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局混乱的缅甸,各类地方势力层出不穷。其中有些曾相当富庶,远非今日的赤贫后代所能比拟。甚至在二战中发挥过举足轻重作用,堪称区域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支柱。
在时局混乱的缅甸,各类地方势力层出不穷。其中有些曾相当富庶,远非今日的赤贫后代所能比拟。甚至在二战中发挥过举足轻重作用,堪称区域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支柱。
奈何没能适应战后的国际格局重组,迅速遭遇阶层下滑,至今都行走在重新翻身的艰难之路。
1942年 日本军队大举进攻缅甸
公元1941年底,昭和日本将魔爪伸向缅甸。他们厚颜无耻地宣称,所有入侵都是为帮助亚洲同胞赶跑英国殖民者,从而忽悠到大量缅甸民族主义者。
但在西部的娜迦、鲁赛、库米、克钦等区域,以及东部的克伦、克伦尼边境,根本无人搭理这套泛亚主义骗术。当地人依旧坚定地站在英国宗主一边。
正在接受射击训练的印度步枪兵
例如毗邻孟加拉湾的阿拉干(若开)地区,就有一支英军统帅韦维尔组建的V部队。其成员按英属印度政区分为若干支部,每个支部配4个排阿萨姆步枪队+1000招募的辅助民兵。每个支部的长官都不是正规军出身,却相当了解地方语言和民情,手下多来自农民、工人、教师或基层政府雇员。
他们活跃于漫长的印缅边境线,主要任务是执行侦察,必要时会发动突袭或伏击,破坏日本及其盟友部队的交通线。由于假象中的入侵印度没有发生,便趁势在双方交接区发展壮大。不仅建立稳固根据地,还是大量设置前哨站,用常备巡逻队收集、整理情报。
若开战役中 正在渡河的英印陆军士兵
到1943年,英联邦军队开始从印度方向策动反攻,并于日军展开反复拉锯。这一过程中,靠近西部的罗兴亚社区往往惨遭日伪军扫荡。原为教师的本地军官乌丁,在1943年4月的日记中写道:
自己曾请求V部队随主力撤退,获得赖以自卫的武器装备,但遭上级拒绝。他们不得不冒着枪林弹雨,穿越日军野战排出没的村庄。“像鹿在被老虎追赶一样逃跑”,并不时停下搜索和捡起枪弹。绝望之中他撕碎了地图以免落入敌军手中,好在最终幸运脱逃。
1945年的《倾听者》杂志 正在受训的阿拉干穆斯林士兵
同月,安东尼-欧文上尉来到阿拉干。他日后出版的《缅甸前哨》,是外界了解V部队的珍贵一手资料。根据当年11月的记录:
穆斯林战士不是端着枪、而是带着忠诚和勇气站起来!每天都有十几个人深入敌后,一周左右就会带着情报归来。但也有些人永不不能回来了,他们的忠勇事迹会被遗忘吗?”
对罗兴亚人在拉锯战期间的表现:
他们不得不因英国两次撤军而遭罪,但依旧回到我们身边、并肩作战,为我军而牺牲。我有时想,类似的情况下,别人能否像他们那样忠于职守?没有这些人,我们就又聋又瞎。有了他们,我们就有了耳目!
接受英军征召的阿拉干穆斯林
当时,V部队已被重组为两个主要战区。其中,阿萨姆邦战区包括英帕尔,及其北部的所有边境地带。另有一个南部的阿拉干战区。其他支队皆被解散,原因是属地已算得上英属印度腹地,日军难以威胁。
在1944年的英帕尔前线,V部队提供了一些有效情报。由于缺乏补给,无法按计划骚扰日军补给,不得不被解散或撤回。其中数千名战士同英印步兵混编为卢萨旅,在莫林丁大校指挥下破坏日军第33师团的交通线。
V部队成员正在观察英军迫击炮的命中情况
由于英军主力失利,V部队难以获得有效补给。而成员大多不懂日语,发挥严重受限。但依靠忠诚换来高层信任,后者重新组建一支Z部队,专门用于深入敌后。
不久,V部队又被驻扎泰国和马来,为将来的大反攻作准备。不过,战争在他们行动前就宣告结束。
欧文在阿拉干期间的日记和2本战地服务书籍
1945年初,欧文回到英国老家。3月6日,他为英国广播公司的《世界之窗》节目,朗读《第14军的眼睛》,介绍罗兴亚人和V部队的重要性。当时的听众多达450万人。
同年6月14日,英国政府向若开邦的7名罗兴亚人颁发战争服役证书。这些奖项在《缅甸公报》上正式公布。到26日,又向2名罗兴亚人颁发大英帝国勋章。
101分队的克钦族游骑兵小队
此外,盟军组织过多支克钦部队。其中的战略情报局第101分队,由300余名美国陆军骨干+4个营约3200名克钦士兵组成。他们的任务同样是深入敌后打游击,破坏日军交通和设备。甚至负责搜救驼峰航线的坠机人员,保障中印公路的修建安全,配合包括国军远征军在内的盟国主力作战。
到1945年,该部队扩编为11个营、约20000多人,部分队员还参与太平洋作战。因为补给更为充足,他们的战绩远比V部队亮眼。总计消灭或俘虏日伪军近20000万名,炸毁桥梁57座,击毁和缴获车辆272辆,摧毁和缴获物资1.5万吨,营救盟军飞行员425名。为此还受到过艾森豪威尔的嘉奖。
身穿便装的克钦游击队员
精日余孽的U型锁以昂山将军为首的缅甸民族主义者 曾短暂回归英国怀抱
太平洋战争末期,包括昂山将军在内的缅甸民族主义者,似乎意识到日本帝国行将就木。而且痛感在泛亚主义旗帜的忽悠下,生活竟远不如英国殖民时期。于是调转枪头,向曾经的偶像发起反攻倒算。这番堪称经典的见风使舵操作,不仅为自己挽回名誉,还顺理成章的当上做国父。
然而,做过伪军的黑历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人遗忘。更为讽刺的是,这个新建立的缅甸政权还保留着少许“日式天诛传统”。于是,一群精神小伙决心“讨奸”,成功把春风得意的昂山将军刺杀。
1942年的昂山将军结婚照 身上是制服风格不言自明
虽然主使者遭处决,但相关阴谋论从未断绝,并随着局势恶化而愈发离奇。譬如英国和敌对军头都成为过怀疑对象。吴努则接替昂山成为领导人,但出生保守派奈温将军觉得其过于软弱,又在后来的政变中取而代之。
至此,缅甸在军人专权的邪路上一去不返。他们无视昂山的遗愿,以及与各族代表签订的《彬龙协议》。除粗暴践踏民主联邦制,还残酷打压异议分子与地方代表。乃至发起排外活动,将少数族裔全都污蔑为外来盲流。最后发展到没收华人财产,丧心病狂地推平远征军烈士陵墓!
靠政变获得缅甸主导权的奈温将军
根据抗战民间博物馆馆长吴先斌描述:他查阅资料,发现缅甸境内的各类日军纪念碑约有3000座,连死去战马都有墓碑。但中国远征军却是一座都没有留下。
于是,他牵头为远征军烈士竖起纪念塔。即便如此,铭文的缅语部分还要刻意回避,绝对不能提及当年之事。
缅甸境内的日本老兵墓地
由于治理水平一塌糊涂,缅甸军头们只能采取实力不够阴谋凑的把戏。早在吴努执政时期,克伦族反对派和苏系武装一度崛起,并将缅军打得节节败退。军头们只能请来英勇善战的克钦老兵援助,果然替自己横扫反对派武装。随即翻脸不认人,把克钦人也打成弹压对象。
此外,军头们为迎合和利用保守势力,抄起泛亚主义的答案。假惺惺地将自己打扮成一切佛教徒的庇护者,煽动对基督徒和穆斯林的仇恨。
1942年的若开邦大屠杀
于是,拥有大量基督徒的克钦和普遍穆斯林的罗兴亚人都成为泄愤对象。尤其是罗兴亚人,由于1942-43年的英军两次撤退后,一度与亲日的佛教徒伪军相互仇杀,造成数万人丧生或流离失所。
对此,V部队军官乌丁曾早有记录,寄希望于英军在光复后能维持秩序。可惜遭遇战后的殖民主义退潮,从未实现自己的朴素愿望。
正在列队操练的克沦族武装
至于,克伦人更是因佛教徒与基督徒的对立而分为两派。如今包庇妙瓦底诈骗园区的苏奇督上校,就是从克伦武装中脱离的佛教系首领之一。
当然,缅甸军头们其实对佛教毫无敬畏之心。只要被视为反对派,便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暴力。比如,在同盟军攻占腊戌期间,他们就派飞机轰炸当地寺庙。
臭名昭著的妙瓦底电诈园区 就受到佛教系克伦武装庇护
总结
平心而论,罗兴亚人确实没有理由,借抗日之名施暴。但更为恶劣的是,军头们故意操纵和放大历史仇恨。为延续继承自昭和日本的军国理念,残酷对待抗战各族功臣后代,妄图制造负面舆论来抹杀曾经的光辉历史。
可悲的是,这些廉价公关总能轻松获得大量无脑受众,以至于网络上一度充斥着边境省份收留数十万罗兴亚难民的谣言。这其中又有少不推波助澜者,本事就来自前果敢伪自治区的诈骗集团......
(全文完)
来源:冷炮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