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的小区格外安静,只有几盏路灯依旧尽职地照亮着蜿蜒的小径。居委会办公室的灯却反常地亮着,几个身影在窗后晃动。
《一个老支书的背影》
"陈主任走了?"
"走了,昨天晚上的事。"
"唉,这么突然..."
凌晨的小区格外安静,只有几盏路灯依旧尽职地照亮着蜿蜒的小径。居委会办公室的灯却反常地亮着,几个身影在窗后晃动。
"要不是前几天翻居委会的老档案,我都不知道陈主任竟然在这儿干了四十年。"王阿姨抹着眼泪说。
李大爷接过话头:"那会儿我刚搬来,他就已经是居委会主任了。那时候还年轻,头发乌黑,走路带风。现在想想,这四十年,他是真的把整个人都献给了这个社区。
"
办公桌上,一叠泛黄的文件静静地躺着。最上面那份是1983年的工作日志,字迹工整:今日处理312号楼漏水事件,协调水管维修;下午走访空巢老人张德芳...
"记得那年我儿子打架的事吗?"住在5栋的刘婶突然说道。
"就是跟隔壁小区那孩子打架,闹到派出所那次?"
"对,要不是陈主任连夜去调解,又是做工作,又是赔礼道歉,那事哪能这么快平息下来。"刘婶叹了口气,"那会儿我还觉得他多管闲事,现在想想,是我们欠他一声谢谢。"
办公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张大妈忽然开口:"其实他脾气倔得很。记得去年要改造小区健身设施,他就是不同意用那便宜材料,非要用好的。当时多少人说他死板,连居委会的小李都劝他算了。
他倒好,自己掏钱补上差价。"
"可不是,那些器材到现在都好好的,隔壁小区用便宜货,早就坏得差不多了。"
墙上的老照片里,陈建国站在社区门口,背着手,目光炯炯。那是二十年前的合影,他身边站着一群居民,笑得灿烂。
"你们还记得98年那场大雨吗?"老王突然说道,"整个地下室都淹了,他带着人连抽三天水。那会儿他刚做完手术没多久,医生让他卧床休息,他愣是撑着去了。
"
"可不是,那时候我还骂他,说你这是找死。他就笑,说再不抽水,大家东西都泡坏了。"
办公桌抽屉里,一沓老照片静静地躺着。有社区运动会的,有重阳节登高的,有春节联欢的...每张照片背后,都写着具体的日期和活动内容。
"其实他最让我佩服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李大爷喝了口茶,"就是他那股子认真劲。明明是些小事,他却总是放在心上。
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老人生病了,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对,去年我摔断腿,他隔三差五就来看我,还帮我请护工。"王阿姨说着又红了眼眶。
门外响起脚步声,是陈建国的儿子陈明。他手里拿着一个旧皮包,是他父亲生前常背的那个。
"爸的遗物我整理了一下,这些东西,可能对社区还有用。"陈明的声音有些哽咽。
包里是一叠叠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载着社区的大事小情。最新的一本还没写完,最后一页停在三天前:今日巡查消防通道,发现3栋堆放杂物,已督促清理...
"你爸这人啊,就是太认真了。"李大爷拍了拍陈明的肩膀,"记得去年你劝他退休,他还发火了。"
陈明擦了擦眼睛:"是啊,他说得对,这份工作不是为了挣钱,是一份责任。他说,只要还能动,就要把这份责任担到底。"
办公室里又安静下来,只有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窗外,天色渐渐亮了。
"陈主任这一走,可真是..."王阿姨说不下去了。
"他是走了,但他教给我们的东西还在。"李大爷站起身,"比如责任心,比如踏实做事,比如...为人民服务。"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墙上的那张老照片上。照片里的陈建国依然挺直着腰板,目光坚定。
"对了,"张大妈突然想起什么,"陈主任生前不是一直想建个社区图书室吗?咱们..."
"好主意!"李大爷一拍大腿,"就用他的办公室改造,就叫'建国图书室'。"
"我捐书!"
"我来整理!"
"我可以做义工!"
一时间,办公室里又热闹起来。阳光越来越亮,新的一天开始了。
社区门口的那棵老槐树依然亭亭如故,树下的便民服务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便民工具。这些都是陈建国生前张罗的,现在成了社区最温暖的记忆。
有人说,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久,而在于你为他人活了多久。陈建国用四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他的离去,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在他播撒的种子里,新的希望正在生长。这,大概就是一个平凡人最好的告别方式。
这个社区,将永远记得那个穿着老式中山装,走路总带着风的身影。那些质疑和非议,终将在时光的冲刷下化为理解与感激。因为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民服务,什么是永不褪色的初心。
来源:小何说历史