金Point72租下中环TheHenderson四个楼层;6月更夸张,简街资本花18.3亿港元租了恒基新海滨项目六层楼,月租超3000万港元,每平方英尺租金137港元,比市场价高了50%,直接刷新了中环核心区的租赁纪录。

不只是对冲基金,新加坡华侨银行、瑞银集团都在扩租。IFC写字楼的出租率甚至涨到了95%以上。

但全港数据却没这么乐观:2025年上半年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升到13.6%,太古地产办公楼租金收入还跌了4.7%。这就像往池塘里扔石头,个别区域溅起水花,但整片水面还是平静。

有地产代理跟我说,港股IPO今年全球第一,稳定币发牌也快了,金融活动热闹,确实带动了租赁需求。但世邦魏理仕的陈锦平说得实在:新股集资对写字楼的影响得滞后6到12个月,现在只是情绪先起来了。

面对空置率高企,香港政府先踩了“刹车”,2025至26年度不推售商业用地,还打算把部分商业用地改住宅。

这招有没有用?地产经济学家邓浩志觉得,写字楼空置跟经济下滑、利率高企有关,停供地只能缓解一时,关键还得靠经济复苏拉需求。

戴德梁行的邓淑贤则盯着IPO的数据:上半年香港新股集资额重回全球第一,这对投行、律所等行业的租赁需求是实打实的利好。

但另一个问题来了:欧美基金为啥这时候进场?说白了,租金便宜是主因。以前中环写字楼租金高得吓人,现在跌了40%,对成本敏感的金融机构自然愿意扩租。

美联集团的黄建业提了个建议:放宽投资移民限制,让买工商铺的钱也算进投资额。他觉得现在写字楼价格回到十年前,租金回报率涨了,正是吸引“聪明钱”的时候。

但这话也有争议,光靠投资客能不能撑起市场?恐怕还得看新经济能不能进来。要是科创公司、家族办公室多了,需求才能真正多元化。

香港人对“砖头”的执念根深蒂固,但写字楼跟住宅不一样。住宅能靠外来人才撑需求,写字楼得靠企业扩张。

现在的情况是,欧美基金在捡便宜,本地企业在观望,政府在调政策,但市场真正的转折点,可能要看两个信号:一是租金跌幅能不能稳住,二是空置率啥时候开始往下走。

世邦魏理仕预计今年整体租金还要跌5%到7%,不过中环可能只跌3%到5%。这说明核心区还是抗跌,但非核心区压力不小。

说实话,香港要想让写字楼市场真正回暖,光靠租金降价不够,得让更多企业觉得“在香港发展有奔头”。

就像简街资本花大价钱租楼,背后是看好亚洲市场的布局,要是这种长期资金能持续进来,市场才有真正复苏的底气。

现在看,富卫集团的大租约、港交所买楼自用,加上欧美基金的涌入,这些动作像给市场打了“强心针”,但能不能治本?还得看经济大环境能不能给企业信心。毕竟,写字楼是空着还是满着,说到底是经济活力的一面镜子。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