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山西一农村的视频火了。几辆电动三轮车排在村头磨坊前,老大爷老大娘扯着麻袋,等着把自家小麦磨成面粉。评论区炸了锅:“这才是放心面!”“终于觉醒了!”“不想再吃添加剂了!”
最近,山西一农村的视频火了。几辆电动三轮车排在村头磨坊前,老大爷老大娘扯着麻袋,等着把自家小麦磨成面粉。评论区炸了锅:“这才是放心面!”“终于觉醒了!”“不想再吃添加剂了!”
这不是复古风,这是健康焦虑的一次集体爆发。市面上的袋装面粉,真的加了十几种添加剂吗?吃多了到底有没有危害?老百姓跑回去排队磨面,是“返祖”,还是“自救”?
今天我们不谈情怀,只讲清楚:现代工业面粉,里面到底加了什么;这些“看不懂的名字”,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影响;还有,排队磨面,是不是就真的更健康?
先说答案:市售面粉确实会添加多种“助剂”,但不是每一种都会伤身,也不是都能随便加。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添加”,而在于“添加了什么、加了多少”。
拿一袋普通高筋面粉翻过来看,配料表可能写着:小麦粉、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1、B2、叶酸、抗结剂、增筋剂、漂白剂、乳化剂、酶制剂)。看着像在读化学课本,但这些名字背后,有的只是为了让你做的面条更筋道,有的却悄悄对你的肠胃、肝脏、代谢系统“下手”。
最常见的一类添加剂,是“增筋剂”。本意是让面粉更有筋性,比如加点抗坏血酸(其实就是维C),或者半纤维素酶(一种帮助面粉更容易吸水的酶),这些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
但有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会用溴酸钾,这玩意早在2005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能致癌物”,动物实验发现其可能诱发甲状腺和肾脏肿瘤,但它便宜、效果明显,部分小作坊依然偷偷在用。
第二类是“漂白剂”。面粉本来是淡黄色,磨完放一段时间才会慢慢变白。但消费者“以貌取粉”,于是就有厂家往里加过氧化苯甲酰,让你一打开袋子就是雪白雪白的“高级感”。
这东西在欧美早就被禁了,因为它在高温下分解后会产生苯甲酸,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还影响肝脏代谢功能,但在某些国家仍然允许限量使用。
还有一类叫“抗结剂”,防止面粉在运输和储存中结块。听起来无害,其实不少抗结剂属于硅酸盐类,长期大量摄入对肾脏有负担,特别是慢性肾病患者,摄入这类物质后代谢压力会明显增加。而这些添加剂的使用,并不总是出现在配料表里——因为有些并非强制标注项目。
我们再说个“你以为的营养加分项”——强化维生素B族、铁、锌。确实有些国家强制要求添加,比如美国和加拿大,为了防止神经管畸形和贫血。
但问题在于: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和欧美不同,额外添加反而可能“补过头”。长期摄入超量维生素B6,会导致末梢神经炎;过量铁则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肝脏储铁过多。尤其是儿童,不该在“每一口主食”里就吃到这么多补剂。
回乡排队磨面,是不是就完全安全了?这事也不能一刀切。
第一关,是“储粮卫生”。城里人想象的“自家麦子”,是阳光下晒得干干净净的金黄麦穗,现实是:不少农户的麦子是放在老屋角落,鼠咬虫蛀、潮湿发霉,霉变麦子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类明确致癌物,对肝脏损伤极大。自磨面粉如果原料不过关,反而比工业加工更危险。
第二关,是“磨坊卫生”。你见过村口那台老式石磨吗?表哥家的就放在猪圈旁,一旁堆着煤球灰。石磨接触面积大、清洗难,一旦使用不洁麦子,交叉污染一锅端。
农村老磨坊没有备案、无监管,粉尘飞扬中还夹杂着霉菌孢子、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都可能成为肠炎、食物中毒的“隐形炸弹”。
第三关,是“保存难题”。自磨面粉没添加抗结剂、没杀菌处理,常温下放几天就容易生虫、变味。尤其南方梅雨季节,一旦受潮发霉,黄曲霉菌在48小时内就能大量繁殖,而你可能还在说“这粉香,纯”。
不是添加剂一律有毒,也不是自磨面粉就全然无害。真正健康的关键,从来不是“有没有添加”,而是“有没有监管”。
我们该怎么选?挑选有食品生产许可编号(QS标志)的大品牌正规面粉,别贪便宜图“土特产”包装的三无产品。看配料表,一个原则:越简单越好。如果你看到超过5种添加剂,或者写着“本品为调理型面粉”,请慎重。
家里有孩子、老人或慢性病人,建议选择“未漂白、无增筋剂”的中筋面粉,虽然不那么白、不那么筋道,但对肠胃、肝肾更友好。存放时,用密封罐,避光避潮,超过一个月不吃完的,请冷藏保存。
至于自己磨面,如果你能保证小麦来源干净、磨坊定期消毒、储存条件合格,那当然好。但别一味迷信“原生态”,真正的健康,是既有“朴素的愿望”,也有“现代的理解”。
说到底,我们不是非要回到石磨时代,而是想吃一口安心的面。不是怕添加剂,是怕“没人告诉你加了什么”。不是不信科技,是不信监管缺位下的“黑心操作”。
健康,从来不是靠恐惧来实现的。不是看到“添加剂”三个字就谈虎色变,也不是吃了自磨粉就能长命百岁。它是你每一次挑选的时候,愿意多读一眼配料表;是你每一次被宣传吓到时,愿意多查一个权威数据;是你愿意学一点点医学常识,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
想说一句可能不中听的实话:真正该排队的,不是磨面,而是监管机制。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郑玉新.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0,32(5):487-492.
[2]李文博,赵洁.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3):346-349.
[3]王丽,刘晓霞.常用面粉添加剂的功能与安全性探讨[J].食品与机械,2023,39(2):102-107.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